福建省,泉州市,2016年1月。
上一篇介绍西北酿皮时提到了南方的粿条,那是一种凉皮相似的制作技术。本篇就来到南方。在之前的《寻味中国 22 汕头干粿》中介绍过,粿条的做法是将大米浸泡后磨粉,入笼屉蒸熟。由于米粉的粘结性差,故蒸制的厚度相对较薄,韧性也低于北方凉皮。从闽南到粤东,处处都有粿条,“粿”是闽南、客家语系对这一类食品的称呼。各地的差异仅在大米的品种和配比(有的则会加入薯粉、面粉等)。
在福建,永安粿条的名气可不小。永安是个县级市,隶属福建三明,距离泉州一百多公里。笔者未曾去过永安,只是泉州品尝过永安的小吃,似乎这不符合本系列的规范,毕竟不是在原产地。然而泉州是个特色饮食极为丰富的城市,与永安文化、地理相近,估计饮食的变化不会太大。
我到的这家店名叫“永安阿兰粿条”,是永安一家老字号的加盟店。店面不大,看菜单都是小吃,包括主食系、配菜系和汤系三种,荤素俱全,俨然是很专业的套餐搭配。
粿条有汤粉和拌粉两种,带汤的更有特色些。端上来的粿条形如面片,雪白,浸在骨头汤中,加了生抽和少许黄酒,撒上些炒熟后微黄的白芝麻,一小把香葱,视觉很好,白中点了绿。这粿条的口感极是润滑,汤的味道很不错,偏清淡了些。
仅有这么一碗粿条无法果腹,就找几样特色小吃做搭配。
芋包,也是永安的特色,形如丸子,却带了个小尖,很像江西九江的修水哨子。其实做法也差不多,煮熟的芋头捣成芋泥,再加些薯粉做成包皮,裹入肥瘦肉、香菇等馅料,那个小尖尖就是芋包合拢的位置。
芋包讲究个表皮清淡软糯,馅料却要香浓,一口咬开,热乎乎的汤汁流出来,肉香刺激着鼻腔。芋包也必须趁热吃,凉了不但香气弱许多,包皮变硬,口感差很多。
就这几个芋包也没多大荤腥,再配一碟拌脆肠。脆肠是猪肠制成,这种称呼好像别处也没有。这永安的脆肠,看起来很清爽,没有油腻感,嚼起来居然真的是脆脆的,不知是如何加工处理。这口感与滑润的粿条正成了对比,很有意思。
永安小吃,必配一只辣碟,里面是黄色的辣椒碎。黄椒是永安的特色农产品,以其香辣和保存时间长而享誉闽南。
有吃的就要找喝的,就在墙上的招牌中点了碗鱼片汤。这碗汤却让我感到奇怪,虽然加了胡椒粉和姜丝,腥气却重了些。后来我注意到,这家店的菜单中并没有鱼片汤。或许,处于内地山区的永安,鱼并非其特产。而是因为店铺开在靠海的泉州,为了适应本地口味而增加的。不搭,也就可以理解了。
永安的小吃,给我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不仅在于特色,更在于口味。这是那年游历泉州的第一顿,最大的感受是闽南才的清淡,甚至,有些雷同。请注意看本文的几张照片,粿条、芋包、脆肠,这几样的差异主要在咀嚼的口感上,三样的调味很接近,口味上差异并不大。
为何出了福建省很难见到永安粿条?这也是一个挺大的问题:为何在本地很流行的食品却很难走出去,受到更广泛地域人们的欢迎?永安小吃这种清爽、健康、却又是一副性冷淡模样的小吃,怎能干的过浓香扑鼻(虽然那种浓香极为可疑)、辛辣、色彩艳丽的某些全中国处处流行的xx鸡、xx面?
后记:
至今未到沙县是笔者的遗憾。中式快餐有三大派系,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和黄焖鸡米饭。福建是我唯一未曾自驾进入的省份,因为交通不自由,只能在几个主要城市中转悠。据说,沙县小吃有两种,一种是沙县本地的小吃,一种是流行全中国的沙县小吃。这个说法很可信,这些年寻味中国的经验告诉我,源头与传播,很可能大相径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