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杂谈
汉语飘香
关于诗歌,其实我没有什么资格谈论。在简书里只是喜欢放飞心情,心血来潮就写几句关于心情的顺口溜,也飘飘然混迹于“诗人”的行列。我特别崇拜古诗人,自然或许有一种偏颇的思想在心底,那便是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比较的话,我认为迄今为止是不可企及的。
五四前后出现了一批国学大师,一批大诗人。他们的诗或者说文学的根却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他们的诗耐读,不只是思想感情的时代性,其内容的正能量,语言的凝练,表现手法上大都借鉴了古诗,尤其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芳香和近现代生活的节奏与变化。现当代诗歌如果不考虑政治色彩,真正的好诗并不多。因为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一点借鉴,却失去了民族的东西。追求诗歌的形式也无可厚非,不过在诗的根本属性上大打折扣了。究竟是抒情第一,还是形式重要,并不是所有写诗的人(包括我在内)都能够把握住的。
诗歌的根本属性就是抒情,所以没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的“诗”,与其说是堆砌词藻和展览表现手法,倒不如说是在无病呻吟。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情”就是真情实感,“绮靡”就是文采。他首先强调抒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写道“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白居易毫不掩饰的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告诉我们写诗到底怎么写才是正确的。
语言是诗歌的“苗”,不可不锤炼。现代人的生活快节奏,各种理由说出来就是没时间锤炼语言了。所以除了古体诗,很少看见凝练的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应该是具有音乐性的。古诗为什么叫诗歌呢?就是古诗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现代诗写出音乐性的,应该是比较讲究的大诗人。
再说一下诗歌的形式,也就是建筑美。闻一多先生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中,把诗歌的形体美叫做建筑美,其实就是形式美。八十年代中后期,读科学家兼诗人陈明远的《劫后诗存》受益匪浅,赵朴初亲自给他的诗集写“前言”,现代诗和古体诗都有。他的现代诗形式多样值得欣赏,古体诗词也让我记忆犹新。二十多年前我一度崇拜十四行诗,可以说疯疯癫癫,最后发现还是水土不服,不再写了。那时读莎士比亚的戏曲诗歌,颇感这是外国文学中语言美的代表。应该说我读书比较少,许多书没有读多少就懒得不再读了。实话实说,我读郭沫若的诗歌比较晚,读毛泽东诗词早一些,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比较晚,读泰戈尔诗歌也比较晚……这些诗歌是古今中外的“大杂烩”,给我不同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的熏陶。可能是自己缺乏文学造诣或者不够努力,到现在也没有写出什么好的作品。
简单地说,我认为写诗如果没有阅历和真情实感,一定写不好。有阅历和真情实感,而没有语言功夫也写不好。不管是谁,只有形式的东西而缺乏阅历和真情实感,没有古诗文熏陶,写出来的诗必然缺乏民族精神的“钙质”。
写诗现在竟然成为我进入简书以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我很长时间不愿意写东西,大约有十几年吧。但是由于比较喜欢文字,读了一点书,现在便不知不觉又写诗歌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像我这样的人写诗,却不知道天高地厚,不愿意被束缚了。所以写出来的句子可能被所谓大伽反感,被一些主编或者编审厌恶。思来想去,还是少写为妙。但是这又不是我的风格。怎么办呢?我想,我的初衷是放飞心情,管他什么人反感厌恶,只要是有三五个志同道合的简友懂得诗意,也就心满意足了。
网友评论
于我,写诗是思绪的出口,诗找上门,我负责记下来,比较随意。
不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为学的好态度,倒不是胆怯,是常常思索,专心一处……定会渐入佳境。
读来受益匪浅!
诗言志,情传千里!!!
写自己的心情,放飞自己的情感,自由自在的飞翔!!!
什么所谓的大伽,什么所谓的大神,冠以“美称美冠”,实在可笑可悲之极!!!
古代那么多出名诗人,包括现代的伟人毛泽东,也不曾也“大伽,大神”自称!!
好诗美文,只有读者评论,而并非自吹自捧!!!
人啊,还是低调一点好!!!
那样更受人尊重与爱戴!!!
现代诗歌在古诗上,确实赶不上。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追求不一样,所以说,诗歌走不到百姓心中。
放飞自己心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