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风

作者: 都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23-08-19 06:31 被阅读0次

    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带了一个命运密码,迎着风向前,才有机会升级命运盲盒。

    我叫朱棣,出生在1360年,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大哥朱标是父亲最喜欢的孩子,也是准备继承父亲朱元璋家业的不二人选。从记事起,帮助大哥打理好家业,做个守卫好边疆的藩王,就是我一生的使命。

    1、陪太子读书的人

    大哥朱标既是嫡长子,又是深得父亲朱元璋信任的马皇后的儿子,做太子是众望所归的,日后的登顶之路已经铺好了。

    虽然父亲没怎么读过书,但对接班人的教育非常重视。

    早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就在宫中的白虎殿为诸子安排了专门的读书场所,登基称帝后,太子与诸皇子读书的地方改为文楼,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父亲在宫中建成“大本堂”,广集藏书、延请名儒,父亲特地请来了名士宋濂来为大哥传道受业,使得孩童时代的大哥才识了得。  后来,我也借了大哥的光,成为宋濂的学生,正式成了一位陪太子读书的人。

    宋老师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宋濂被父亲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对于大哥和我而言,已经不需要通过科举的方式来找到出路了。所以,书要挑对治国理政有用的来读。

    宋老师很有儒雅风范,对治理天下的学问见解深刻。朱父亲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说:“这是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若能遵照实行,赏罚得当,则天下可定”。而且宋老师还曾说:“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明史·宋濂列传》),父亲听后连连称是。

    宋濂先后教导太子十余年,一言一行,都以礼法劝勉,使之符合优秀封建帝王的标准,在论及前代兴亡之事时,必拱手说:“当如是,不当如彼”,太子每次都听得十分认真,言必称师父。在宋老师的教导下,大哥朱标成了一个仁而爱人的谦谦君子,对天下的兴亡都有深刻的理解,也朝着内圣外王的明君的方向努力的。

    对于我们这些以后要作王爷的皇子,宋濂教导我们兄弟要谨守臣道,能力强的,要作周公;千万不能学李世民手足相残。我们也谨记宋老师的教诲,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

    父亲朱元璋这样评价宋濂:“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世事无常,虽然宋老师是这样一个不惹是非的谦谦君子,依然没有逃过后来的胡惟庸案的牵连,这是后话。读书人的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2、 大哥朱标

    大哥朱标是众望所归的太子,立嫡立长立贤,大哥一人就三个全占了,在太子之位二十四年,二十六个兄弟无一人觊觎帝位,兄弟们都很服气。

    父亲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后,就毫不犹豫就将朱标立为世子。大哥朱标宽厚仁爱,天下归心,备受爱戴,宋濂老师的功劳最大。大哥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出身而受影响,完全是宋老师教育的成果。慢慢大哥长大了,父亲朱元璋开始让大哥朱标处理奏章,太子性情仁厚,在刑狱方面大多有所减轻,收获了仁德的名声。

    权利的传承,历来都是个难题

    一天,父亲让大哥拣一根带着刺的棒子,大哥左思右想,没法下手。这时,父亲说:你怕有刺不敢捡,我帮你把这些刺都清理掉。然而,朱标却回答:“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父亲苦心孤诣地培养太子,希望他既能驾驭如狼似虎的勋臣宿将,又能应对朝堂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成为能干的储君,或许,他担心大哥朱标过于仁厚,坐不稳江山。后来的事实证明,担心不是多余的。

    随着年岁渐长,大哥性格初显,善良敦厚的显示出对儒家思想的极度热爱,父亲在此很是高兴。战争后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每个朝代的开始都是这样的。父亲认为自己一生征伐,民生凋敝,大明王朝王朝正是需要这样一位敦厚贤明的君主。

    大哥朱标22岁时,父亲就开始让他跟着处理政务,不仅如此,除了让他学习儒家为君之道,父亲还精心为朱标挑选执政班底,在朝中大臣中挑选了德行高雅、德才兼备和手握实权的人辅佐太子朱标。

    其中就有常年领兵在外征战大明第一功臣的徐达任东宫少傅,大明第一战神常遇春为岳丈,同时还有刘伯温、刘基、汤河和廖永忠等一干大臣组成东宫最强班底。

    父亲在功成名就后,久居皇位的他开始清算了,即使是曾经和他一起纵马打天下的兄弟他也不放过。这时历史的规律,历代开国帝王都不能例外。上马得天下,下马治天下。那些位高权重的功臣慢慢就成了父亲和大哥的接力棒上的刺,父亲要拔干净,才好保证朱家天下的长久。

    作为兄长的朱标不仅没有因为自己太子之位就刻意打压自己的兄弟们,还常常关照弟兄们的生活。从小在军事化教育下长大的我时常会试试挑战一下自己和周围的人,常常被脾气暴躁的父亲责罚,但是大哥朱标常常庇护着我。我知道,大哥无论德能都在众兄弟之上,兄弟们都希望在大哥的带领下,打理好朱家的事业。

    3、就番

    马上得江山,父亲麾下名将如云,军事训练也是我和兄弟们必修科目。在推翻元朝暴政的过程中,父亲的军队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战斗力。武德充沛的传统我们也要继承下来,兄弟们都要成长起来,在战场上为父亲分忧。

    我从七岁开始就与众兄弟开始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父亲认为儿子“宜习劳”,命令我与兄弟们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时还要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

    集团内部的婚姻是保持利益一致的重要方式。我的婚姻也不例外。

    魏国公徐达在外征战获胜班师回朝,父亲对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开国功勋赏无可赏,在三权衡利弊后决定选我做徐达的女婿,徐达肯定会带着我出征,这样一来,徐达的兵权不仅名正言顺的会到朱家手中,在宫里无法无天的我还有一个能收拾得住他的老丈人。

    大哥朱标曾前往凤阳,与我一起在田间行走,亲自参观百姓耕种。为教导我以后在藩地要实行仁政,体验民间疾苦,大哥朱标让属下在当地考察,黎民百姓当时正在吃什么,就让侍从为他们准备什么充饥,真真切切地去体验民间的艰苦生活。

    十岁,我被封为燕王,因年龄小,便在京城待着学习和历练;十七岁,我与将军徐达之女结婚,夫妻生活幸福;二十岁,我奉命就藩北平,父亲朱元璋赐给我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共五千七百七十名将士和二万七千七百七十一锭大明宝钞。  从此,我有了自己的团队和第一桶金。

    在就藩的第二年,为了给已故的马皇后祈福,藩王主动要求选拔高僧前往藩地念经,我选择了道衍和尚(姚广孝),在未来的路上,道衍成为了我的谋士,也是完成后面大事的重要推手。团队建设很重要,有胆识,有能力的谋士毕竟不多。

    4、顶着北风追击北元

    北平冬天的风很大,完全不像我出生的应天府(南京),衣食住行都不如应天府舒服。父亲安排我到这里,就是要顶着北边来的风,顶住元朝残余势力,稳固北方边疆,做个镇守北疆的藩王。

    洪武二十三年,父亲朱元璋任命30岁的我为出征元朝统帅,傅友德为大将军,在北平集结,训练军马,以出征漠北。当侦查到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的时候,我知道寻找决战机会的时候到了。那时候下了一场大雪,众将都说雪太大,等小一些再前进吧。我告诉众将:兵贵神速,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我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在我大明这边了。虽以重兵压境,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着,善之善者也。于是,我指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旧识,正在劝降时,明军已大败元军,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邀请乃儿不花一同到明军营帐中请降,果然被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父亲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我的威名大振,被父亲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驻军。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我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将阿失里等人。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我亲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后,父亲朱元璋命我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在北方的大风中,我站稳了,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天佑大明。

    5、十字路口

    1392年,就在我在北疆浴血的时候,大哥朱标奉命去长安,洛阳等北方考察及筹划迁都事宜,不幸的事,在回来路上病死了,大哥的离去使得父亲朱元璋一直很难过,他一直没有另外选定太子人选。

    1398年,朱元璋逝世,按照法定程序,让朱标儿子,即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继位。继位后的朱允炆觉着自己的叔叔们对自己的皇位虎视眈眈,让他整天坐卧不安,便开始消藩。

    先从能力小,官位小的几位藩王开始,先后收拾了周王朱橚,代王、岷王,湘王,齐王,剩下的还有我,晋王和吴王没有被收拾了。

    为了大明的社稷与北元打了八年的我,就这么束手就擒吗?我不甘心。

    为了父亲和大哥,我可以做个守边的藩王。

    我已经没有退路了,我想做周公,没人给我这个机会了。

    没有人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即使是已经作古父亲、大哥和宋老师。

    历史上也没有一个藩王能告诉我答案。

    站在十字路口,我只能选择迎着风向前,因为已经没有退路了。

    6、重整河山

    1399年,39岁的我走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靖难之役开始 。成大事的人一定要看的准,做的狠,特能忍,父亲就是这样的人,我的身上也遗传了这种气质。

    起先,为躲避建文帝的眼目,给自己充足的准备时间,我开始了表演,就是和司马懿那样的装精神病人。不久后,建文帝还是不相信英武的四叔成了精神病人,便命令张信来逮捕我,张信感谢我的知遇之恩,便把这个消息费尽心思地通知我,我立即起身感谢张信让他逃过此劫,紧接着,开启新时代的伟大历程开始了。经过多年的征战,在北方我的势力已经基本控盘了,感谢岁月和父亲,让那批最厉害的将军们都早早地毕业了。我率领的健儿是大明的战力巅峰,相信也没有人会反对。更重要的是,我是朱允炆的叔叔,这场纠纷是朱家内部的家务事。对于那些臣子而言,都是给朱家打工而已,至于哪位坐在上面其实不那么重要。

    建文帝朱允炆派遣老将耿炳文前去进攻,强项是守护江山而不是打击敌人的耿炳文在遇到我的军队后节节退败。但耿炳文明白,他只要一直坚守住真定城,敌人迟早会因为耗不起而失败,这个时候朱允炆却听信黄子澄建议,派遣李景隆前去替换耿炳文。李景隆是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儿子,“鸡生鸡,蛋生蛋,老鼠生来会打洞”,但是李景隆却恰恰相反,愚蠢,胆小,遇事只会逃避,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李景隆这些致命缺点。

    所以在李景隆攻打进攻时,没有一仗他能打赢,打败仗后,他却是第一个逃跑的人,所以说李景隆是上天来帮我的也不为过。虽说李景隆本人就一军事渣渣,但他手下有50万的南军,也有很多有能力的将士,比如平安、瞿能,他们在战争中卓越的攻击能力让我军的前进有些困难。

    建立联合阵线是每个成事的人的必修科目,宁王距离我太近了,雇佣蒙古骑兵精锐朵颜三卫战力太强了,收买朵颜三卫就是个好主意,联合宁王,接着我带着大军一路打到山东,好几次我差点儿死于猛将平安和瞿能的麾下,被侄儿朱允炆 “不能伤到我叔”的命令所避免,以及在瞿能快要击败我军时,妖风挂断旗子,这些总让我军活脱脱地逃离南军的反击。自助者,天助之。

    军师道衍和尚提议改变方法,绕过难啃的山东,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直指徐州,于是我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即便路上有徐辉祖抵抗,但也挡不住朱棣军队的势头,更何况朝廷还有一群乌合之众在嚼舌头。南军在灵璧失势,平安等几个大将也被俘获,朱棣很快逼近应天府。守卫应天府的是李景隆和像李景隆的将士,故战争的结果一目了然,应天府终被我攻下,建文帝朱允炆火烧宫殿后不知去向,皇座易主,不过我们都姓朱。

    最难的顶风的时候过去了吗?我不知道

    有位与有为

    坐到了九五至尊,就要有与之匹配的作为,努力达到新的高度是每个有能力的皇帝的追求,不论是疆域,文治武功,还是海外交流,这些指标来看,能够超过我的实在不多。所以,我对的起父亲朱元璋。

    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每一项都是可以单独载入史册的,这些我也都做到了。

    重建北京,修运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从此在军事上有了优势的生态位,不用像宋朝那样从头到尾被牵着鼻子等着挨打,边境的安定也就是靠着全线押上的策略。

    北元虽然分裂成了三个大部落,但还时不时扰我边境。起先派邱福去,结果全军覆没,邱福也被杀害。我知道,必须亲自率军前去收拾鞑靼了,这场战争成祖大获全胜,基本上瓦解了鞑靼部的势力。在灭了鞑靼后,又有新的蒙古部落崛起,最厉害的就是瓦剌,他吞没了很多鞑靼原来的地盘,没办法,我再次披上铠甲,踏上北征的道路,在这次战争中,我的军队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武器——火铳,战队的名字为“神机营”,也是三大核心战力之一, 神机营一上去就把瓦剌军打得屁股尿流,边境换来一段的安宁。

    1420年,我决定迁都北京,也就是我发迹的龙兴之地。为什么迁都?主要的原因是天高皇帝远,这个地方常有蒙古骑兵烧杀抢掠,军队来了就跑,可以说是打不死的小强。想要这个地方安宁,就得皇军常年驻扎,迁都势在必行。但迁都这件事不是很容易的,人,物资,住所,风俗等都需要周到考虑,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我登上皇位后就开始筹备了,可以通过1406年便下令修建紫禁城可见,1421年大年初一,我在北京正式升班坐朝,迁都成功。

    1422年,边境的阿鲁台又不安稳了,这次出征前,很多人劝我注意身体,不要亲自去征伐蒙古。对于一个老人这样的建议是合适的;对于一个有能力开疆拓土的皇帝,这个建议是错误的,所以,我把夏原吉关进大牢吃饭。于是我又一次前往边境平复阿鲁台,虽然没有找到阿鲁台但攻下了兀良哈部落,也算是成功的一次出师。

    公元1424年,为了大明的安定,65岁的我再次出征征讨阿鲁台,在榆木川成为我最后看到的地方。

    我生下来是在战争中,逝去的时候还是在战争中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本来陪跑的我,顶着大风,接过了父亲的权力接力棒,千秋功业,自有后人评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破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vw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