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历史有意思我也爱写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 (精缩版)  妖孽横行的宫廷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 (精缩版)  妖孽横行的宫廷

作者: 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23:07 被阅读8次

    原著作者  当年明月  缩写  卉青

    第一章 明君

    宽恕

    从险被堕胎的婴孩,到安乐堂中的幼童,再到几乎被废的太子,不到二十岁的朱佑樘已经历尽人生艰辛。虽然他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他不会忘记含冤死去的母亲、舍生取义的张敏、刚正不阿的怀恩,他决心做一个好皇帝,他要让所有逝去的人知道,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明孝宗朱佑樘首先铲除的是五大门派。

    第一个被解决的是仙派掌门李孜省。朱佑樘继位第六天就把他送去劳改充军,因为这位仁兄当年作孽太深,仇人漫天飞,参军没几天就被人活活整死了,李仙人终于飞升圆满了。至于他手下的那帮什么法王、国师、真人什么的,朱佑樘干净利落地让他们全部滚蛋,都回家种地去了。

    春派掌门梁芳,朱佑樘十分麻利地给他安排了新的住处——牢房。

    后派掌门万喜,是万贵妃的弟弟,因为朱佑樘和万贵妃有杀母之仇,所以万喜没指望自己有什么好下场,早早准备好了后事,只希望皇帝给他个痛快的。不久之后,家被抄了,官被免了,人也被关进了监狱,可那最后一刀却迟迟不落。过了一段时间,他竟然还被放了出来。万喜想不明白,大臣们也很狐疑。

    面对仇恨,朱佑樘选择了宽恕。他宽恕了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他懂得很多万贵妃不明白的道理。

    “到此为止吧!”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之后,朱佑樘召回怀恩,亲自迎候他入宫恢复原职;

    朱佑樘还请那位曾经养育过他的前任吴皇后,当作自己母亲奉养,以报答养育之恩。

    朱佑樘不复仇,只报恩,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混派比较特别,因为万安、刘吉等人虽然消极怠工,也没干过太出格的坏事,朱佑樘暂时没想解决这帮废物。可是,混帮这帮兄弟实在是不争气,到底还是让朱佑樘抓住了把柄,最终被一网打尽。

    一天,朱佑樘在整理老爹遗物的时候,在一个精致隐秘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本包装精美的手抄本。朱佑樘以为是什么重要指示,打开一看差点气死。这竟然是一本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且实用性很强的限制级黄书。面对老爹这样的遗物,朱佑樘脸都气紫了,实在是丢不起这人!

    偏巧手抄本的作者很高调,做了坏事也留名。这部大作的封底有个亮堂堂的落款——臣安进。

    朱佑樘找来怀恩把这本黄书和一大堆弹劾万安的文书交给他,只表达了一个意思:让他快滚!

    怀恩找到万安,转达了朱佑樘的书评:“这是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吗?”

    万安吓得浑身发抖,磕头如捣蒜,连声说:“臣有罪!臣悔过!”除此之外,只字不提辞职的事。怀恩没办法,又拿出大臣们骂万安的奏折,当面读给他听。怀恩想,到了这种地步,怎么也该知耻而退了吧!可是他想不到万掌门的脸皮是橡胶皮做的,具有防弹功能,已经修炼到了无耻的最高境界,一边听,一边磕头,死活不提退休回家的事。

    怀恩气得七窍生烟,上去扯掉万安的牙牌(进宫通行证),让他“快滚!”

    大势已去,实在混不下去了,万掌门收拾行李,离职滚蛋了。

    刘吉,刘棉花大人名不虚传,看见情况不妙,以进为退,主动弹劾起朝政,甚至不惜拿朱佑樘封老婆弟弟当官的事情开刀,真是没事找抽型。朱佑樘派了个太监到刘吉家,直截了当告诉他:你最好早点退休,否则有你好看!刘棉花再也装不下去了,立刻卷铺盖回老家了,跑得比万掌门还快。

    五大门派终于全军覆没。赶走了这些垃圾,朱佑樘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他召集了两个关键人物进京,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这两个人一个叫王恕,另一个叫马文升。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当时的混派官员天天喝茶聊天,只有这位仁兄认真干活,我行我素。他的威望极高,属于偶像派人物。

    王恕还有一个特长——骂人。无论是谁,只要干了坏事,一准跑不掉,王恕会不停上奏折,一直骂到改正为止。每次朝会王恕都会提出很多意见,别人根本插不上话。到后来,大家都养成了习惯,上朝都不说话,先看着他,等他老人家说完了再说。朱见深被他烦透了,每天都呆呆地看着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王大人,无奈、厌烦而绝望。

    成化十二年,朱见深实在受不了了,把王恕打发到云南出差,后来又派倒南京当兵部尚书。就是这样天高皇帝远,王大人也没消停过,坚持每天写奏折,有时一天数封,一直写到成化二十二年,七十大寿过了,这习惯也没改。朱见深总是能及时收到喋喋不休老头的殷殷问候。

    忍无可忍之下,朱见深在批准兵部侍郎马显的退休申请时,顺便写上了一句“王恕也老了,就让他退休吧!”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啊,马显退休,关王恕什么事?王恕啥也没说,收拾东西回家了,这一年,他七十一岁。

    朱见深是个得过且过的人,他在世上最怕两个字——麻烦。可朱佑樘和他的父亲不同,他清楚王恕的价值。

    弘治元年(1488),七十三岁的王恕被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王老头体壮如牛,干劲十足。他先是考核干部,不久又建议皇上增加午朝,可谓是从官员到皇帝一通折腾。

    在王老头折腾的同时,兵部也迎来了新任上司——马文升。

    马文升比王恕小十岁,也是个精干的老头。他成化十一年就当了兵部侍郎,驻守辽东,经常给没事惹事的汪直收拾残局。时间长了,汪直也不好意思,想要把自己的军功(挑衅闹事)分给马文升一部分,马文升却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不必了,只麻烦厂公每次立功前先打声招呼,我也好早做准备。”

    马文升的嘲讽让汪直很恼火,于是找机会降了他的官。直到汪直死后,马文升才回到辽东。

    新任国防部长马文升一上任就开除了三十多个贪污的军官。这下桶了马蜂窝,这帮丘八可不是好惹的,抄起弓箭埋伏在马文升家门口,准备给他一暗箭。马老头很机灵,得知消息后,躲了过去。这帮人还不罢休,写了匿名信射进长安门。这下连朱佑樘也发火了,令人限期破案,还给马文升派了保镖,事情才算了结。

    弘治初年舞台上的主角是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头,他们老当益壮,将成化年间的垃圾一扫而空,盛世大局一举而定。

    在老干部大显神威的同时,新的力量也在悄悄萌芽。

    弘治二年,学士邱濬受命编写《宪宗实录》。这是一项十分重要却十分繁琐的工作。邱濬是个懒散的人,他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一个刚进翰林院的新人去做。可过了些时日,邱濬感觉不对劲,这可是干不好要掉脑袋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于是他赶紧去翰林院看完成的情况。结果不看则已,一看大吃一惊。这简直是一篇不刊之论,一字改动不得!

    事实证明,邱濬虽懒,眼光倒很独到。这个新人就是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大放在眼里的——杨廷和。

    辉煌盛世

    朱佑樘是继朱元璋后的又一个工作狂人,他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盛世,付出了全部的心力。

    在王恕和马文升的支持下,有三个人相继进入内阁,他们是刘健、李东阳、谢迁。这三个人堪称治世之能臣,他们有着非凡的才能,并靠这种才能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功勋。

    由刘健、李东阳、谢迁组成的内阁,在明代仅次于“三杨”内阁。当时朝廷内外给他们三人团的评语是:李公谋、刘公断、谢公侃。

    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老、脾气爆、性子急,但有超强判断力,能够预知事情走向,提前做出应对,这种能力帮他成为弘治年间的第一重臣。

    李东阳,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阁,是内阁中的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他是个慢性子,十分善于谋略,思虑十分严密,内阁的多数决策都出自他的策划。

    谢迁,浙江余姚人,弘治八年入阁,学历最高,成化十一年状元,能言善辩,最能侃,是内阁发言人,只要他一开口,言官都要怕三分。

    在这三人中,李东阳不仅是政坛领袖,还是文坛魁首,他的书法和诗集都十分有名。由于名望太大,李东阳每次出门,都有许多粉丝和崇拜者跟随,搞得他经常夺路而逃。这些粉丝还模仿他诗文的风格,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流派,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茶陵派”(李东阳是茶陵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的文章也在京城广为流传,也出现了很多拥护者,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梦阳。

    李梦阳,文坛愤青,乡试是山西省第一名,八股文高手,但却极其厌恶明代文风,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文笔秦汉,诗必盛唐。”他的主张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其中有六个人名气最大,后人将他们和李梦阳称为“前七子”。

    当李东阳、李梦阳各领风骚的时候,江苏吴县的一个年轻人正在收拾行囊,准备进京赶考。虽然他最终没有成功,但他的名字却最终成了大明王朝的骄傲,并千古流芳。

    这个人叫唐寅,字伯虎。

    在这世界上有一种奇特的人,天赋异禀,不需要悬梁刺股就可以纵横古今。唐寅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时候唐寅就是一个方仲永式的天才,在众人的夸耀声中他自己也飘飘然,不再上学,饮酒作乐,连考取功名也不放在眼里了。关键时刻,他的好朋友祝枝山良言相劝,告诉他若无十年寒窗苦,妄想金榜把名题。唐寅听从了劝告,开始闭门谢客,发奋苦读,终悟学业之道。

    弘治十一年,南京应天府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高中解元,由于他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主考官梁储特意把卷子留下,拿给程敏政(为于谦昭雪的李贤的女婿)看,程敏政牢牢记住了“唐寅”这个名字,因为第二年,他将是唐寅会试的主考官。

    弘治十二年,名满天下的唐寅进京赶考,他要挑战连中三元的最高荣誉。在赶考的路上,唐寅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经。

    徐经,江阴人,唐寅的同科举人,资质一般,却也是个“财”子。他对唐寅十分崇拜,表示愿意给偶像报销一切费用,只求同行。白吃白住谁不干?于是财才二子一路逍遥快活地进了京城。

    进京后,两人各自忙碌,从他们进京到开考之间的这段时间是一个空白,而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变得扑朔迷离的。

    从考完那天起,唐寅就开始自信满满为殿试做着准备。因为试卷上的一道题目让他相信,考上进士对他而言简直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是不久,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唐寅落榜了。接踵而至的还有手持镣铐的差役。金榜题名的美梦还没醒,却突然被一闷棍打成了阶下囚。唐寅不知道的是,和他同期入狱的还有徐泾和程敏政,罪名是合谋作弊。

    唐寅的人生悲剧从此开始,而罪魁祸首是考卷上的一道题目。

    当时试卷上,考官出了一道十分令人费解的试题,几乎所有人都交了白卷,只有唐伯虎和徐经写出了完美答案。主考官程敏政当即表示,会员将在他们两人中选出。

    事情坏在唐伯虎的这张嘴上。唐伯虎考完参加宴会,酒后吐狂言,在大家正猜测谁会得会员的时候,他意气风发地说:“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这该是一句让唐伯虎后悔一生的话。他忘记了,他说话的对象不是他的好朋友祝枝山、文徽明、徐祯卿,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更何况说这话的时候,成绩单还没发下来。

    很快有人告黑状,向政府反映这一情况。主考官们不敢怠慢,立刻汇报给李东阳,李东阳又马上报告给皇帝。

    朱佑樘当即下令核查试卷,事实果然如传言一般,唐寅确实是今科会元的不二人选。而选定唐寅的人正是程敏政。

    事态严重,这件事情很快传得满城风雨。嗅觉灵敏的给事中华㫤,把矛头直指程敏政,认为他事先出卖了考题。这样一来,事情就搞成了政治阴谋,考场黑幕,就算李东阳想拉他们一把也是不能了,只好公事公办,把这三位仁兄一股脑儿抓了起来。

    最终判决如下:

    程敏政:合谋作弊查无实证,但其仆人确系出卖考题给徐经,失察行为成立,勒令退休;

    徐经:买题作弊,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唐寅: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华㫤:胡乱告状,所言不实,贬官

    事实的真相

    程敏政仆人卖题,徐经买了考题,程敏政负领导责任,唐寅算是连坐。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科场舞弊案。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只能通过抽丝剥茧地推演去接近真相。

    在明代,考官是令人羡慕的官职,因为明代的官场网路大致由两种关系组成:一是同学(同年),一是师生(门生)。在明代,考官是最令人羡慕的官职,因为如果当了考官,点中几个人才,考试结束后这几个人就是他的门生了,从此同吃一碗饭,同穿一条裤,这就是所谓的门生体制。

    门生体制中有一种特例,叫约定门生。这是比较罕见的一种情况。因为在科举前,可能会出现名震全国的天才,某些考官就会私下联系考生,透题给他,约定为师生,将来无论是谁点中了此人,都不会影响事先已经确定的关系。

    唐寅和程敏政之间有约定门生的关系吗?

    这个疑问最终指向两个可能:一、唐寅做出了那道题,并认为别人做不出来,口出狂言,不幸命中;二、程敏政与唐寅会面,并给了他考试题目。

    这是以个二选一的选择题,每个人去选自己心中的答案吧。

    不管多复杂,案子总归结了。案中三个人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逆转。

    程敏政,堂堂三品大员,被迫退休回家。他被这个黑锅砸得七窍生烟,不久忧愤而死。

    唐寅,闭着眼睛也能考中进士的天才,从此与仕途无缘,一声叹息后开启了浪子生涯。

    徐经,功亏一篑,对科举恨之入骨,告诫子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屁话。八十八年后,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取名徐振之,此人不爱读书,只喜欢旅游,别号徐霞客。

    一番折腾下来,大明王朝少了两个官僚,却多了一个浪荡才子和一个地理学家。

    华㫤,因为多管闲事,后人根据传说写了一出广为流传的戏,俗名叫《三笑》,又称《唐伯虎点秋香》,他就是戏中“华太师”的原型。

    唯一的遗漏

    高强度的工作彻底拖垮了朱佑樘的身体,三十多岁的他已经重病缠身。

    此时,王恕已经退休了,马文升接任了吏部尚书一职。他推荐刘大夏接替了他的兵部尚书,事实证明他推荐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人。

    弘治十五年,兵部奏报,军中马匹不足,骑兵战斗力锐减,急需管理。

    朱佑樘立刻找来刘大夏,让他拿主意。刘大夏向朱佑樘推荐了杨一清。督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是个很有特点的人。他是一个快五十岁的丑老头,整日不苟言笑。

    反正是管马,就是他了!于是干了二十多年文官的杨一清,离开京城去了陕西(养马之地)。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三十六岁的朱佑樘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面对哭泣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他回顾了自己几乎毫无缺憾的人生,终于意识到了他此生唯一的遗漏:

    “我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年幼的太子,太子贪玩,希望诸位能劝其多读书,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阁臣们回应了他的担忧:

    “誓不辱命!”

    朱佑樘含笑而逝。

    从黑暗和邪恶中走出来的朱佑樘,是一个光明正直的人。

    朱佑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 (精缩版)  妖孽横行的宫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ax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