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3377/a5123a00ce51c165.jpg)
《太平广记 卷一八一 贾岛》则:贾岛不善呈试,每试,自叠一幅。巡铺告人曰:"原夫之辈,乞一联,乞一联。"(出《摭言》)。检360百科呈试条:科举时代为防诈冒,应试者先投奏状断少请甩,由试官检验核准,称呈希淋杠试。则呈试非正式考试,考官先行选拔,故而贾岛巡铺告人非作弊也,知为科举考试之严密制度过程之一也。先生笺“原夫”,指出为程试律赋中起转语气助词,引《文苑英华》之句,征转、征起。笺“辈”为一类,举《日知录 卷一七》考证唐时应试者互称“先辈”之“辈”。此先生小学考证也。贾岛之告求人,可以证明其非聪明异常之人,至少考试反应速度不快,诗赋之联句,需人代笔。观其“推敲”之典故,可知其刻苦,亦可知其不敏也。
以科举取士为官僚,始于隋,兴于唐,逐步完善于宋,具备于明清。大家士族之泯灭,盖在朱温白马渡之屠杀,此前之科举未为严密也,大家族总有办法提携自己子弟。故而彼时科举有许多说法,比如“温卷”,比如向考官打探消息,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致成为典故,无人以为是作弊。是则之呈试,类似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高考预选,彼时高考前先行选拔,通过预选者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宋代科举进一步完善,比如糊卷--把考生之名字糊上;比如抄录--把考生之文章一字不差的抄录下来,供考官批阅,可防止以字体认出士子;比如回避制度--考官有直系亲属参与此科考试者,或考官回避,或考生不参加此次科举。至明清,科举成为官僚体系选拔之唯一正途--捐官、恩荫皆为野狐禅,称谓左门,此防止作弊之法愈来愈严矣。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讲述从童子试到殿试之过程,是普及科举知识的一本好书。其中乡试最为重要,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其防止作弊亦最为严格。考官之类毋庸赘言,单讲进入考棚前之搜检。乡试在八月,天气凉爽,从脚开始,鞋袜脱掉,甚有一匕首割开袜之举;衣服全脱,内裤亦有士兵检视,不着寸缕,亦不避人,甚是尴尬;辫子拆开,披头散发,状若恶鬼;考箱逐层打开,笔墨仔细检视,而考生着内裤旁观。商先生断言曰:斯文扫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亦有作弊之法。有以极细小字体印制四书五经,偷放于砚台夹层;有请枪手作文,誊抄于内衣、或是发辫中;更有请枪手入相近考棚,方便之时交换试卷(或言温八叉,做枪手既中,自己考,必败,亦为殊事),罗罗列列,可为现在作弊者之师父也。先生亦断言“斯文扫地”。
科举增加了阶层流动,是一种好方法。读历史细节,可以娱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