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照红。青铜峡大峡谷是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形成。峡谷在蓝天碧水中互相映衬,呈现出青铜的颜色,故而得名。黄河弯弯曲曲,穿越峡谷,从此以后再无阻阻隔,形成广沃的宁夏平原。
在峡谷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工厂,叫青铜峡铝厂,直属原冶金部,代号304,是六十年代初中苏交恶产物。
老王是青铜峡铝厂的第一批工人,与铁人王进喜一样,他见证并亲身创造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辉煌,并在七十年代初成为人人羡慕的全国劳模,伴着中国工业的成长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企业如此,老王更是如此,在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所向披靡,永争第一,至到光荣退休,他始终如一的实践着这一信念。
企业效益好,老王的四个儿女也早早的考了子弟技校,早早的上了班。
时间一晃进入了2017年,老王退休快十年了,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曾经书本上讲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经融危机竟然在中国大地上也会出现。猛然间,铝价大跌了,铝没人要了,铝厂不停的被兼并重组,老王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家属一个个下了岗,最健壮的二儿子也因脑溢血去世。接锺而来的打击一次次重重的撞击着老王已经渐渐衰老的身心,老王想不明白,那么大的企业,怎么说倒就倒,那么健硕的儿子,怎么说去就去?老王的精神轰然崩塌,白天想睡觉,晚上睡不着。
出了厂门,就是峡口,骑车一路下坡,不过十里地,就是黄河滩。老王心烦意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黄河岸边,他心里想了好多好多,想着也许有一天,来了,就不再回头。
那是一个秋收的季节,河滩上是一望无际连片的稻田,几十辆收割机突突的响了不几天,就收完了全部的水稻,河滩上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静的可怕!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当苍白的霜遮蔽了所有的绿色时,当岸边的独柳摇落它最后一片枯叶时,老王的心,也悲痛到极止!
突然,老王的脚下踩到了一穝稻穗,好大的一穝。老王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知道粮食的宝贵,他弯腰将稻穗拣起,可是前面依然还有,或多或少,或远或近,沥沥拉拉,老王只好拣了下去。虽然老王不知道拣了这些东西后怎么办,但白白的丢在那里,老王心里过不去。
老王一直拣到太阳落山。回家的路是上坡路,车骑不上去,只能推着,回到家天已经黑了,家里人一天不见老王,着急坏了,正在发动熟人到处找呢,听老王讲了经历,看着老王平静的神情,家里人放心的睡去。当晚,老王睡的真香,还做了个梦,梦里又回到了战天斗地的工业大生产时期,老王依然是所有人里面最棒的。
前一天拣的好大一堆稻穗还堆在黄河边,老王第二天从厂里要了两个大大的编织袋子,拿了一把剪刀,去河边将拣好的稻穗剪去枝杆,只留下穗头装进编织袋,拣去枝杆的稻穗不占地方,老王想将两个袋子装满,又开始拣了起来。
收割机是按照成长的稻谷设计的,如果稻秧倒伏了,机器就不好收割干净,上万亩稻田,掉落的稻穗太多了,老王又拣了一整天!
当太阳再次升起时,老王又来到了黄河边,为了避免重复,他做了规化,一次拣一米宽,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每次走到田边,在田梗上插一把红旗标明方向,远远地看见,不至于走斜。
起初老王打算拣十来天,拣够十大袋稻穗就不拣了,他记得十几袋稻穗应该能碾出五十来斤大米。他的退休金不低,没有必要靠拣稻穗过日子,只是觉得这些东西丢在地里可惜。再说,从开始拣稻穗,每天回去后倒头就能睡着。那些烦心的事,想的少多了。所以,虽然每天累的直不起腰,老王依然坚持着,一枝一枝,一粒一粒。就在老王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儿子找了个车,将他拣的稻穗拉到附近农村的脱粒厂,竟然碾回来了半袋大米,足够老两口吃一个冬天了,老王的信心又重新焕发了。
老王买了个老年人电动代步车,拉上了老伴,老伴腿脚不好,老王拣稻穗,老伴坐岸边用剪刀剪稻穗。黄河滩一望无际,但他们心里有了念想,女儿最亲,先给女儿家拣一袋米,两个儿子对老两口更好,儿子家也不能落下,除了两儿一女让他们牵挂,万亩稻田里哪个地方稻穗多,哪个地方没有,他们凭感觉就能分得清,看着越拣越多的稻穗,闻着新碾的米香,他们的日子,多了一份话题,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越来越冷,又渐渐回春,落日拉长了两个孤独的身影,成为黄河边一道永恒的风景!
没有比自己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老王又一次战胜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