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第五章《印刷术、空间与封闭空间》,同样的,原文和我的理解,我试图将之连贯成一长串文字。
1
印刷术问世之前,文字促成了一种精神封闭空间的感觉,文字把思想分离出来,固定在一个书面表层上,在这个意义上使之脱离并独立于说话人,漠视任何攻击。
书面表层上的东西,只能烧、涂改、碎纸机。打没用,骂没用,在旁边空白处写上反驳的话语也没用,它还是在那里,永远不会哑口无言,只要还有流传的机会,观点就永远在那里。
科学是如何败给迷信的?这是原因之一。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这也是原因之一。
为什么要立石碑?看上的正是石碑作为载体的永恒性。
一些邪教把字给打在纸币上,看上了纸币在流通,以及保存性上的优势。
印刷术则更进一步。
印刷术促成了一种封闭空间的感觉,文本里的东西已经定论,业已完成。
印刷术之前,手写的文本难免会有一些涂改的痕迹,不同人手写的版本还会有差异出入,人手毕竟无法实现精密的复制。
所有的副本看上去完全一样,物质属性上始终一致,同一版次的副本语言一致,检查这些书是否一致,不必诉诸语音,只需要诉诸视觉。
人们相信印刷文本表示作者的语词已经定稿,成了终极的形式,这是因为印刷术只接受已经定稿的文本。
只需要拿手稿本与出版的书籍放在一起对比,就能很明确地感受到这种认知。
读远方来信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见字如面。这种感觉是非常真实的,就像朋友在某时某刻,坐在书桌前一句一句对我们说。
一旦诉诸印刷文本,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另一个说法“字如其人”大概也有上面这么个意思。
2
印刷术的上述特征,促进印刷术产生了独特的心态:
它觉得文本是封闭的,和其他文本隔绝,是一个自足的单位。
带来了原创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浪漫主义概念。也让抄袭成了一种崭新的概念。
口语文化时代,人们使用套语表达,美丽的公主、邪恶的女巫,你这么写,我也这么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没有经过研究,但是我猜测口语文化时代应该是没有著作权的概念。
但是印刷文化时代,当我们在一本书当中,看到一长串文字跟另一本书是非常相似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抄袭的感觉。
当我们使用口语文化时代的妙语警句时,是顺手就来,引用印刷时代的著作,谁说的要明说,忘记了不查,也要写上:记得谁曾经说过……表明不是我说的。
从写读书笔记开始,原文我是一定要各种方式来凸显的。书面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认为文本的源头和意义都应该是独立于外在的影响。
所以作家的焦虑是自己的作品一点也不新颖、不独特、不新鲜,受到他人作品的影响。
口语文化完全不存在这样的焦虑。一句长翅膀的话语,从这个人的嘴上飘到另一个人嘴上,恰恰是口语的传播魅力。
3
和印刷术同时来临的还有问答教学法和教科书。教科书在推理和论辩方面均略逊一筹。
口语文化采用的是箴言警句,表达的不是事实,更多的是思想。
读《论语》、《金刚经》,这类记录了老师与学生对话的经典,陈述事实的部分都很少,一问一答之间更多是思想的交锋,一些似非而是的悖论,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拉米斯式的教材
这类教材的特征是,首先上来是学科定义和分类,然后再是进一步的定义和分类,直到学科的细枝末节都解剖完毕。
大学工科的教材,反正我知道大部分是采用这种形式。
拉米斯式的教材,不指明它和该书之外任何东西的互动关系。
教材完美无缺,自给自足。
4
和封闭感相关的是固定的视点,这也是印刷术养成的感觉。
这是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中的观点。当时我将固定的视点理解为固定的视觉焦点,但这里讲的固定的视点,前面加了一个主体:作者。理解为“作者固定的视点”,更合理。
作者可以自信的走自己的路,而没有必要使一切带上梅尼普斯式的讽刺色彩,没有必要使自己的著作成为各种观点的混合体,也没有必要考虑各种不同感知的调子。
换言之,固定的视点的意思应该是作者单一的观念。读一本书跟着一种单一的思路走。
明天跟着沃尔特•翁讨论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怎么理解电子文化时代的书面文化?
就像上面这一长串文字,全显示在手机的电子屏幕上,后印刷术时代来了,将产生什么影响?
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