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往独处去
一个人被忘记,只需要时间的作用便可以。而一个人被记住,却各有其独自的理由。能够对抗时间,对抗遗忘的,恐怕真的是因为“真情”,还有她“做过的事”。今天,我们来聊聊梅艳芳。
文/糖稀
十二年前的12月30日,梅艳芳在港病逝。
坦白说,梅姑和哥哥,都是我幼年时无法理解也无法欣赏的人,后来渐渐成长,慢慢开蒙,才觉得他们是真的真的很好啊。
这个世界,能够留下过他们的痕迹,是一种幸运。
一直都觉得“近乡情怯”这个词,不仅用于“乡”,亦能延伸用于人,“怯”字实在是太生动了。有时候越是喜欢、欣赏、敬重一个人,越是不肯、不舍也不敢轻易用语言去触碰。
对于哥哥和梅姑,现在几乎每一次看到、听到他们都会忍不住落泪。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戏,他们的歌,而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本身。
梅姑有两段演唱会现场的视频让我印象很深。
一个是2002年红馆演唱会上她与哥哥合唱的《芳华绝代》和《缘分》。
张国荣生前与梅艳芳最后一次同台-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另一个是她在2003年11月15日告别演唱会上的最后一首《夕阳之歌》。那天梅姑身披白纱,说起为什么选这首歌——“夕阳很美丽,只是近黄昏。所以我们要珍惜。”
梅艳芳—最后的夕阳之歌-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唱完了,她提着婚纱,转身离去。
婚纱曳出很长的尾,在长梯上铺成一张白毯,她渐行渐远,庄重而凄凉。梅姑离世的这十二年间,还有各种不洁之声,不绝于耳。她一生待人豪爽,但这些年却不停的流出她生前所用个人物品,甚至是贴身衣物,用于拍卖。还有梅母所行种种,皆让人心疼唏嘘。
好在她圈内人缘不错,也有传过曾志伟曾仗义疏财参投其遗物,为好友挽回尊严。而从这些年圈内人提及她时的言语情感,她几乎是与哥哥一样的“零差评”之人。
我们总习惯说他人之言不干己事,但能真做到流言入耳不过心的,也不过寥寥。她与哥哥,终是一生皆为言语所累。
梅艳芳有很多经典美好有个性的照片,但我却独爱其中一张:
简单的白衫,黑发自然垂落于肩,几乎不施粉黛,眉眼清洁,笑容温暖。看着有一种很宁和的力量。偶尔听她的歌,看她的电影,会私心里希望她能一生都像那张照片里的状态,平静喜乐的度过,虽然这样可能就没有了之后的种种影音传奇。
但是特别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眼光是会变得狭隘起来的,会希望她能安乐生活,不遇苦厄就足够。什么鲜花掌声,天赋传奇,都无干系了。
她讲过两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假如问我,到了百年归老那天,有什么可以带进棺材,我可以肯定的只有一样东西,就是真情。”
“我希望大家记得我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做过的事。”
她是对世界宽容,又对自我有要求的性情之人,这样的人,总是免不了要吃苦头的。即使拥有再多他人艳羡赞叹的天分、名声、财富,心里的苦却不会随着成就增加而减少半分,反而可能越积越多,越深重。
我把她和哥哥,都当成是“艺术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常是以内在的鞭挞来成就作品的圆融。
看他们的电影,根本不会想到所谓的“明星光环”,而是深深的心疼,心疼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不知是受了多少内心的苦楚才换来那个荧幕之上熠熠生动的鲜活灵魂。
以心理解心,以人雕刻人。大概是他们演戏唱歌的样子。“人戏不分”,其实已是一种融合。
梅的角色中,我最喜欢的是《男人四十》中的妻子文靖。那部戏中,林嘉欣才是惊艳之笔,青春激扬的光彩,眼波流转间的俏皮与柔情,男人女人都难招架。
但在林的活力之下,梅的隐忍克制,才是戏里的真谛。
她没有饱满水灵的身体,眼神黯淡,头发疏乱。最后提出离婚时夫妻二人相拥着哭的那一幕,梅耸动的肩膀也一耸一耸的扎进我的心里。
而那部戏,是梅姑此生最后一部电影。她在戏里褪去光环,回到最质朴寻常甚至黯淡粗粝的生活里,是被动也是主动,有无奈也有欢喜。现实中,也许同样做着映照。
她去世后的这十二年,每一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影迷歌迷们都会自发组织不同规模的悼念活动。以寄己心,以慰亡灵。
幼年时,语文课本上有一首臧克家的诗,诗中有一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时并不喜欢,现在却常想起。
一个人被忘记,只需要时间的作用便可以。而一个人被记住,却各有其独自的理由。
能够对抗时间,对抗遗忘的,恐怕真的是因为“真情”,还有她“做过的事”。
(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任何平台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