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赏雪台奶格玛_有凤来仪生命哲学
《佛陀的智慧》读书笔记P296-305

《佛陀的智慧》读书笔记P296-305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19:15 被阅读0次

    阅读内容:《佛陀的智慧》第296-305页

    【凡心动而昏,圣心静而明。心净为佛土,心浊为魔境。】

    【一定要时时刻刻、每时每刻地警醒自己,只要能精进地奉献一辈子,你必然成功。】

    【我老是批评一些人,说他们这样不行,抓不住重点,我希望他们可以提起警觉,知道自己这辈子是做什么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来的,什么都想做,那么你可能什么事都做不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能做好的事情,不用见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只要找到那件你该做的事情就行了。】

    【如果你三十岁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你就是个混混;如果你五十岁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辈子就注定白活了。所以,孔夫子说,三十而立。“立”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做什么”的主见,要把一辈子的价值标杆竖立起来,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前进,不要停滞不前。每个人只要想成功,不想白活,就必须找到这个东西。】

    【圣心静而明,圣人之心是安静而光明的,它不是波动的,是清净的,是宁静如水的,又是光明朗然的,就像太阳一样,也像镜子,清清明明。】

    【宁静之中,你才能明明了了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宁静本身就是一种善护念。】

    【当你的心静到我的这种境界时,你的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还没有达到这一点,你就安住自性,把自己观想成本尊,永远不要丢掉这个观修,不是只在座上观,而是下座也要观。这也是一种善护念。久而久之,你的心就会越来越宁静,你的杂念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清净。】

    【修行有没有进步,就看心性变化了没有,有没有变得更慈悲一点,过去别扭的,现在还别不别扭?】

    【当你的心升华到一定程度时,就无处不是净土了。心净则佛土净。当心中充满五浊时,眼前的一切都是魔境,心魔就是贪嗔痴慢疑。】

    【语言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它也是一种念头。修行时,既要自净其意,也要明白,一切都没有自性。它没有永恒善恶的本体,它是不断变化的,只看你怎么对待它。所以,一个人的眼睛,决定了他看到的世界。】

    【注意,万法唯心造的“万法”是这个意思,不是说我的心造了一个太阳,就真的出现了一个太阳,也不是说离开了你的心就没有万法。而是说,你的心映照的世界,就是你的万法。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万法。所以,心净则佛土净。】

    【有些人逃避事上修,总是想逃境安心,这在早期是一种出离,但不能总是这样。】

    【逃境,就是远离污染来安心,在早期属于出离心,这是必要的。至少在每天早上,要空出一两个小时来禅修。】

    【训练到后来,心就像镜子一样,面前的一切景象,你都了了分明,但不生杂念。】

    【修到一定的时候,你能找到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就能安住在那种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你就不用在于眼前的境了。】

    【心境就是自己的心和世界,理事就是明理和做事。如果心境互相障碍的话,说明修行还不到家,只要修到家了,心境一如,心境和谐,就不会和世界闹别扭。真正的和谐,就是身心和谐,你与世界和谐。】

    【凡夫的心境为什么不圆融?因为凡夫既执著心,又执著境。他不空。圣者取心法,以重心为主,所以修行先要找到真心。空性智慧是是真心显发的,所以要尽快找到真心。找到真心之后,烦恼自然就没有了。因为,它是一种智慧。当你证得空性之后,外境自然空,一切如梦如幻。】

    【明白真心并气入中脉之后,就会觉得身体像气泡一样,非常轻,几乎感觉不到它。】

    【就是现在,我也感觉不到身体,不觉得累,我的心里没有这些东西。倒不是身体麻木了,没有感觉,而是我一直安住一种境界。】

    【修行很好时,就感觉不到身体了,为什么?因为你达成了一味,实现了忘我。你当然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疲惫,没有折磨你身心的一切了。你就能整天安住于空性之中。世界在你眼中,就会成梦幻泡影,身体也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梦幻泡影。】

    【证得空性之后,心境双忘,无心无境,朗然空寂,却有无量活性的光明。】

    【凡夫就是因为不明空性,不明白自己的世界其实是由念头和记忆构成,才会老是追逐名利地位等虚幻的东西,认为它们是实有的。】

    【早期的修行,需要分清善与恶,然后趋善避恶,但入道之后,超凡入圣之后,就要从心性入手,清空自己心里的垃圾,也就是贪嗔痴三毒。心一空,你的世界就空了。】

    【注意,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如如不动的光明境界中观察到的空,也就是一种流动的变化,是无常,是无穷的有。当你安住空性,执著就没了,觅心就了不可得,这才是真正的调伏。】

    【《金刚经》讲的,就是这个真理,三心了不可得。当你明白这个真理,自然就会实现心的调伏,这和前面的“四念处”就不太一样了。这才是究竟的降服。】

    雪漠老师所写的这些内容,真的是太珍贵了,所以就多摘录了一些,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读到这些内容,同时也推荐朋友们直接去阅读雪漠老师《佛陀的智慧》原文,那样受益更多。

    2020.06.1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的智慧》读书笔记P296-3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xe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