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父母一起会谈论什么?

作者: 拉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17-10-11 12:29 被阅读0次

我从小就离开家到县里上学,跟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平时很少跟父母沟通;其实我很想知道大家怎么跟父母沟通?平时在一起时会谈论什么?

刚看到一篇文章《和父母分享人生的成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让我感慨很深,文章讲述了访谈节目《儿行千里》几个感人的故事,他们分别是哈佛生物系博士何江,新华社占地记者陈序,和拍摄纪录片的导演郑若行。

这个三位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平时分隔千里,也有知识,经验和观念的差距,但却可以看到他们的交流中传达着父母和孩子真实的交流和互动。

何江是首位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的中国学生,这是哈佛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高中没毕业,母亲学历更低,连小学都没毕业。

他所成长的地方打牌成风,可是父母不爱随波逐流,愿意陪伴孩子读书,他们从陪伴中感觉到快乐,并不是在苦苦煎熬,这种发自内心的陪伴让何江很信任父母,愿意与父母分享。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子女的良好沟通,子女的未来会走得更长远,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儿行千里的动力;儿女的成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可是,很多时候为什么父母和儿女都没有很好的沟通,甚至根本不够通?

很多朋友都跟我倾诉过他们父母沟通的障碍,有些严重到逢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似乎觉得他们和父母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图片上传中。。。(2)]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和父母之间存在这样的障碍吗?

朋友小C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好不容易争取到读大学的机会,她知道父母很努力供她读大学,所以上大学的时候很努力,一有时间就做兼职赚钱,努力考好成绩拿奖学金。

毕业不久,父母就在她耳边不断念叨他们如何艰辛,说供她读大学不容易,要她快点赚钱回家;时不时会跟她说,隔壁家老王叔叔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打工,现在工作比你还高,看来你这大学是白读了。

在小C父母那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总觉得大学毕业工作就应该有很不错的收入,应该及早偿还父母给的教育费,其实有这样想法的父母还真不少,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们肩负着家庭的期望,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们无法跟父母沟通。

小C最怕的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很害怕回到家里,父母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有时候还会被责怪为什么赚不到钱。所以,过节的时候,她都情愿在公司加班。

其实,小C内心是很孤独的,她很希望逢年过节时可以跟家人团聚,可是不好的沟通让她心里多了一道难以跨过的坎,这道坎就是和家人心理的距离。

另一个朋友大燕,她跟父母很少沟通,因为父母受爷爷那一代人的影响,就是父母说什么都不让儿女辩解,认为儿女就要无条件的听从父母的安排;她的父母还很消极悲观,这对大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前两年,大燕想创业,遭到父母无条件的反对,他们总觉得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嫁个好人家,没有必要那么累。

而且,他们总在她面前强调,社会复杂,人心叵测,说什么都不支持她,而且还会隔三差五地打电话过来打击她。

大燕因为这个事情,跟父母冷战,两年春节,她都自己在外面过,每次节日,她都会打电话跟我诉说她很想念家,也很想念父母,可是每次打电话回去都会争吵 ….

这几年,大燕跟父母基本没有沟通,这是她心里的痛,即使有时候取得了成绩,她也不知道怎么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悦;后来,大燕在事业上的成就越来越大,她慢慢地创立了适合自己新的人生模式。

她开始尝试跟父母讲述她的想法,跟他们倾诉这几年没有他们理解和陪伴的孤独;经过多次的沟通,父母在慢慢接受她的观点,他们的关系也开始和谐起来。

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归属感,可是被我们誉为“避风港”的家会反过来伤害我们。

我们是否应该学习一下《儿行千里》这个节目中父母与儿女们的交流方式呢?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建立了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虽然父母未必懂儿女的思想,但是他们都是最好的听众,有些时候陪伴和倾听才是对儿女最大的支持和关爱。

当然,父母也有自己的难处和局限,年轻的时候也许为了养家糊口而忽略了跟孩子的交流。很多时候,父母也是受他们父母的影响,因为时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

家庭的和谐也需要儿女付出努力,不良家风需要儿女用新的智慧慢慢破解,其实,父母也需要在跟儿女的交流中成长;所以说,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健康交流,相互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和父母一起会谈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fw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