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最后文字,最真话语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这是林清玄先生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句话。
不知在他写这条微博的时候,是在为麻雀的死亡感慨,还是为自己的生死感慨?
笼中的麻雀,无论怎么飞翔,也逃离不了樊笼,虽然一生无忧,终究无法感受飞翔的自由,死于笼中。
而人呢?
生生世世,在六道的网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忘记了飞翔,飞出三界的火灾,在十方净土中自由翱翔。
他留给世人的这句话,或者是他最真诚的相告。
他不要做三界牢笼中的麻雀,他要成为净土自由的共命之鸟。
他最后留下的文字,不管有意无意,把人生最重要的事,和盘托出了:纵然红尘如网,烦恼交缠,痛苦不堪,也要拥有飞向光明的信仰。
我想林清玄先生是一只飞翔的归鸟,一直飞向净土的故乡。
如今,我还在一字一字的写着他的故事,看着他的文字,或许早已在法界中,游化十方,对我微微一笑。
我只是轻轻回念一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我们都懂。
林清玄的一生以及他的文字中,无处不透露着佛教情怀,净土印记。
02.与佛相伴,温暖时光
童年时代的他,生长在佛教信仰浓厚的家庭。家中有佛堂,每日早晚家人礼佛的一幕幕,还有家人一起去寺院念佛、诵经的虔诚,早已悄然融入了他的他成长。
他的童年时光,是在佛光的照耀中度过的,所以他在这样的氛围中,总是“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这种温暖,是佛慈悲的温暖吧。
学生时代的林清玄,对寺院更是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他说过:“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里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改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03.人生转折,归入佛门
人生之路,或悲或喜,在事情的当下,我们也许看不清其中的结局,如果能够最后走向光明,一切坎坷,一切悲伤,都是最美的点缀。
往往是苦,才会让我们的心醒过来,看见世界的真相,走向两一个不同的方向。
林清玄也是经历过悲欢与痛苦,才懂得了佛的清净与光明。
那一年,相恋5年的初恋情人,向他提出了分手。
因为痛苦,头发和眉毛都掉落了,很多人看到他须发皆落,得出了一个“当作家很苦”的结论,殊不知,他的头发是因为失恋才掉的。
可见世间之情,短暂的快乐之后,往往是痛苦。
痛苦中,他甚至想选择死亡,为此还制定了一个唯美的计划。当时学校附近悬崖边上,风景唯美,很多人选择在那里跳海。他穿着白衣,也来到那里,想跳入大海,融进晚霞。
这时海边最美的亭子里,正好有一位法师正在一声一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为了不打扰法师念佛,他决定到两个小时后再过来。
不料两小时后,他发现亭子里又换了几位法师,还是在经行念佛。
他走上去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常有人自杀,法师们慈悲,常来这里念佛,祈愿平安,如果有人跳海,他们可以去救。很多人因此与佛结缘,不再放弃生命,很多还走上了出家之路。
听闻之后,他突然高兴起来,也走出了感情的困扰,回到了台北的家。
他真正真走入佛教,是在他30岁的那一年。
那时的他,与一般的年轻人一样,渴望并很努力地追求成功,30岁的他,已经得过所有的台湾重要的文学奖了,并成为台湾最大的报纸《中国时报》的主管,还担任一个电视台的经理,并主持一个电视节目。
在人们的世界里,这是最大的成功了。但这样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的喜悦和快乐,反而变得更忙碌,更混乱。
一天,他无意中读到一本《至尊奥义书》,书中写道:“一个人到了30岁,如果没有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就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之路。”
当时的林清玄正好30岁,这句话宛如一声春雷,震撼了他的生命。
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准备寻找可以开悟的方法,准备用全部的生命,来觉悟人生。
在佛教氛围中成长的他,自然想到了佛法。
一个月后,他辞掉所有的工作。
30岁处于事业鼎盛时期,却悄然躲到山上闭关隐居,打坐、研读佛经,向法师、禅师、宗师求教,潜泳于浩大的佛教经典中。
两年后,他从山中出来,宛如横空出世,将佛教的智慧潜移默化,融于他的气息和血脉,散文创作也进入另一番境界。
然而,是什么原因让他再次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出一篇又一篇的经典呢?
原来,有一次,他在寺院散步,看到有人在烧一些版本质量差的佛书,在火光中,他感慨万千,佛教的思想那么好,却没有人知道。
如何才能让佛法的慈悲走入人们的生活与心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就下山了。
因此,他用最深沉的心,写出无数佛法的温暖与慈悲,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与光芒。
04.文字佛心,真实人生
林清玄的文字优美,有佛淡淡的温暖,但是对于真实人生的描写,却常常入木三分。
他对人生实相是苦的描述,处处皆是。
爱别离苦
他在《惜别的海岸》中写过一则佛陀的故事:
在恒河边,释迦牟尼佛与几个弟子一起散步的时候,他突然停下脚步问:
“你们觉得,是四大海的海水多呢?还是无始生死以来,为爱人离去时,所流的眼泪多呢?”
“世尊,当然是无始生死以来,为爱人所流的眼泪多了。”弟子们都这样回答。
佛陀听了弟子的回答,很满意地带领弟子继续散步。
我每一次想到佛陀和弟子说这段话时的情景,心情都不免为之激荡,特别是人近中年,生离死别的事情看得多了,每回见人痛心疾首地流泪,都会想起佛陀说的这段话。
在佛教所阐述的“有生八苦”之中,“爱别离”是最能使人心肝摧折的了。
“爱别离”指的不仅是情人的离散,指的更是一切亲人、一切好因缘终究会有散灭之日,这乃是因缘的实相。
因缘的散灭不一定会令人落泪,但对于因缘的不舍、执着、贪爱,却必然会使人泪下如海。
佛教有一个广大的时间观点,认为一切的因缘是由“无始劫”(就是一个无量长的时间)来的,不断地来来去去、生生死死、起起灭灭,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我们为相亲相爱的人离别所流的泪,确实比天下四个大海的海水还多,而我们在“爱别离”的折磨中,感受到的打击与冲撞,也远胜过那汹涌的波涛与海浪。
……
“会者必离,有聚有散”大概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可是在真正承受时,往往感到无常的无情,有时候看自己种的花凋零了、一棵树突然枯萎了,都会怅然而有湿意,何况是活生生的亲人呢?
生死离别
所有的离别之中,最苦的离别就是生死离别,尤其是最亲的人离世。他在《纪念父亲》中写到:
秋云的变化虽然缓慢,却连刹那也在变灭,这很使我想到父亲的一生而痛心伤感。父亲是我这一生最崇拜的人,他虽是一个平凡的乡下农夫,但他善良、乐观、温暖、坚强、信仰正义与公理,他在我心目中接近于一个完人。然而,在最后的时刻,他患了心脏扩大、肺炎、肝硬化、糖尿病、尿毒、腹腔积水,受尽了痛苦的折磨。
我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深明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炽盛都是人间不可避却之苦,但有时也不免想问问佛菩萨:为什么像父亲这样的人,不能有更长的寿命、更好的福报呢?为什么无常的河流不能小小地绕一个弯呢?
人人不免一死,如同每一片云都不可能停在相同的地方,父亲不能例外,我们也不能例外。
……
看着父亲的遗容时,我但愿自己所信仰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父亲死时嘴角所带的笑意,使我深信他是到了极乐世界。
05.人生目的,净土归乡
父亲的离世,对于他的学佛思考,可能是一个深入。
他受父亲影响很大,他常常在序文中提及敬爱的父亲,甚至在《紫色菩提》的封面用鸽子图片,来纪念父亲(父亲生前养鸽子):“我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一直到今天,我和父亲这间还有着沟通,我们在心灵上并未离开。”
他一直深信父亲是往生极乐世界了,他就像那只父亲手中的鸽子,在朝向净土飞翔的路,一直等着将来的净土团聚,“光寿同如大愿王”。
这是归乡,是渴求团聚,父亲正在净土的归乡,等着他,回家。
他今生的父亲在等着他,阿弥陀佛大慈父,更是等了他十劫。
在父亲的往生中,他终于找到了生命真是的方向,人生最终的故乡。
或许他也是深受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启发,才真正明白阿弥陀佛平等、慈悲、无条件的救度。
他写过一篇《何况恶人》:
古德有一段话令我非常非常感动,就是“连善人都可以往生净土,何况恶人?”
他说:“具足无量虚妄和烦恼的我们凡夫,除念佛以外没有任何修行法能借以脱离此迷妄的人世,由于深切的悲悯此众生的苦难相,阿弥陀佛所发起的大悲誓愿的真意,就是为了使在这苦海中沉沦的这些恶人能够成为佛,所以能自学而归信弥陀本愿他力的恶人,正是合乎往生净土的正因(恶人正机),所以说连善人都能往生,那恶人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持着自己的思虑分别来谈论善恶二者,说善是往生的助力,恶是往生的障碍,把它区分成二者的看法,这是不信弥陀誓愿,而以自己的想法、做法,当做求往生之业而致力勤修。”
“在弥陀的本愿里,是没有善恶、净秽的差别,一律都能平等的获得救度。”
“当我们发现到己身的恶业,而益发的想到仰仗能救度像我们这样的恶人之阿弥陀佛本愿力的话,在自然的道理下,那柔和忍辱的心也将自然涌现出来吧!”
“我不知善恶二者是什么,对如来本意里指的‘善’能彻底了解的话,那么才可说知道什么是‘善’,再说如来所指的‘恶’能够彻底了解的话,那么才可说知道什么是‘恶’,具足烦恼业障的我辈凡夫,在这火宅无常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虚假不实,如嬉戏一般,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唯有念佛才是真实的。”
古人的这个观念,事实上是来自善导大师所说的:“要深信自身现在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唯有我们有了超越的观点,知道善恶流转的过去,正是生死迁流的原因,知道佛菩萨并不会因恶业的过去而舍离我们,我们才能真实体贴阿弥陀佛悲愿的本怀。
在纯粹的佛力里、在弥陀的怀抱中、在不可思议的悲愿庇护之下,我们是多么幸福,能在这一世遇到阿弥陀佛!“自觉”指的不一定是自我证觉,若能深切体验佛菩萨的悲愿而信靠,是最伟大的自觉。
“连善人都可以往生净土,何况恶人?”
这句话思之再三,令人泪下,阿弥陀佛!
06.往生净土,父子团聚
如今,走过一生悲欢离合,历经过辉煌平淡的他,也离开了娑婆的尘网,走入净土的世界,终于可以与父亲相见,与弥陀慈父相聚,圆满了一生的愿望。
如今,他虽然离开了世间,但他的文字将含藏着弥陀的救度,长久地流传,让一切有缘拜读之人,都能归心净土,归入故乡,与佛相聚。
而他亦可以随意自在,变现无数文字妙语,化为清凉风,减少热恼凡尘;化为光明,温暖人间。
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