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這里孔子提到了一個相當重要地觀念,叫做:“不念旧恶。”(出自《論語·公冶长5.23》)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尤為有名的贤人,隐者。
孔子称他们為:“逸民”(出自《論語·微子18.8》“逸民:伯夷、叔齐......”)。孟子称伯夷為:“圣之清者”(“圣之清者”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在我們儒家的觀念里头,這個‘清’字,不會随便給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毁誰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摘自《論語·卫灵公15.25》)“吾之于人也,誰毁誰誉”,我們儒家地人,学孔子的,学孟子的,我們不轻易給人‘下定義’,説“你是甚麼”,你是甚麼......芸芸。
“其有所试矣”(出自《論語·卫灵公15.25》)就是説:我一定會看你的‘行為’......
你做了甚麼,我們通過思考,最终會給一個‘中肯’的评价。
道理是這樣地。包括孟子評伯夷,是:“圣之清者”(出自《孟子·万章下》)這在《孟子》中,也是有前因的。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而不聼恶聲......當纣之時,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出自《孟子·万章下》)這段話,是孟子評伯夷,為:“圣之清者”地前因和理由。同樣,孔子評一個人:是‘清’,在《論語》當中,同樣需要前因。
“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摘自《論語·公冶长5.19》)。子曰:“清矣。”(出自,同上)這個‘清’,是子张問孔子:陈子文仁,或不仁(或,有無达到‘仁’地境界的時候......)孔子給出的評語。
子曰:“清矣”(既:陈子文,算得上‘清’了)。出自《論語·公冶长5.19》。
道理是這樣的。“崔子弑齐君”(出自《論語·公冶长5.19》)這肯定是‘無道’的行為......陈子文為了躲避無道,放弃家產,從一個“邦”,至于另一個“邦”(既:“至于他邦......”出自《論語·公冶长5.19》),很像是伯夷,為了“避纣”而“居北海之滨”(出自《孟子·万章下》)的架势,与气节了。
這两個人,都比孔子要早一些......伯夷、叔齐是商末的人......而陈子文是齐庄公时期的人;但二者所為,皆被儒家灵魂之人(既:孔、孟)評一:‘清’字。说明此二者,在某种意義、与程度上,所思,所想,所追求的......均是一樣的。“陈子文有马十乘”(出自《論語·公冶长5.19》)伯夷、叔齐均為商末的贵族;按理説,應不至于颠沛流离(既:“至于他邦......违之。之一邦......违之”出自《論語·公冶长5.19》),甚至“饿死于首陽之下”(出自《論語·季氏16.12》)。
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他們有更高地追求,且這種追求,孔子把他(既:指代‘這種追求......’)称为:就叫‘仁’(既:‘人’)。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自《論語·述而7.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就是孔子對伯夷、叔齐的重要評价。伯夷“當纣之時,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摘自《孟子·万章下》),“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出自《論語·公冶长5.19》)陈子文躲避崔子的無道(既:“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出自,同上),伯夷躲避纣的“無道”(既:“纣之不善”出自《論語·子张19.20》)不是因為身份,地位,与财富的問題。
陈子文,伯夷躲避‘無道’,是因他們想做一个:‘人’;是為了:仁。
想追求‘人’(既:仁),那麼一切都可以放下。甚麼“有马十乘”(出自《論語·公冶长5.19》)甚麼贵族的优渥......這些,与當一個‘人’相比,都不重要。
道理是這樣的。我就想當個‘人’,然後我成為了:人。
既:“求仁而得仁”(出自《論語·述而7.15》),我没有甚麼不满的。
1.
既:“又何怨?”(出自,同上)有甚麼“不满”呢?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出自《孟子·尽心上》)你就想當個人,最后你就以‘人’的身份而走......“饿死于首阳之下”(出自《論語·季氏16.12》),“至于他邦”,“之一邦”(出自《論語·公冶长5.19》)......等等。有甚麼“恨”可言呢。
没有恨(既:“怨”)。你追求的是:‘人’(既:仁),故即便饿死,即便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但‘心’从未改變。這就是:一,這就是:忠,這就是:清。一生忠于自己的:心,這就叫:有‘道’了。為了‘心’,而回避、躲避‘违心’,這種行為,就叫:‘清’了。
2.
道理是這樣的。故,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出自《論語·公冶长5.23》)“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出自,同上)是因為他們“求仁而得仁”(既:只想做一個‘有心’的人,而又成為了一個‘仁人’、有心人。出自《論語·述而7.15》)故,“又何怨”(出自,同上)既:有甚麼可抱怨的呢。
3.
“不念旧恶”(出自《論語·公冶长5.23》)就是没有:恨。没有恨地‘外在表现形式’,就体现在:‘不抱怨’(既:“怨是用希”出自《論語·公冶长5.23》)三字上。
而,没有恨、不抱怨;就是一個‘有追求’人的:重要特征。(详见《尼采和孟子,论“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与“君子不谓命也”》《尼采和孟子,论“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与“君子不谓命也”》)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七月廿八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