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一个人的发展,是国家发展,城市发展,行业发展,公司发展,部门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总和。如果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的一小步,就是你的一巨步。
这就是北上广深这么拥挤的原因,它们是发展的风口。这些发展效应的叠加,有时候甚至会是指数级的。再乘以5到10年的时间,你就变成了风口上的猪。但一个常见的误区和陷阱是,错把前面所有的发展,当成自己的发展。比如说巨型公司的职业经理,很容易因为公司或行业的强大,产生自己也很强大的幻觉。
真的,只是幻觉。如果不能把所有前提条件的发展,转化成个人的成长,一颗螺丝钉的市场价值,是急速衰减的。尤其是那些开始老化的螺丝钉,不但用处有限,而且维护成本很高。如果你是企业主,当危机到来时,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随着它们共同成长,虽然不能变成巨人,但变成了眼睛,手指,耳朵。。。你的价值让你重要稀缺。你就可以去风口上飞了。
(飞翔吧,小猪~)
在准备跳槽的初期,很容易陷入战术的海洋。因为关于跳槽的各种资讯实在是太多了。不信去度娘一下“跳槽”这两个字,看看是不是会出来8000多万结果。
关于怎么写简历,怎么面试,怎么着装,“没弄明白这些,千万别跳槽”等等等等的帖子,简直多得让人发指。
还有所谓的各种高薪职位汇总,最有钱途的行业,未来最吃香的工作等等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跟走城门似的。
各种缭乱。
其实,后来才慢慢发现,这些都没啥大用。跳槽的最高境界不是自己去找槽,而是槽来找你。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内精耕了5到10年,有的行业甚至3到5年,把简历好好写写,填好应有的关键词,挂到网上,时常刷新,就一定会有人来找。如果你在该领域已经小有名气,也许你都不用写简历,就有人找你约谈。
如果背景比较杂乱,像我这样因为家庭原因换过好几次不同的部门,难度系数则会直线上升。没有清晰的方向,连系统都不知道该给你推荐什么职位,何况是人。如果有可能的话,建议还是选择一块地,精耕细作,垂直积累,做出自己的个人品牌。
其次是来自人脉的引荐。LinkedIn这家平台说,成功的跳槽80%来自朋友的引荐(真的咩?感觉没这么高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贵人,与人为善,就是与自己为善。慷慨助人,也会慷慨被助,也许某个人在某个公司出现空缺职位的时候,刚好想到了你,跟老板提了一句,这事就成了。多认识点朋友,总是没错的。不引荐工作,也还能一起喝酒吃肉,高谈阔论嘛。
再其次是和几个靠谱的猎头,保持良好的中长期关系。有的人在接到猎头电话的时候,听到不是自己想要的职位,就非常不耐烦地挂断了。其实有的猎头是很资深的,做过不同的行业,有跨行业的资源;做的时间长了,对这个小圈子里面跳来跳去的事情非常清楚,对不同的公司、职位和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识的人也超级多。多花几分钟时间,多聊上几句,也许对自己寻找方向就能有所启发,或者在将来有潜在的合作机会,不就双赢了嘛。
再其次是有目标地在靠谱的平台上精确寻找。我当时主要使用的是LinkedIn和猎聘。LinkedIn上外企较多,猎聘上本土企业较多。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之后,就可以挂上简历,定期刷新,并设置职位引擎自动推荐了。除了写简历的时候需要花上点大块时间,剩下的类似于基金定投,定期刷新,定期收推荐邮件,看到合适的就稍微调整下简历进行投递,并不需要很多的时间。
关键就是坚持和耐心。根据我的观察,身边的人从开始准备,到真正离职,平均时间是在半年左右。我自己是8个多月吧,因为工作很忙,又要带孩子,没有太多闲暇工夫。
有趣的是,慢慢观察,能够看到有些职位发出来了,又消失了(貌似找到人了),过段时间却又冒出来了(难道人又走了?)还有些职位,挂了N久,毫无动静。找人打听了下,原来是内定了,但又要走个流程啥的,真是浪费大家的感情。或者某家公司,忽然从头到脚,从CEO到业务员都在招,查了查原来是融到钱了,快速扩张。都说就业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看着它各种气候变换,还是很有意思的。
最次的就是毫无目标地海投了。强烈反对。完全是时间精力的浪费。
从下到上,这几个阶段我都多多少少经历过。与之并行的,是不间断的自我认识和调整方向。
这是个又痛苦又漫长,但回头看却很有收获的过程。
你会认识到自己有几斤几两,市场的风向,行业的波动,职业空间的边界。你甚至会认识几个猎头,几个HR,几个其他公司的前同事,和这个城市里面,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
嗯,其实我真的不是来劝大家跳槽的。不要想多了。
下一篇,讲讲我经历的笔试面试。
小伙伴们,周末愉快~
|图片来源:网络|
|扑 你 一 脸 正 能 量|
时时伴你左右,一起连滚带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