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读者说,看电影《狗十三》的时候她想到了自己,因为她就是这么长大的。
她曾经因为懂事,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被人抱走。
她一直是一个不会拒绝的别人的人。
别人提出的要求,或是做的一些事情,很明显是侵犯了她的利益,但是她不敢明确的说不,她会很委婉的拒绝,她还想着要很有礼貌。
但是,她的内心是极其的难受,可她却长期的忽略了自己的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最后在事情上妥协于别人,妥协之后,又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没有用,又开始不停地数落自己,攻击自己。
她说自己的成长经历,就像电影中的女孩一样。
电影中女孩的父亲总是用一个谎言去补上一个谎言,而女孩永远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成年人的眼中总是“不懂事”。
难道真正的大人,真正的成年,就是变成别人眼中的样子?
当女孩犹豫着咽下了那口狗肉,那是用自己养过的狗做成的一道菜,那时候,她终于“懂事”了,终于有了一点点成年人的感觉。
然而她很清楚,那已经不是自己的样子了。
她说,看到这一幕幕的画面,她就仿佛看的了过去的自己,她想起自己作为一个孩子时,是如何被塑造成别人心中的样子、懂事的样子、无力而又苍白的样子。
(01)
用这位读者她自己的话来形容,她就是被捏大的软柿子。
她从小被别人欺负、被指责,被忽略都不敢出声,就是因为要“懂事”。
比如在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哭了,她正抱着孩子哄,可是婆婆非要把孩子抱过去哄。结果婆婆哄了半天又哄不好,孩子还是在哭。
如果恰好是老公快要下班回到家的时间,婆婆又会把孩子扔回给她。所以,每次老公总看到她抱着孩子哭的场景。
这时候大家都会说她总是带不好孩子,甚至是没有结婚的小姑都来教她怎么带孩子。
她说,她最难过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她月子期间,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被抱走,而不敢说出一句话。
她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妈妈,但是她的婆婆不让她带孩子,总是用一些冠冕堂皇为了她好的话语来对付她,比如对她说需要好好休息,说着就把孩子给抱走了。
的确,她需要休息,但是不至于说不能和孩子一起睡觉,那时候正是孩子在她身边睡得香的时候,她完全不需要去做什么工作,其实这样的关系是最有利于母婴关系的。
但是婆婆一句“你需要好好睡觉”,就直接把孩子从她身边抱走了。
她说自己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喂奶器一样,只有喂奶的时候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其它时间,婆婆更像是孩子的亲妈。
她试着委婉的拒绝婆婆:“我可以的,我不累,我可以照顾好孩子。”
但是婆婆不管那么多,还是那句话:“你现在就需要好好休息。”
她内心极度的不情愿,但是她和我诉说的时候,却说婆婆也是为她好, 为孩子好,婆婆又没有欺负这个孙子。
是的,婆婆是没有欺负这个孙子,但是婆婆也没有尊重这个妈妈的意愿。
她没有办法去面对自己的无力感,所以她不断地用合理化的解释来防御内心的愤怒和无力。
她的内心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总是在委婉的拒绝,她害怕直接拒绝会让婆婆不高兴,会导致关系的破裂,她内心有很深的恐惧。
因为她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委婉的拒绝,是最糟糕的拒绝。
因为这个时候,你的主动权已经落到了对方的手里,而对方就更不需要去理会你真实的意愿。别人会直接无视你的真实意愿,而顺水推舟的把你当作是在客气,然后强硬地碾压你。
当你婉转拒绝他人的时候,你还可能会解释自己拒绝对方的理由 ,但是也很有可能会被对方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翻。
比如这位妈妈,她对婆婆说,不累。但是婆婆会告诉她,这个时候你就得好好养身体。
拒绝,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理由。仅仅可以因为我不想,我不愿意。
但是,“懂事”的孩子做不到。
这恰恰就是“懂事”的孩子最悲哀的地方。明明被别人入侵的边界,却还想着怎么说话更有礼貌。
这不是“懂事”的孩子的错,因为他们已经被驯服成这个样子了。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小时候被妈妈搞定的人,长大后也会被别的人搞定。
如果你的孩子被训练得太乖、太懂事,那他长大后,就是送给别人捏的软柿子。
(02)
有时候,我们可能都留意不到,自己的行为是如何让孩子变得听话的。
我想起一位朋友分享她的女儿和奶奶对抗的事情。
前段时间天气变凉,奶奶早上看到孙女准备出去玩,就要求孙女换衣服才能出门。于是,奶奶去找了一套长袖的秋衣。
朋友说,当时广州的天气其实是用不上秋衣,虽然天气变凉了,但是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肯定容易出汗。
如果都穿着长袖的秋衣裤,出汗了也不好更换。还不如直接带上外套,冷的时候穿上就好,热的时候又可以脱掉。
她女儿听到奶奶说要换掉裙子的时候,也不高兴了,因为她女儿很喜欢穿裙子。
于是,女儿就表示了拒绝。然而奶奶还在继续说,天气冷必须穿上。
祖孙俩就开始对抗起来。
女儿说:“为什么都要听你的!”
然后奶奶转过身就走,边走边说:“不穿就不穿,等你感冒就好了。”
女儿很不开心,她在旁边听着也很难受。
她对女儿的成长一直都是爱与自由的理念,她相信女儿的感觉,同时她也相信女儿的力量。
因为女儿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她也没有干涉祖孙俩的对抗,都是等女儿自己去判断去选择。
尽管如此,但是当奶奶的那句话出来的时候,她的内心也很不是滋味。
就好像,如果孩子不这么做的时候,成年人就要发出一句诅咒出来。为什么要这样?
如果希望孩子穿上衣服,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办法。
比如知道孩子喜欢裙子,为什么不挑选厚一点的裙子,为什么不选用外套,为什么不考虑用温和的方式和孩子去说,为什么一定要出现这种对立的局面。
为什么还要在孩子不穿衣服之后补充一句说“等你感冒就好了”。如果是担心孩子感冒,完全可以说,天气比较冷穿得少会容易感冒的。
这并不是会不会说话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奶奶的意思的来做。所以,奶奶有了情绪,而这些情绪成年人没有想着要自己去化解,而是直接抛给了孩子。
看起来是为了孩子着想,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利他行为,而是在释放自己的情绪。
如果是真正的考虑孩子,也许你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然后去看看可以有什么方式让孩子接受天冷穿衣服这件事,即使是孩子不愿意,我们是否可以尊重孩子的这种不愿意。
而不是用一些带有诅咒性、威胁性的话语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这会让孩子觉得,坚持自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甚至可能会得到惩罚。
(03)
然而,我们却会经常看到这些画面,成年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搞定了孩子,让孩子懂事听话了。但是,孩子可能会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勇气和生命的力量。
温尼科特说,如果一个人太正常,而失去了他的野性,这很可悲。
因为本我的原始野性难能可贵。
如果孩子能在抱持性的环境下成长,他会获得这样的感觉:“我”的本能是被接纳的。那么孩子既可以最终成为有规则有道德的人,同时也不会失去他的原始能量。
他会成为灵活又有温度的人。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过分的懂事,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刘慈欣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野性,失去一切。
如果孩子的成长一直被要求被塑造,那么,他的未来也很容易被碾压被蹂躏。
成长,真的不容易。
别总觉得这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又怎么知道,她的成长背后,是不是一直围绕着害怕、沉默、妥协和无力呢!?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