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一放学后,儿子说,“妈妈,我的校服后面脏了,你帮我洗下吧!”我说,“昨天刚洗的啊,这么快就脏了?”儿子解释说,上课的时候他靠在后面的桌子上蹭脏的。
去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见过学校课桌之间的狭窄,瘦得孩子还好,像儿子这种体型比较魁梧的,坐在里面就“满”了,难免会蹭到后面的桌子。
答应了给儿子洗校服后,突然接到姐姐的电话,让我去她家帮着照看下小宝宝。一心想着小宝宝,却把答应儿子的事放一边儿了。
和小婴儿在一起的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九点多了。这时,我接到了儿子的电话,他用质问的口气说,“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说“这就走。”儿子接着说:“我的校服你洗了吗?”我一听,坏了,怎么把洗衣服这事给忘了呢?连忙说:“回去马上洗,抱歉我给忘了。”儿子没接受我的道歉,反而回了这么一句:“你确定现在洗了明天早上能干吗?”
这语气怎么这么熟悉?怎么那么像我平时跟他说话的口气呢?我一脸黑线。
我心里有数,衣服能晾干,但是他说的语气让我很不爽,我没回答他,说:“怎么跟妈妈用这种语气说话?”儿子说,“谁让你答应给我洗却没洗的!”说着就把电话挂了。
这小子,就不能宽容点,就算我没洗,也不用这种态度吧!可是转念一想,我答应得好好的,可一转身就忘了。忘了就忘了吧,还嫌人家说话的语气不好。更重要的是,明明我感觉到他的这种语气不好,我却仍然用相同的语气反问他。这不是恶性循环吗?
儿子的此番表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自己有了过失,总希望别人能宽容一些,别人不宽容,就觉得是小题大做,可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却总是揪住不放,苛责孩子,典型的双重标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2
希望别人如何对自己,就该先如何对别人。对孩子更应该如此,他们无时不刻地在观察、模仿、甄别周围的人和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总有一些影响是无处不在的,那就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洗衣服事件中,他说话的语气,他的态度,他对此事的反应,说到底,都是源自于我,他习得并运用得“很好”,让我体会到了他曾经的那种不爽的感受。其实,以前我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的时候,他同样是不爽的。甚至是,他不仅觉得不爽,还会复制我的做法,学会我的方式。
昨天录制《为何家会伤人》,书中引用了波斯诗人鲁米的诗: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意思是,我这面镜子照见了你,那一刻,我也是你。
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的映照。
教养孩子就是在呈现自己的性格、修养、价值观;所以,孩子映照出来的问题就是你自己的问题。
3
一位崇拜圣雄甘地的孩子非常爱吃糖,妈妈为了让他戒掉糖,千里迢迢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劝说自己的孩子。
可甘地说,你三个星期后再带着他来。母亲说我们家很远,好不容易来了,就请你帮帮我吧?可甘地坚持说,你三个星期后再来。于是,这个母亲三个星期后又带着孩子去见甘地。
甘地告诉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应了。孩子的妈妈就问甘地,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上次不说,非要自己等三个星期。甘地说,我也很喜欢吃糖,我花三周时间让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气跟他讲!
教育不是打磨或改造,按照一个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而是时刻从孩子这面镜子中映照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孩子的自立能力、自控能力和独立意识,不是父母强行灌输的,而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不同的教养方式,必然造就不同类型的孩子,这就是所谓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从来都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没有智慧的人,把一切的原因都推到别人身上。从别人那里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整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好的家长,应把养育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来。通过孩子这面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并用“新我”为孩子做示范。
让我们在养育的孩子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