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记忆

作者: 永定男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8-10 22:00 被阅读278次

        父亲走了,悄悄地走了五年。可五年之间,白驹过隙,父亲的影子和形象,无时不刻仍然萦绕在脑海里。 至此,我才深刻理解一位哲人说的话: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

        父亲,我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就是那种死了还活着的人……

       

父亲的记忆

        黄连水里泡大的童年

        父亲的童年是苦难的童年,是泪水泡大的。家谱记载:清中期,我们家就开始迁居在北京市大兴县岳家务村,是京南富家大户,先祖曾任京南十二县知府,两进两出大院子、几百亩地、有过当铺、杠房、在北京西西单开着店铺,偌大的家业,可谓富甲一方。随着清政府的没落,家道中衰,加之鸦片的毒害,日益衰败。

        到父亲出生的1930年,家里的日子,早已是入不敷出。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的直接原因,就是那个黑暗的时代——20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岁月。军阀混战,战乱频发,导致民不聊生。幼年时,家庭的不幸,也使父亲命如黄连苦。10岁丧父,寡母与公婆说不来,无奈带着年幼的弟弟改嫁他乡。12岁的父亲,带着七八岁的妹妹,跟爷爷奶奶过苦日子。

        原本殷实的家庭,在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下,跌入社会的最底层,靠当卖旧家具、房产、土地苦度日子,最后实在解不开锅,就去讨饭、扛活,用父亲的话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三天也说不完。比黄连泡在苦胆还苦。父亲记得:顾念家业薪火传承太爷爷,为了父亲能够娶妻生子,从牙缝里挤出点钱,找算命先生给他改了名字:刘更林,希望他改弦更张,有吃有穿,后辈像树林一样。

        可良好的愿望,不仅落空,生活反而更加艰难……

        父亲引以自豪的是,刚刚懵懂,就参加了打鬼子的儿童团,查路条、站岗、放哨,上识字班,后来参加民兵,掏地道、练习打枪、投弹,父亲遗憾的是,没有打死过日本鬼子。原本希望赶走日本鬼子后,过上好日子,可这个愿望,在1945年8月15日之后,很快破灭了。

        国民党政府为打内战,十几岁就要抓兵,父亲是隔代单传,千顷地一棵苗,为避战祸抓兵,16岁远离家乡,躲到张家口一个远房亲戚的手下谋生,给他的表叔做饭。好景不长,解放战争的炮声响起,张家口被解放军包围,生计困难,思家心切的父亲,只身步行几百里,穿越战场,冒着生命危险,日夜赶路,回到家里,见到爷爷奶奶,爷孙一家,抱头痛哭……


          吃苦耐劳的模范

        饱经苦难的父亲,十分珍惜解放后当家作主的日子,在随后的一连串运动中,都堪称是积极分子。抗美援朝,他积极报名;互助组,热烈响应;初级社,走在前列;高级社,率先带头;人民公社,又是不甘落后;最后,被选为民兵连长、生产队长,但他还想进步的愿望,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原因就是他去张家口避难的那家远房亲戚,曾是国民党的官员,后来去了台湾,无法调查取证。无奈的父亲,有口难辨。但他在乡亲们眼里,仍然是最棒的。

        1958年,大炼钢铁,他带头把家里几百年的古典家具上的黄铜拉手、盒叶,全部撬下来,捐给国家;还把祖传的黄铜饰品、祭品系数拿出,支援祖国建设。在一天等于20年,赶英超美的日子,他在北京的运输车队,15天不休息,吃在十轮大卡车上,睡在大卡车上,被领导竖指称赞为“铁汉子”,新闻媒体予以报道,领导颁发锦旗奖状。

        父亲也有“糊涂”的时候,三年困难时期,一家老小,嗷嗷待哺,上有古稀之年的爷爷、奶奶,下有妻子儿女。万般无奈,他把家里老枣树打下的红枣,赶路200百多里,挑到天津去买,不幸以投机倒把的罪名被抓获,遣返回原籍时,由火车押回魏善庄火车站,关在派出所。电话打回村里,母亲闻讯,颠着小脚,在村里开了介绍信,带着不谙世事的我,赶到三公里外的魏善庄去赎父亲回家。

        我们赶到火车站时,已是漫天繁星,看到火车道上远近闪烁的信号灯,我好像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赶到派出所,我们看见父亲又黑又瘦,蜷缩在墙角,母亲哭了,父亲哭了,我也哭了。装枣儿的口袋没有了,篮子没有了,连秤也被没收了。母亲说:“走吧!家里爷爷、孩子,还等着信儿哪!”

        父亲不起来,委屈的高喊:“我卖枣有什么错?为什么扣我?我不活了!”

        母亲嗔怒:“瞧你的出息,又没干什么丢人现眼的事,你不活了?七十多岁的爷爷怎么办?一窝小燕是的孩子怎么办?”

        父亲没了话,许久,他才扶着墙壁,艰难站起,步履蹒跚走出派出所。回家经过铁路时,不懂事的我缠着父亲问:“爸爸,坐火车什么感受?你什么时候带我坐火车啊!”

        父亲无语,望着伸向远处的铁轨,默默无语。

        父亲还有糊涂的时候,那是一个寒冷的日子,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突然被人押解着来到家里,翻箱倒柜,最后从炕洞里掏出一只半大死猪,一家人吓得面如死灰。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生产队里的猪场病死了一头猪,怕污染,队干部们决定把病死猪挖坑深埋了。父亲看到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小女儿饿死,一家人食不饱腹,骨瘦如柴的状况,就趁黑夜,把死猪刨出,扛回家里,准备不顾死活,给家里人先填饱肚子。没承想,村里巡夜的民兵发现死猪不见了,上报了公社。

        父亲见瞒不住,只好自首。为此,父亲丢了队长的职务,被以“坏分子”莫须有的罪名管制起来,每天扫大街、写检讨,接受监督。

        文革期间,父亲遭了大罪,每天挨打挨斗,扫大街、掏厕所,晚上写检查……就是这样,父亲也没改做人的准则,不管谁家、只要有空,就帮左邻右舍义务干活,砌猪圈、垒厕所,搭炕、糊顶棚、抹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似乎每天忙不完的活儿,走路总是小跑。为此,村里人为他起个绰号:“刘着急”。

        几十年如一日,父亲无怨无悔,辛勤劳作,重新赢得乡亲们的赞誉。终于有一天,把他腰压弯的那顶所谓“坏分子”的帽子,被摘掉。为此,父亲夹着尾巴做人十几年,他受得委屈太多,吃的苦太多,付出的血汗太多太多……


          勤俭持家的典范

        父亲心里的委屈太多太多,但他从不流露出来,我们一家八口人,太爷爷、太奶奶,父母,姐妹兄弟五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在那个连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日工分值几分钱的集体劳动中,要背负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才能养育这个家啊?

        记得一年国庆节,生产队杀了猪,分得一块猪肉,父亲去上工,母亲也去稻田劳动。父亲要我炖猪肉。我把锅耍净后,把猪肉切碎,放上水,葱姜、盐等佐料,放到炉子上,开始炖肉。这对于许久见不到荤腥的农民来说,是我们全家盼望已久的美味了。

        这时,正在读小学的我,迷上文学书,嗜书如命,拿起书就忘记了时间。当我闻见焦糊味,跑去一看,锅里的猪肉变成焦炭,我赶忙拿起铲子去铲,一使劲儿,那口使了多年的铁锅被铲成一个大窟窿,油烟流到炉子里,冒起浓烟。我赶忙去端锅,又被烫了手,把锅一扔,跑向父亲正在劳动的场院。

        我远远看见正在扬场的父亲,就哭喊着说:“爸爸,猪肉顿糊了,肉锅也坏了,还被我铲了一个大窟窿……”

        父亲扔下簸箕,跑过来。在场院劳动的乡亲们,听到我的哭喊,知道父亲的火爆的脾气,高喊我的乳名喊,还不快跑。我愧疚、自责,多么好、多么香的猪肉,因为我的麻痹大意,成为焦炭,还毁了家里唯一的菜锅,我怎么能逃避惩罚那?我呆呆地站着,只知道哭。父亲来到近前,他高喊一声:“好小子……”猛然举起他蒲扇似的大手,像我扇来,我懵懂了,不知如何是好,吓得蹲在地上,准备承受一顿暴打,可等来的却是父亲布满老茧的大手,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脑袋。

        乡亲们也都纷纷跑过来,准备拦住父亲,怕他一怒之下,暴打失误的孩子一顿,看到父亲没有打我,乡亲们便纷纷劝说:“更林,回家看看,别打孩子。”

        父亲领着我回家了,路上,我眼内噙满泪花,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让父亲多吃炖肉!补偿我的过失。

        回到家,父亲把洒在地上的糊肉收起,脏的洗净,收起破锅。

        吃饭的时候,把糊肉一人一份,他带头默默地都吃了。一边吃一边说:“我儿子做的烤肉真好吃。”此刻,我觉得父亲的形象真正的高大起来,蓦地悟道:“喔,原来,这就是父亲!”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年轻时,从没有穿过新衣裳、好衣衫,一生节俭惯了,在北京当小工,5分钱,买一双旧皮鞋,穿了好几年。父亲身上总是穿孩子们剩下的衣服。在我们眼里,父亲没有不吃、不好吃的东西。吃饭时,虽说是母亲总是先给他盛一大碗,放在一边,再给我们这些小燕似的孩子们盛饭,可父亲总是忙这忙那,母亲不知喊几遍,父亲才最后一个走到饭桌前,看看这个,瞧瞧那个,饭菜不多,就把碗里的分给孩子们。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年轻时,从未吃饱过,吃饭时希里里呼噜,不论吃什么,都是那么香、那么快,没有时间咀嚼,吃完一碗就走开了。有时候,要是看见粥碗喝不干净,还有掰下一块馍,把碗擦干净,直道八旬年纪,仍然保持从不糟蹋粮食的习惯。吃过饭,父亲从不在饭桌前歇息、聊天,又赶忙去干活了。

        父亲吃饭总是最后吃,饭菜多就多吃,饭菜少就少吃,他忍辱负重,拉着家庭的重车,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父亲爱看书、记性好,过去的鼓书,听一遍,就差不多记下了,漫漫长夜,他能给我们和乡亲们讲,《三侠五义》《杨家将》《岳飞传》,说起来滔滔不绝。

        他的言传身教,感染着我们,儿女各个勤俭、爱学,先后有三人上了大学,成为作家、工程师、会计师,远近乡亲们提起父亲的名字,无不竖指称赞,羡慕我们家是书香门第。


        好学勤记造福乡里

        父亲没有念过什么书,但却识字不少,这一是源于他上过村里的识字班;二是他好学。家里穷,买不起书、本、笔,在我们儿女的记忆,父亲有空就在地上,拿着小棍或石块、瓦岔,在地上比比划划,又写又画;更为难得的是他见缝插针的好学精神,凡是书、报、刊、只要有字,他是绝对不许毁掉的。我们上学发的课表、书,用完也要保存,有空他就看,集腋成裘,父亲到后来,不但能够读书看报,还能写,特别是毛笔字,写得端端正正,框架颇有些书法味道。

        在我小的时候,逢年过节,他就给家里和邻居写些春联、对子,由于他经常读书看报、思想先进,编出的新词一套一套,既具有时代气息,又符合诗词格律。 父亲是热心肠,他经常为周围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写些贺词、门对、挽联,从不提什么报酬,自己还有白白打上纸墨笔砚和时间。

        儿女们受此影响,耳濡目染地也都爱好学习。父亲以良好的家风、家规,影响着我们。他从不喝酒、抽烟,也不参与赌博。在我的印象里,逢年过节,扑克也很少玩,好像只下过几次象棋、军旗,也不再乎输赢。父亲常说:玩物丧志,生命有限,时间宝贵。他经常拿鲁迅的名言教导我们:“耽误别人的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一有时间,他就督促我们看书学习。

        深受父亲影响的,首先是身为长子的我,我60年上学,为照顾弟弟,和他一个班,他上一年级,我直接上二年级,没有机会学汉语拼音。所以,至今大写小写的字母分不清,什么韵母、声母,更搞不明白。更为糟糕的是小学5年级时,又开始停课闹革命,回乡务农。后来能够上大学,完全靠自学成才,现在成为大兴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作家。我二弟刘俊奎中学毕业,因家庭成分中农,没有机会上高中,完全靠自学,恢复高考后,连续四年参加高考,走进高等学府,成为铁道部驻外工程师。我小妹刘俊文自强不息,两年高考,是我们村第一个考出的女大学生,成为左邻右舍的美谈……

        父亲的好学精神,薪火传承,使晚辈受益匪浅。到现在,父亲的孙子辈,也多是大学、大专生毕业生。更为令人骄傲和欣慰的,他们都在用自身的智慧奉献国家和人民,没有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发生,这难道不是父亲家规,好学精神结出的硕果嘛?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儿女们由嗷嗷待哺小燕,翅膀硬了,有了翱翔的才能,纷纷飞出家门之后,父亲老了。他的腿走路更加艰难,腰也更加弯曲。乡亲们说,父亲这是年轻时劳动过度所致,儿女们多次提出,给父亲治治腰,连医院、专家,都联系好了,可他不肯,一说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二说怕给国家添麻烦。就这样,一拖再拖,父亲没有根治自己的腰伤腿病。但他劳动、自学的劲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勤奋,每每回家,我都看到父亲不是抄,就是写,忙个不停……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越发抠门了,不但舍不得喝奶,连肉也忌了,就连孙子、孙女,缠着他买冰棍,也被拒绝了。儿女们为了他的健康,劝他吃肉喝奶,他都不答应,并以信佛种种理由拒绝。就连他的八十大寿,他都不同意庆祝,理由是不给你们大吃大喝、杀生的机会。儿女们无奈,只得说不用他出钱,他吃素,才得以简单举办了此事。

        父亲年龄越大,越发喜欢劳动,弟弟把他的责任田收归自己种后,他刚刚出院不久,就在村里废弃的乡间公路路沟里,种上菠菜、小葱,人们劝阻他不要劳动,他反说生命在于运动。儿女们无奈,只得尊重他的选择。

        父亲一生很少吃药,但有点头疼脑热,也都是采用农家的土办法扛过去。但他却热衷给乡亲们治理小病小灾,他会揉腿、捏腰、拔罐、热敷,在村里经常有人找他。后来,我们经常劝他,你也没有医生身份,医生资格,别给人家治病,有个好歹,怎么办?然后,又讲述什么什么案例说服他。对此,父亲不以为然,一笑了之。乡亲们找上门,他依然我行我素,继续热心给乡亲们治病,就连“收吓”也不推辞。

        2009 年11月6日,寒流骤降,旋风刮得猛烈。在县城居住的我,担心父亲的身体,既想把父亲接到我在县城的住房海子角小区,又担心他越来越差的身体,会出什么意外,发病时由六楼不好去医院。没办法,只好驾车把父亲接到离区医院近些、有电梯的妹妹家楼房。

        晚上,父亲一边吃饭,一边说:“儿啊,把我带到电视台,我要给大家讲健康、保健……我这身体,甩手有效……”

        我劝说:“您不用操心,电视台有这类节目,不用您操心。”

        “我这是现身说法,切身感受,符合老年人的特点、环境。”父亲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解释说:“我调走去教育报多年了,县电视台没有熟人,换了领导。”

        父亲又说:“那就去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哪里的健康节目,我经常看。”

        我再次婉拒:“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有关系也播不了这样的节目,人家有专业创作团体,不用像您这样的老年人操心。”

        父亲闻言恼火道:“儿啊,你白在外面混了这么多年,还当记者呢,爸爸发挥余热,奉献乡里的这点愿望,你都帮不了忙……真是的白养你了。”

        面对父亲的请求和责怪,我无语回答,只好劝他快吃饭,早点休息……

        直到他突然病逝五年后的今天,我才感悟:可能父亲感觉他的时间不多了,他想给后人,或者儿孙们留下什么,才想到电视台介绍他的健康养生之道啊!他是在留恋日益红火的日子啊!

        翌日,凌晨4点多,寒风呼啸。

        妹妹突然打来电话,哭泣着说:“大哥,快来,爸爸不行了。”

        我衣服都没穿好,双腿发软,赶到妹妹家。看见父亲侧歪在沙发上,手里抓的速效救心丸,没有塞到嘴里,手脚已经冰凉。

        救济车赶来,无力回天。

        父亲走了,像风,我那至亲至爱的父亲,飘远了。

        父亲走了,像雪,他又融化为土,润物细无声地回到他值守的责任林里,那年,下得雪好大好大……他走的猝然,没有任何遗嘱。其实,他不愿意走,还在留恋今天美好的生活!

        那一年,11月初,连下好几场那么大的雪,实属罕见……

        父亲带着遗憾走了,我这个不孝的儿子,愧疚很久很久……

        父亲带着未了的心愿悄悄走了。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他多次给汶川、甘肃水灾、青海玉树地震等地捐款时,民政部门开具的收据,共计8000多元,须知,父亲,他是一个没有收入、八十岁的农民,这是他,一个耄耋老人多年的积累,是他他省吃俭用的心意啊!

        父亲走了,我病了。

        把父亲埋葬在他承包的村西片林后,我的腿突然走不了路,被人搀回家……

相关文章

  • 父亲的记忆

    2017年6月18日,今天是父亲节,我女儿几天前就告诉了我。 这些年每当这个节日来临时,我都会独处一会儿,追忆一些...

  • 父亲的记忆

    父亲走了,悄悄地走了五年。可五年之间,白驹过隙,父亲的影子和形象,无时不刻仍然萦绕在脑海里。 至此,我才...

  • 父亲的记忆

    父亲老了,大多数时间,他都默默地坐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记忆如同一张年代久远的旧唱片,...

  • 父亲的记忆

    父亲一生走南闯北做点小生意,在十里八村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早早的成了万元户,老了还给自己存了足够的养老金,这在...

  • 父亲的记忆

    昨晚滑雪回来,感觉好累,下午应老婆的要求又去了宜家,晚上真的累趴下了,到家倒头就睡,大概一小时左右醒来,突然想起了...

  • 记忆父亲

    每逢父亲的生辰,内心总是特别忐忑,这日子一直不敢忘记,生怕忘了,就错过了一次对父亲的想念。虽然父亲已经过世十多年了...

  • 记忆中的父亲

    作者:阿殇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 伟岸,坚强,正直,严厉……父亲,一直一来,都是一个伟大的名词。 早已不记,得多久...

  • 关于父亲的记忆

  • 深处父亲的记忆

    深处父亲的记忆 这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参天般可以遮风避雨的父亲,我想说说我的父亲,不为其他,只是今天早起,突...

  • 关于父亲的记忆

    2012-6-17 忙碌中迎来了2012年的父亲节,此时,想给父亲一个问候,但父亲离去已半年有余,叹息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亲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ek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