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摆地摊”已为全民追捧,六月份热搜一定是“摆地摊”而无他。
说来我这枚小市民还 蛮喜欢“地摊”的,没摆过,但喜欢逛。一来可以淘点便宜货,更主要的是喜欢它的烟火味。
最早逛的夜市地摊是北京的大栅栏。八十年代,大栅栏的夜市很是繁荣,古董字画琳琅满目,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不懂真品赝品,但还是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听着京腔京调的吆喝声,看着那些不知真伪、古色古香的瓷器乐此不疲。
较之于那些古董,我这个非文化人还是对吃食更感兴趣,舍弃晚饭,空着肚子,一圈逛下来吃到撑,那时吃的北京杂酱面、担担面、朝鲜凉面,锅贴、凉粉至今难忘,可是以后似乎再没吃到那种口味了,有次在一大饭店吃饭,看菜单上写有担担面,特意要了一大碗,可面端上来,只吃了一口,便惺惺然放下了:没有大栅栏的味道。
前些年又去北京,大栅栏也已变了样,改造过的大栅栏,屋舍倒是颇具古味,是那种全新的“古街”,却没有了旧时的繁荣,只有旅游车上放下的游客三五成群地购买北京特产,也有卖古玩的,却不成气候。杂酱面似乎也变了味,没有地摊上的好吃。或许是我心中的大栅栏地摊情结,也未可知。
九十年代,地摊到处都有,我女儿小时候还玩过摆地摊呢。过年时家里买了一大堆吃食,女儿和外甥女拿着小板凳,把零食放在弄堂口的地上,学人摆地摊做买卖,十元钱一包的巧克力她卖五毛钱,还真有个贪便宜的邻居从她那买了去,俩女娃冻得两手冰冷、流着鼻涕、拿着用几十元钱零食换来的两元钱开开心心地回家。
其实,摆地摊,于我国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不可或缺。
八九十年代初摆过地摊的,现在好多都已成为业界大亨。全国最大的花布大王陆女士最早也是小弄里摆地摊卖短裤起家的。
家乡的“叠石桥家纺城”最早就是桥头地摊,因叠石桥处在两县交界处,天高皇帝远,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当地的农民夹缝中求生,在那摆地摊卖绣品枕套,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纺集散地。
现在,大商场多了,商圈却散了,地摊不多见了。前几天我还惊奇地发现多了很多水果店,水果摊不见了。以前很繁华的主街显得冷冷清清,逛街的人少了,没有了人气。我还真怀念那时的热闹,尤其是节日里满大街的人,卖糖葫芦糖人的,卖汽球洋娃娃的,红红火火,多兴旺啊。
现在政府重又提昌鼓励摆摊做小买卖,很希望由此改变满大街快递加外卖小哥的状态,兴旺实体商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