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果报,学佛志道歌(注解)

作者: 清月照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7-11-25 15:14 被阅读104次

    引子

    以下的内容缘于在简书作者等小七所写有关红黄蓝性侵案的《我没看过<熔炉>,可这个世界非要讲给我听》这篇文章。是在文章下回复一位简友的评论,偶然成篇。

    简友:地狱空荡荡,恶鬼在人间不是最坏的,更坏的是:天堂人满为患,而地狱,依旧空荡荡。

    回复:地狱和天堂都没还未满,都还没有空荡荡。有很多人还正在往地狱去而不自知,悲夫哀哉!

    正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豆煮豆萁燃,魔心烈火窜。熏浊尘世天,照开地狱门。

    四肢并百骸,烈火烹油汆,尔心为地狱,焉出地狱关。 百死并千生,孽债方报还。轮回投胎去,1欲得人身难,畜生或饿鬼,2三涂逼恼缠。受尽饥困厄,遍遭冷眼观。昏昏复沉沉,毛皮四足安,残羹并冷炙,茹毛饮血餐。猪羊受烹宰,野兽天敌谗。猫狗献媚态,鱼鸟池笼徊。

    【注】

    1、人身难得佛经记载,有一次,佛陀随意在大地上抓起一小把土,叹道:得人身者,如掌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2、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

    兽类相逐相残

    恶道熬竟尽,慧寿方复还。 或得人心体,贵贱福祸粘。穷通有天命,祸福有命缘。天命何所定,命缘何所依。前世造作种,过往业因根。世相皆空幻,因果难逃窜。3释迦尚受报,况尔凡夫观。

    五浊尘世恶,末法众生茫。不若佛号在,西方极乐参。4念佛念自性,为善去恶行,心安意不乱,性定自心观。世事皆无常,万法唯心现。自心真如体,本性菩提智。不生亦不灭,清静常妙明。

    【注】

    3、释迦受报:即佛陀由于在过去世所造作的因缘,而受金枪刺足,食马麦,头痛三日之业报。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故而,应当警戒不要造恶业。

    4、念佛念自性:自性即是佛。念佛修佛最后即是明心见性,再成无上正等正觉。(即佛果。梵文音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经中常提及,如《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弥陀胜妙国,5莲花从化生,与诸贤士在,常听佛妙音。嘉树并仙鸟,清静妙庄严。和音伴雅乐,舒美常安悦。树拂仙鸟鸣,自然和畅音。6闻此清音悦,悉发念佛心。念佛念自性,菩提放光明。

    【注】

    5、莲花从化生:极乐世界民众依莲花化生,不受血气胎苦,得清净身相。

    6、闻此清音悦,悉发念佛心:《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因缘果报,学佛志道歌(注解)

    常乐佛净土,三根悉皆被。7信愿行三粮,戒定慧三学,福慧增长根,佛国净土路。8欲生极乐国,俱足诸福德。盛赞阿弥陀,感恩释迦祖。9世尊慈悲心,救度众生苦,弥陀宏誓愿,接引娑婆出。10无上妙佛法,百转千劫遇。今幸得蒙被,净瓶洒甘露。

    【注】

    7、信,愿,行三粮:学修佛法,往生净土三资粮,缺一不可;

    戒,定,慧三学:佛经称戒定慧三学为“三无漏学”。世间是“有漏世间”,众生之身为“有漏身”,清净智慧易漏出,苦浊烦恼易钻入。佛法“四法印”言:有漏皆苦。(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印即印证,可以依此印证佛法的真伪。

    8:欲生极乐国,俱足诸福德:《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9、世尊即释迦牟尼佛。世尊发500大愿,大愿成就,佛果得成。阿弥陀佛作法藏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48宏大誓愿。其中第十八大愿常被提及,出自《无量寿经》:第十八愿

    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至诚深心信愿喜乐,欲生我国(极乐世界),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唯除违犯五逆重罪、诽谤正法之人。

    10、化用自著名的《开经偈(ji)》: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西方极乐世界

    11愿出五浊世,修得金刚身,倒驾慈航筏,乘愿度众生。12化身百千亿,随缘应机说。13山河大地光,翠竹黄花明。14无缘有大慈,同体有大悲,天地本同根,万物皆同仁。

    【注】

    11、金刚身:金刚不坏之身。谓佛身。《涅盘经三.金刚身品》:“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

    12、化身百千亿:即佛菩萨可以化百千亿身说法,可现佛菩萨相,可现六道众生相,也可现山河大地相。随缘应机说法,点化修道人。

    相传,弥勒菩萨曾经示现成一个布袋和尚,在人世间度化众生,临走前留下佛偈:弥勒真弥勒,化身百千亿,时时度世人,世人自不识。

    13、《华严经》讲“一真法界”,处处皆佛。禅宗言: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即言此意。

    14、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度有缘人。无缘大慈,虽是无缘众生,但是也发大慈心,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而救渡之。

    同体大悲,一切众生与自己本一同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因缘果报,学佛志道歌(注解)

    此心真常体,亘古永长在。空湛妙澄明,圆满大德海。西方极乐国,修道成佛果。浊世清凉枝,末法宝净瓶。15弥陀光明照,观音势至显。得与诸圣俱,同修妙菩提。16真常阿弥陀,佛号蕴福德。常念弥陀至,念佛念自性。性定慧光显,颠倒妄想消。临终诚念佛,心正意清明。西方三圣至,接引佛净土。斩断凡尘恶,出离娑婆苦。

    【注】

    15、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音势至两位大菩萨为胁侍菩萨,即常伴佛左右,与佛一同说法,救度众生。如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为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

    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分别代表“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地藏菩萨发下永度罪苦众生之宏大誓愿,后成为广为流传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而受到世人的称赞。

    原文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16、《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西方三圣

    于此常感念,弥陀释迦祖,圆成菩提道,说法度众遭。念此当皈依,17佛法僧三宝。出家在家相,要紧在实修。依法依正道,居家也乐妙。背法行恶道,三涂路上跑。

    17、三宝:皈依三宝,即佛、法、僧。禅宗言自性三宝:觉,正,净。

    语出《六祖坛经》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福慧具足);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儒释道三法,人仙佛三根。18稀有人身在,先保此人身。五戒十善法,仁义诚正路。成佛先成人,成人在修身。克己省察意,为善去恶真,常怀仁爱心,常亲礼义智。学行做指引,诚明作路灯。常读圣贤书,思悟圣贤语。知行合一在,良知复显还。良知生良能,良能成良事。良事有福德,惠身润心泽。

    孔孟诸贤圣,菩萨大悲心。愿成人间道,感化众生心。19人道蕴佛道,佛悟人痴迷。上古圣智泉,润泽华夏子。无上妙佛法,花落华夏发。中国有大智,中国有大仁。20抛却自家藏,反怨中原浊。既已纷恶浊,返本当复源。清冽甘泉水,烦劳浊苦慰。何自犹昏昏,身忧心煎熬。幸乎生华夏,享此仁慧泉。21愿解先贤意,愿继往圣学。

    【注】

    18:五戒十善三皈依和“五戒十善”是佛法的根基。修持得好,起码可以得生六道中的人或者天人。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

    19、众生都有佛性。人人自性即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未来佛。佛与众生,一觉一迷。觉时凡夫即佛。

    20、语出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21、出自北宋大儒张载流芳百世的四句宏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教图》:儒释道三圣

    继学在何人,22舍吾辈其谁。23任重而道远,弘毅修志坚。其中有心安,其中有心乐。既得安乐润,夫复更何求。何必愁衣食,谋生技可学。24眠食住行外,求道何妨碍。

    【注】

    22、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有大仁爱,大抱负。然而,战国时期,各国们互相攻伐,战争连连,一些大国的君主们认为他的言语“迂阔于事”,不理解他的“仁政王道”,而醉心于“杀伐霸道”。其实孟子也有很明显的具体主张。如《孟子.梁惠王上》(此篇为中学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基于当时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环境,孟子提出以“农桑” 为本;在教育方面,以“孝悌” 为本。于当今社会,即是经济以生产制造业为本,文化教育以孝爱父母,与人友善为本。是很现实的做法。其实并不迂阔。

    23、语出《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4、准确地来说,是“道在日用行常间,不离行住坐卧外” 。《周易.系辞上》言:百姓日用而不知。

    儒家亚圣孟子

    人立天地间,禀天受地养,25当有学致用,无愧天地生。26天地人三才,日月星三光,三光常照耀,三才常化造。 27天地与同壤,日月与同光。华夏文明根,绵绵不绝息。我辈当继承,扬立中华人。

    【注】

    25、《三字经》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学以致用的前提是学,可见,人若缺少学,就缺少知识和技能。难以报天地并父母生养之恩。那就成不了真正的人了。甚至,其实际体现出的价值可能还不如小动物了。

    26、《三字经》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三字经》是北宋编著,北宋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甚至登峰造极的一大朝代。从《三字经》可以看到,宋朝的三纲不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单方面甚至人身专制的思想,而是“父子亲,君臣义,夫妇顺”,人伦关系和睦,是对双方共同的要求。

    五常即“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关系类同现代社会的领导和职工关系。他们是上下级,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27、陈寅恪纪念王国维:《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四大导师分别是——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曾写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因缘果报,学佛志道歌(注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缘果报,学佛志道歌(注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dc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