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乔治市的汕头街,有传说中的美食“四大天王”,到这里来旅行,必须要试试味道。这所谓四大天王,分别是4个街边小摊。有上一期介绍的炒粿条和四果汤,还有粿条汤和鸭粥粿汁。
粿条汤成了这次旅行中的遗憾,因为碰上九皇大帝斋戒,直到旅行的最后一夜才开铺营业。因此而错过了。
好在鸭粥粿汁没有错过,试过的人,不会后悔。
“鸭粥粿汁”,就是一间既卖鸭粥,也卖粿汁的摊档。鸭粥,挺好理解的——有鸭有粥。可是,粿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鸭粥粿汁——槟城汕头街(下)还记得七年前自己在新加坡一间潮州食档被“粿汁”二字吸引,下单之后,老板端上来一碗浸在焦糖色卤水里的白色粉片,还有一小碟咖啡色的卤味拼盘。
我惊讶地向老板表示上错菜了。老板很镇定的用手指着卤水粉片说,“这是粿,”又指着卤味拼盘说,“这是汁!”
粿汁,源自潮汕地区,是著名的潮州风味小吃,由粿片、卤水和卤料三个部分组成。
粿片,类似于广府地区的河粉,或者客家人的米粄,以米浆制成,就如一般米粉皮做法,将米浆蒸熟成片。所谓粿条,即将米粉皮切成条状。而粿片,在旧时是被切成三角形,不过现在多以机器制作,通常都切成四方形状。
鸭粥粿汁——槟城汕头街(下)至于卤料,常见的有卤猪肠、卤肉、卤猪头皮,卤鸭肫、卤蛋、卤豆腐泡、卤鸭、卤豆乾等,卤水当然就是卤料时的酱油色汤汁了。
汕头街的这档鸭粥粿汁,可谓一座难求。食材堆积如山,客流汹涌如潮。老板以一种颇为豪迈的手势,大勺大勺舀起粥或者粿片。旁边的伙计提着沉重的菜刀,不断地切跺卤料。只是这里的卤料并非单独放在一个碟子里,而是一起掺进粥里或者粿片汤里。
点一碗鸭粥、一碗粿汁,再搭配丰俭由人的卤味,便是扎根在这里的平民普普通通的一餐。
粿片,看起来晶莹剔透,又有一定厚度。筷子夹起来的时候,柔软有弹性,却不会因为太过薄而从缝隙里溜走。吃下去的时候,并不像粿条那样软烂,反而带着弹牙的嚼劲,令人惊喜。
粥,是典型的潮州粥,汤米粉明,清水爽利,微烫,足以刺激口腔和味蕾,令人精神一振。再淋上一勺醇厚的卤水老汁,浓稠的芳香,被白粥完全吸收,滋味馥郁却不油腻。
碗内有鸭肉、猪血、猪肠、猪耳等等,皆为卤味。均熬得柔软、却不失弹性,口感甚佳。软,却不失弹性,口感甚佳。
鸭粥粿汁——槟城汕头街(下)至于那一小碟卤料加上卤水为什么被称作“汁”呢?虽然无从考究,但不妨做个有趣的猜测。潮州方言里,“汁”与“杂”同音,粿汁其实不是粿汁,而是“粿杂”。潮州人素有食用禽畜内脏的饮食传统,并以“杂”统称之,比如猪杂、牛杂。大约是因为早期的潮州华人劳工文化程度都不高,“汁”字,总比写一个比划繁多的“雜 (旧时繁体)”要来的容易。
再者,旧时两广地区多有“诲字”的风俗,比如,“舌”在方言中与“亏”同音,故两广方言中,多以“利”来代称“舌”字。故猪舌要称为“猪利”。同时两广人以“水”作为财富的象征,大约因此,以带有水之意味的“汁”字诲去“杂”字,亦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推论毕竟还是推论,我对这起源说法兴趣不浓。不过,一道乡土小吃随先辈漂洋过海落地生根,又如何紧紧捉住了一代人的味觉乡愁,在地图上以“饮食”标签了一段段不容抹煞的移民史,让身处不同时空的后辈还能以“食物身份证”去阅读过去,真是一件甚为了不起的事情。
原创作品
2013年11月25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并非关于吃的一切】
微信搜索:chilechilechile (谐音:吃了吃了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