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的大儿子董洋车祸鉴定为工伤,用人单位给出两种选择:
一种是一次性拿理赔金,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种是单位继续给他缴纳社保,每个月发生活费,直到身体恢复正常。
大儿子董洋还在康复中,儿媳妇立马主张一次性拿理赔,而老董的建议是保留公职。对此,大儿媳妇便以离婚相威胁,老董都不为所动,大儿媳妇真的就带着3岁的女儿回老家了。
怎么说都是自家的儿媳,况且和亲家还是朋友,老董老婆还是带着诚意回老家接儿媳妇和孙女,但亲家说什么也不让女儿再回到婆婆家,大儿子和大儿媳的关系就那样搁置着。
老董顾不了那么多,一边给儿子做康复训练,一边打官司申请对方的赔偿。申请——鉴定——赔偿分期赔付。拿到赔付全款,老董第一时间在大儿子名下购买了一套两居室,儿子有工龄,有住房,不管将来恢复到何种程度,起码儿子生活有保障了。
说起老董,不免为他遗憾。老董在老家是一名代课老师,和老婆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他教书,老婆种地,收入有限,经济上并不宽裕。老家移民开始的时候,老董毫不犹豫报名前往,意在给儿子们一个好前程。
在边疆大儿子董洋初中毕业选择了参军,复员后就回老家找了对象——对方是青梅竹马的伙伴,双方父母还是多年的朋友!
董洋被安排在国企工作,稳定后就和对象完婚,老董给儿子和儿媳妇讲明::“咱家条件有限,只能给你们付个首付,你们自己还房贷。”
儿媳妇想做生意,拿了首付并没有购房,两个人租房住,首付用来经营一家凉皮店,但生意不景气,无奈转店,安心在家备孕生娃。一家三口倒也生活平静,经济上相对宽裕。
人有旦夕福祸,董洋骑点电动车下班途中,一位退休阿姨开车闯入非机动车道,瞬间把董洋连车带人撞出好远,董洋的头部磕在马路牙子上,头顶撞个洞,颅骨粉碎性骨折,昏迷不醒。
老董夫妇闻讯赶到医院的时候,董洋已经在手术室抢救,在事故没有认定之前,救人要紧,老董夫妇拿出仅有的积蓄,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给大儿子进行了第一次手术;第二次手术的时候,大儿媳妇也拿出一部分救治老公,老董夫妇心里才宽慰一点。
此时老董名下虽然有一套房子,也是老董付的首付,二儿子在还房贷,而且二儿子面临着结婚。
大儿媳妇要求:他们一家三口要搬回楼房居住,方便董洋养伤!
为了儿子,老董夫妇妥协了,并且补助一部分生活费!
二儿子比较懂事,对象又是同班同学,于是二儿子拿出仅有的积蓄,对象家出了大头重新按揭一套房子,简单装修后当了婚房。
董洋的单位在董洋出院后,给出建议:要么一次性赔付解除劳动合同;要么保留工龄,每个月领取基本生活费。
大儿媳妇的意见是要一次性赔付,而且她亲手去办,老董不能插手;老董的意见是保留工龄每个月领取生活费,不管儿子恢复到什么程度,起码儿子将来老有所养。
这下大儿媳妇彻底不干了,以离婚相威胁,老董都不为所动。儿媳妇索性带着女儿回了老家,任凭老董老婆追到老家怎么劝说都无效,半年之后,大儿媳妇就改嫁了,不久还生了一个儿子。看在孙女的份上,老董也没有追究大儿媳妇的重婚。
此后的日子里,老董夫妇一边给儿子做康复训练,一边和车主打官司,最后判定车主负全责,给予董洋经济补偿。
可是车主是个退休女人,汽车也在儿子名下,赔付只能分期付款。
董洋已经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三年里,老董带着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给儿子存钱,一边唤醒儿子的记忆。
赔偿款全部到位后,老董全款在董洋名下买了一套两居室,将来陪伴着儿子一起生活,即便以后老夫妻百年之后,大儿子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有存款,不至于晚景凄凉。
这就是父亲,父爱悠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