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楞严经浅述(校对稿合刊)
24.楞严经浅述(四显见 显而不失)

24.楞严经浅述(四显见 显而不失)

作者: 南无韦陀菩萨 | 来源:发表于2019-11-23 18:03 被阅读0次

    24.楞严经浅述(四显见 显而不失)

    24.楞严经浅述(四显见 显而不失)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个时候,阿难就起来了。因为阿难这个时候还没有明白自己这个心,他只是知道能见的是这个心,它是不动的,这个他明白了。但是你说它本来不生不灭,这个他不明白。他起来发问,他说佛啊,如果这个见闻觉知它没有生灭。见闻觉知就是六根之性,它不生灭,能见能闻的这个心不生灭。那么为什么佛你说我们这类人遗失了真心。迷失了真心,做事颠颠倒倒的?

    他就问了这个问题。其实他不明白,我们这颗佛心,你明白了,它是不生不灭;不明白,也是不生不灭。但是前后不一样的,你不明白它也是不生不灭,只是因为你不知道嘛,所以你就受生老病死的苦。你明白了,虽然也有生老病死,但是你超脱了,超然了,你没有痛苦了。它里面的区别就在这里,就是受不受痛苦,虽然都经历生老病死,在经历生老病死当中,受不受痛苦、受不受烦恼,你不明白就受,明白了就不受。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

        佛“轮手下指”,手指头朝下,他就问阿难了。

        【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你看我这只手,这个手指头是正还是倒啊?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

        世间众生认为,这个手指头往下就是倒了,你把手放倒了。

        【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我现在搞不清楚是正还是倒。因为他原先说的那些话,佛都给他批驳了,他现在毫无底气了,我现在搞不清楚对错了。都晕了。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如果世间人认为这就是倒,那么世间人认为什么是正呢?

    11.3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你如果这样(手指朝上),这样为正;(手指朝下)这是倒。

    佛举这个例子来引出:我们世间人的很多观念是颠倒的。就像前面佛讲显见是心的时候,他举了个例子,灯能显色,这个见是眼非灯。“灯能显色”,灯只是把这个东西显现出来,还是用眼看见的,不是灯见,如果是灯见的话,跟眼睛有什么关系?还有,如果是灯见的话,那个灯就不是灯了。

    同样的道理,眼能显色,我们的眼根能把色尘呈现出来,就是六根可以把六尘呈现出来,能够了知的、能够分别的是我们的心。我们世间人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颠倒的,只是你不知道,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我们人就把妄想心认为是自己的真心,跟着妄想走、跟着感觉走,所以佛就举的这个例子。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若此颠倒。首尾相换。”以正为倒,以倒为正,就像前面那个一样,是眼见还是心见?我们大部分认为那肯定眼见嘛,肯定不是心见。过去讲心器官说思,现在说是脑,大脑是思考的,不是心,如果说思考的是心,这个脑不会思考,那就坏了,你违背科学、违背常识。所以说这个人啊,颠倒了之后,你想把他改过来是不容易的。

    其实你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六识是可以断灭的,六识可以分别,但是它不“恒”,这叫“审而不恒”,真正背后能思考的是心,就是说意根只是把法尘呈现出来了。他用“首尾相换”举例,颠倒过来,以正为倒,以倒为正,如果把它换过来“一倍瞻视”,反过来再看一下。“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什么意思?就是用我们凡夫的身跟佛的清净法身“比类发明”,相比较,你就可以弄明白。弄明白什么呢?如来之身,这个法身,这叫“正遍知”,这是佛的名号之一。

    什么叫正遍知?正是正见,是有正见的,没有我见的。像我们有见惑,就是我见,“以身为我”就是我见,你有“我见”当然就没有正见,什么时候才能有正见,必须破了见惑,破了“我见”,你才有正见。这个“遍”是普遍。我们凡夫身是不普遍的,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有局限性?就是因为有我执、我见、我相。你必须把我执、我见、我相破了,你的认知才能普遍,佛的功德就是可以遍了一切。

    《金刚经》上就讲的“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十二类众生的若干种心,什么叫若干种心?就是所有的,“如来悉知”,佛都知道。他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般若的功德所显现的。在《大般若经》里面就讲,般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说他可以遍了一切,这个就叫“正遍知”,这是佛的法身、般若智慧的功德所显现的。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这就是他说的阿难,其实也代表我们众生。我们凡夫众生的身体是业报身,虽然有法身但是不知道、没有证取法身,当然他就是一个业报身,就是一个烦恼身。这个烦恼身当然就有很多错误的知见,因为在没有破我见之前,你有很多错误的知见,所以叫“性颠倒”,就是我们的认识很多是颠倒的,有很多颠倒见,这叫“比类发明”,佛用法身和凡夫身作比较,你就知道颠不颠倒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颠倒,是颠倒得厉害。

    【随汝谛观】

    你再进一步好好地思考。

    【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凡夫身与佛身相比,凡夫身颠倒之处在什么地方?他什么地方是颠倒的?他是怎么颠倒的?

    下面这一段就讲他是怎么颠倒的?怎么成为凡夫身?就是佛教讲的世界的来源,众生的来源,叫认识论或者叫发生论。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到底是什么地方颠倒的?是怎么颠倒的?因为不知道,所以“瞪瞢瞻佛”,都瞪大眼睛,一个个的瞪着佛,“目睛不瞬”,都不敢眨眼睛,都懵了,“瞪懵”嘛,都晕了。“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不知道身心哪个地方颠倒了。

    11.4.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

    “发海潮音”就是发出海潮一般的声音,这是比喻。

    【遍告同会。诸善男子。】

    下面这一段讲的“四番显见”,包括前面举的那个例子。前面那个例子是引出四番显见是“显见不失”。就是我们这个见性是从来没有失去过的,不失,你即使是凡夫,它也不失,你是圣人,它也不是失而复得,只是呈现出来了。你没有丢失过,只是把它覆盖了。

    【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这一段讲的是五位百法。有一论叫《百法明门论》,是唯识学的一部论。这部论虽然很短,但是它把我们的世法、出世法都简单地概括归纳出来了,一共是一百种。其实你要详说的话,它不是一百种,很多的,它是把它做了一个归纳,为了便于掌握,所以是一百种。其实一百种就够多了,你要真把它弄清楚,也不容易的。

    这个“色心诸缘”是讲三个事,一个是讲色法,一个是讲心法,一个是讲缘法,色、心、缘三法。色法在这个《百法明门论》里面讲了多少种?色法十一种,心法是八种(又叫八识心王),诸缘一共有四种缘,有四缘:亲因缘,增上缘,次第缘又叫等无间缘,第四个就是所缘缘。所缘缘又分亲所缘缘,疏所缘缘,这个名相很多的。这个四缘是指生起色法和心法所需要的缘,就是不同的法它需要的缘是不一样的。色法的生起需要两缘,心法的生起需要四缘。四缘就是刚才我说的那四种缘都要具足,两缘就是亲因缘与增上缘就够了,所以说每种法它所需要的缘是不一样的。这个东西就跟我们做事一样,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条件,就跟种庄稼一样,不同的庄稼需要不同的条件,道理是一样的。

      【及心所使。】

    这个“心所使”就是指心所有法。在五位百法里,一百个法它是分了五个大类,心所有法就是第三大类。色法是一大类,心法是一大类,心所有法是一大类,三类了。色法十一种,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加一起是七十种了。这个“心所使”就是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还有什么呢?

      还有下面【诸所缘法。】

    “诸所缘法”,就是指的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还有第五类,叫无为法,有六种,加起来一共就是一百种,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有为法九十四种,无为法六种,百法就涵盖了有为法和无为法,涵盖了世法与出世法。

    佛法把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世间法,一类是出世间法,又叫有为法和无为法。然后再把它细分,又把它细分成五大类,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二十四不相应就是心不相应行法,然后就是无为法,五大类。它用这五大类,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给涵盖完毕了。

      下面【唯心所现。】

    这就是说这五位百法,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唯心所现”,都是我们这一念心所显现的,所呈现的,所以说这个心是万法之源。不管你是有为法也好,还是无为法也好,都离不开我们这个心的,所以叫心生万法,所以叫唯心所现。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世间的一切万法都是离不开我们的这个心的,都是我们这个心生的,所以说万法不离自心,不能心外求法,要向内参悟自心。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汝身汝心”,你这个身和心都是“妙明真精”,简称妙明真心。这个妙明真心就包括了两个特征,一个特征是“妙”,妙就是清净。“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是《楞严经》上的一个偈颂,妙湛就是非常的微妙清净,湛是清净,这是第一个特征。第二特征是“明”,就是明了,体现了一个照(观照、照见),它是清净照见的。照见就是讲它智慧的一面,清净是讲的定,实际上它定慧圆明。“真精妙心”:简称真心,“真精”就是指那个明,可以照见一切,叫智慧,智慧能照见一切。“妙心”就是前面讲的妙,它是清净的,它是不动的,是讲的它定的一面,所以说它里面具备了定的特征,也具备了慧的特征,它是定慧一体的,所以这个妙明真心是定慧合一的。

    为什么我们没有见到?就是你定慧不合一,不要说合一了,就是定也没有,慧也没有,你怎么能看得到?怎么能让真心呈现呢?如果你一定要让真心呈现的话,必须要有定又有慧,那真心不就自然呈现了吗?

    这句话是讲的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在我们这个妙明真心当中显现。

    11.5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云何汝等”,为什么你们遗失了“本妙”?本来湛寂清净,“圆妙明心”,圆满清净,明心前面讲了,就是智慧照见,“宝明妙性”,都是讲这个。它又智慧照见,又清净、湛寂,这个本性、本心。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在我们妙明真心当中显现,为什么你遗失了这个妙明真心呢?

    从这开始往下这一段就是讲的世界是怎么来的,众生是怎么来?就是佛教讲的认识论与发生论。

    【认悟中迷。】

    因为一切世界身心都在这个妙明真心当中显现,那你为什么不认妙明真心,要“认悟中迷”呢?“认悟中迷”啥意思?它实际上是我们众生的妄想。众生什么妄想啊?就是说众生都容易起心动念,我们众生都有妙明真心,都有佛性,本来就清净圆明、智慧照了一切,它本来就可以照了一切的,你何必再起心动念呢?何必要耍一通聪明呢?

    其实人一起心动念就把佛性覆盖了,覆盖了之后就叫无明,“认悟中迷”,就成无明了。我要弄明白一个事,这就是无明。你想弄明白,这个就是无明。无明一起来就跟佛性对立了,妙明真心是没有对立的,它既清净又明了,又清净又照见。你想把它弄明白,无明一起,就跟佛性对立了。

    比如我们现在,“我想见佛心,我想见妙明真心”,你想见妙明真心,这个妙明真心就成了所了,是所见的。这个能见就是无明,无明实际上就是能见的,这个佛性就成了所见的了。在你没有学佛之前没这个心,没这个心并不表示你没有无明,那是另外一个状态。刚才说了,“我想起心动念”,这个一起心动念就是无明,那个清净照见就翻成无明了,就跟佛性对立了,佛性就成“所”了,起心动念就是无明就是“能”了,无明就是能,佛性就是所。

    我们现在学佛跟原先不同,“我想见佛性”,原先不想见佛性,根本不知道有佛性,这是无明覆盖了。现在你知道我有无明,我知道了我有无明,我想见佛性,我现在想把无明去掉,无明去掉之后,佛性不就现前了吗。这就是学佛跟不学佛的区别。原先是不知道的,现在是知道。无明一起来之后,无明不就成“能”了吗,佛性不就成“所”了,这时候就叫“无明业相”。翻佛性为无明业相,这是我们众生最初的或者最细的一层能所,这是甚深微细的一层能所,“无明业相”。原先这个佛性无能无所,没有能没有所,我们一起心动念,这个就是无明,你一有无明,这个能就产生了,佛性就成所了。这个“所”在《楞严经》里叫“无明业相”。

    无明业相就是指的无明覆盖了佛性,成了无明业相。这是第一层能所,最原始的一层能所,最微细的一层能所。

    24.楞严经浅述(四显见 显而不失) 24.楞严经浅述(四显见 显而不失)
    24.楞严经浅述(四显见 显而不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4.楞严经浅述(四显见 显而不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gh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