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肆玥
《论语》,但凡是个读过小学的人,基本都能脱口而出一两句,但要说通读全书,好像就没几个人了。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治天下的野心我倒真没有,但私以为自己就是自己的天下,治治自己倒是可以的。
最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把自己过去一段时间读论语的心得和笔记分享给你看!
你觉得这事儿靠谱吗?我想你要经常有比如像点赞➕留言➕转发这种素质三连的操作,我觉得还是挺靠谱的,哈哈!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第一篇的第一章吧: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应该是整本《论语》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了,但往往也因为太熟悉而错过了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学习并且经常反复练习,不也很快乐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一连三问,看似平常,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说出了孔夫子当年作为中国第一个著名的职业教师的办学宗旨,还有最根本的教学理念。这些都通过他在这三句话中表现出来的方法、态度、还有目的所体现出来了。
首先说方法,那就是“学而时习”,学习并且经常反复练习,这个方法里面有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时”,就是时常、经常的意思,说明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而是一件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情,我们之前读《终身成长》,一整本书都在说这一个事儿,但是论语里面一个字就体现出来了。
再来,下一个关键词是“习”,就是复习、练习的意思。那么,多次的反复的练习,不就是我们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说的概念吗?
“学而时习”,真所谓是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方法论。
接下来,我们说说态度——“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是一个通假字,通“悦”就是开心、喜悦、快乐的意思。
这和后来科举制兴起之后所出现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完全是两个态度,我想,一个人要是能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干嘛要“头悬梁锥刺股”,这简直太残忍,不忍直视!!!
仔细想想,身心愉悦不仅应该是学习的态度,也应该是生活的态度嘛。
这不,后面还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同样是快乐的人生态度。
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在说人际交往中的关系,也确实是在说我们在生活中与人合作,处理问题的这么一个事儿。
不过看看《礼记》里面有一句话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同门学习的人可以叫做“朋”,只有有共同志向的人才是“友”。
那么孔子所说的快乐,也就包括他和学生们之间的讨论,交流。所以说,学习的乐趣也就自然尽在其中了。
想要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乐趣,《礼记》里面还有一句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说你要是一个人闷头学习,到头来还是孤陋寡闻。
学习的过程要多和身边的朋友交流探讨,并且享受其中的快乐。
我现在这个样子的分享,你们看算不算分享呢?
以上的方法论和学习态度就构成了孔老夫子当年最主要的教学理念。
最后,“不亦君子乎”这是老人家当年的目的,或者说办学宗旨。什么呢?就是培养一些真正的君子,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什么叫作“人不知而不愠”呢?
就是说,人生在世,做人嘛,难免有别人不理解自己,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本将心照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者谓我何求!
这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样子嘛。
说到“君子”,也许我们还有点疑惑,什么样儿的人才算是君子呢?
追溯一下历史,先秦时期,“君子”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地位,属于贵族,与社会地位低微的“小人”隔山相望,是没有交集的。
但是到孔老夫子这里,“君子”就有了不一样的含义,虽然跟社会地位也有关系,但是更多的却是一种道德和人文的概念。
再往前追,所谓君子,则君王之子。《圣经》说,上帝是整个宇宙的君王,凡信祂的又被称为祂的儿女,那么所谓君子,也可以说是上帝的儿女。
SDA真教育原理里面讲到了教育是真目的,其中有一条目的说,教育就是为了在人身上恢复上帝的形象,而孔子的教学宗旨是要培养出具有君子,也就是上帝之子的人格和素养来。
我们再回去看孔夫子当时办的学校,如果放到进来来说,这学校也算是个国际学校了,当时的学生不光有鲁国人,还有来自周边各个国家、阶层、氏族、和行业的学生。
当时的社会结构,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些都属于“贵族”,都是有产业的人,但草民就真的只是草民了。
我们现在看电视剧会觉得老以前的人们学习就是为了金榜题名,但事实上孔老夫子当时办学时候,学生们还没有市侩到这个地步。
学生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老师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服务型人才。
我们来一起捋一捋,孔子当时办学跟后来的私塾考功名是不一样的,孔夫子当时通过教授的十二门课,都是周代官方学校里用来教育贵族和知识阶层的基本教材。
孔夫子打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把知识传授给民间大众的这一做法,我们是一定要伸个大拇指的。
我看过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当时的学生通过学习贵族阶层的教材,为的是服务于贵族阶层,这就是“士”这个阶层形成的本质。可以说孔老夫子用了周代培养贵族的方法,培养出了一个当时社会的一个新阶层——士。
这个阶层的人民,没背景,没人脉,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吃饭。
他们不仅要能读会写,还要精通骑马射箭、算数也不能差,不仅如此,还要读贵族们读的经典,养成贵族阶层要求的精神文化和道德素养。
然后用所学到的这些知识技能为诸侯和大夫这样的贵族服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
无独有偶,SDA真教育原理讲到,真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成为服务别人的人。
也正因为有孔子这样在教学目标上的深谋远虑,才在春秋时期社会纷扰动乱的大背景下,有了“士”这个阶层中那些大量的优秀的人才,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君子,来挽救当时接近崩塌的道德。
难怪民间有句流传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就是说如果上天不造就孔子这么个人,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都有着自己的一份君子文化,据统计,一万五千字的《论语》中,光“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107次。追本溯源,君子价值观也正是孔子的价值观,更正是他的办学理念。
翻开历史的长线做对比,同为春秋时期,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摩尼,古中国有我们可爱的孔老夫子。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它称为“轴心时代”,三位哲人同时照亮文明的夜空。
而同一时期的犹太民族,则正处于分裂王国后期,在被掳和归回中来回摇摆,跟我们春秋战国时期没完没了的刀飞剑打又一次无独有偶了,怎么好像这个世界上同一时期不同地方,都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呢?
你品,你细品……
回归总结,总的来说,孔老夫子的教学思想就要通过刻意练习获得知识的成长,并可以通过激励措施或者其它方法,让学习者达到内心愉悦的状态,最终成长为一个具有君子人格和素养的人。
不敢想象,中国要是没有孔夫子,会是一般怎样的天地。
听过一种说法,说孔夫子是上帝派到中国来的先知,这事儿你怎么看?
END
作者介绍
肆玥,是以前那只闲不住的懒虫妞儿啦;一个放肆的丫头;一个越来越没能耐的超现实派理想主义者;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重度焦虑症患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