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件事,尼采在他56岁的人生中,发出过很多次追问。
关于尼采,这个人很复杂,易燃易爆炸,因为他的思想可解释的弹性空间很大,所以很容易被各种场景利用,希特勒就是尼采的狂热粉丝之一。除去粉丝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尼采的思想本身就带有巨大的危险性,因为他的思想很容易毁灭人的信念。
说到尼采,不得不说他的反叛,他的一生好像都在反抗着什么,可能是家庭,可能是一个朋友,甚至可能是他自己。
尼采出生在一个世代牧师的家庭中,父亲去世得早,他被家里的母性带大,但是他并不像贾宝玉似的觉得女人是水做的,将女性视为兄弟姐妹,相反,他有严重的厌女情结。比如他的经典言论“到女人那里去,记得带上鞭子”,时至今日,他具体所指的是什么并不清楚。
对家庭的叛逆,对宗教的反叛,以及后来在学术道路上的叛逆,给尼采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反叛的烙印。他的一生,似有古希腊式的悲剧色彩,一生都在反抗,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命运的摧毁。45岁的时候,尼采终究是发了疯。
而这样一个基督教的反叛者,喊出了“上帝死了”这样一句话。上帝已死,我们或许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若我们只从“上帝已死”来学习,会以为他在欢呼,在庆祝。但其实“上帝死了”的下一句是“是我们杀死了上帝!”他的这声呐喊是沉痛的宣告,他在指控杀死上帝的是人类。
尼采明明是一名基督教反叛者,他何以会为上帝的死去觉得痛心沉重?是因为他知道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宗教在西方的思想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将人和世界和宇宙相互连接在一起,它是人们人生意义的寄托,是人类道德的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信仰本应该是真诚的,容不得作假。但是他却发现,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一种虚假的信念。
真相就是,上帝已经死了。他说:“上帝因为过多的怜悯而死,上帝怜悯人,人接受这样的怜悯,于是不知道如何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人活着也显示不了人的价值。”人们将耶稣的教义理解错了,耶稣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拯救人类”,他真正想教会人们的是如何生活。
而人们却用虚假的教义来信仰上帝,最终导致信仰不可信,所以人们自己亲手杀死了上帝。
就像鲁迅《狂人日记》里纪录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尼采抨击的从不是上帝,他抨击的是那些会错上帝意的虚伪的社会,鲁迅抨击的或许也并不是传统思想渊源的孔老夫子本人,而是念歪了经,将劣根性带给整个社会的虚伪的书生们。
那人们编造出来的“虚假的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正是形而上学范围的内容,他们认为在物理实体之上,还有一个更神秘更具体更真实的本质世界。
而尼采认为这样的世界根本不存在。
人们之所以编织这样一个世界,不过是因为人心虚弱,需要得到某些安慰。这样的世界能安慰到我们,但最终也会带来恶果。如果我们相信虚假的思想,就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物之上,当它们和生命本能冲突,我们就会怀疑这些虚假的思想,一旦有一天我们寄托在上面的希望被打破,我们就会陷入一种虚无当中。而这种虚无,就是一直在困扰我们现代人的一种隐形疾病。
有时,我们会为了缓解痛苦或者自卑感,有时为了逃避负面感受和惧怕付出的艰辛,我们会去否定生命欲望,从而逃避拼搏,用一些麻痹自我的解脱之词来粉饰内心的痛苦,用一种看起来超脱的表象来掩盖自我的懦弱。否定生命欲望去逃避痛苦,本就是在过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假人生。
尼采希望我们可以直面生命的欲望,即使因为挫折而痛苦,也应当直面它们。不过自欺欺人的虚假人生,才是我们应该过的人生。
信仰没有错,假借信仰之名行虚伪之事,这才让信仰出了错,尼采喊着“上帝死了”,是想唤醒那些在虚假思想中自欺欺人的人,醒过来,看看世界的真相,看清它,直面它。
因为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