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夕阳梦语集锦我们爱成长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修身篇):第八章    自立自强,内圣外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修身篇):第八章    自立自强,内圣外

作者: 驽马渡江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08:49 被阅读52次
    曾国藩家书.jpg

    老曾是个伟大的人,修身、做学问、治军、为政、识人、交友无一不强,这一切都取决于多年的修身养性,严于律己。那么,老曾在修身方面,具体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老曾在修身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他家书里的思想、看法、行动、生活中找到一味良药,帮助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1、知行合一,自立自强。

    ①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老曾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神,而刻刻警醒。

    道光二十四年,老曾在给弟弟们的一封家书中提到:《尚书》中有一句话“是认识事物难,而认识了去实行更难。”。这句话很好理解,知易行难。他认识到做人不能够太过于严肃和装逼,就如同别人看神仙一样。认识到自身问题所在,老曾决心“知行合一”,力求早日做到改正,并以弟弟的批评为座右铭,时刻警惕反省自己。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好习惯。

    做人,最大的困难就是修炼一颗不安分的心。所谓修行,所谓炼心,炼的从来都不是在快乐中自由飞翔的心,而是在痛苦中锤炼的本心、耐心。任何一个做大事的人,都有过一次或几次对于灵魂的觉醒过程。只有在不断的磨炼、不断的淬取下,才能做到深刻的反躬自省,一步步走向脾气、性格的圆融。老曾就选择了这样一条“格物致知”的内心修炼之路。

    ② 同治元年五月廿八日,老曾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戾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老曾指出,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人不是由自强自立做出来的。古代的圣贤也各有自强自立的道路。因此,做人一定要能够独立而不惧怕,确定而坚忍不拔。老曾悟出来的天地大道,就是做人做事要刚柔并济,太过于柔软,就会显得颓废,性情太刚就会容易折断。认准的事就要坚持己见,而争名夺利却要谦虚退让,做到收放自如。

    任何时候,做人一定要有骨气。不管身处什么样的境况,即使挫折不断,也应树立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性情。老曾一生中受过的挫折甚至惨败非一般人可比,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朝廷上下一边倒的弹劾,但偏偏就如同一个“不倒翁”一样,倒地之后还能再起,再倒地、再重起。凭借着“打脱牙,和血吞”的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

    《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话,举世皆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老天要对某个人赋予重任,一定会从各方面对其进行折磨和考验,促使他的性格更加坚定执着,增加他之前并不具备的才能。老曾的自立自强暗合孟子之道,所谓艰难困苦,玉汝则成,天下的大事难事,确实也只有自立自强者才能做成。

    2、咬牙立志,做事顽强。

    ③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老曾致九弟·做人须有恒心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现在带勇,即埋头尽力以求带勇之法,早夜孳孳,日所思,夜所梦,舍带勇以外则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做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性格决定命运,耕耘决定收获。一个人只有深入的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然后找准方向不断精进,修炼出良好的品格和修养,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最后能够成功的前提。每个人都有不良习气,老曾也不例外,因此,老曾要求自己和弟弟们一定要树立远大志向,并咬着牙耐心进取,做事情的时候也要不避艰险、勇敢顽强。

    有一回,老曾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必须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于此,自始至终不松懈。一定不要见异思迁,做这件事的时候,还想着别的事情,做人如果没有恒心,那么这一生都不会有什么成就。对此,老曾进一步要求他带兵就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一心一意把兵带好,不要一会想带兵、一会想读书科举、一会又想做着去做州官县令,如此往复不定,注定一事无成。

    ④ 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今年以来,苏浙克城甚多,独金陵迟迟尚无把握,又饷项奇绌。不如意之事机、不入耳之言语,纷至迭乘。余尚愠郁成疾,况弟之劳苦过甚百倍阿兄,心血久亏数倍于阿兄乎?

    此病非药饵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蝮蛇螫手,则壮士断其手,所以全生也。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嘱至嘱。

    同治年间,天京之围进入关键时期,当时的江苏和浙江有很多城池都被收复,而当时的金陵城(今南京)长围数年始终没有攻打下来,军中的军饷已经告罄。与此同时,朝中也有很多不堪入耳的议论,老曾兄弟几人十分郁闷。即使如此,老曾也始终写信劝告弟弟要宽心,遇事不恼不怒。要将心中的烦恼想象成蝮蛇咬手,则壮士斩断其手,这才能保全生命。因此要下决心勇敢戒除烦恼才是当务之急!

    老曾在面对危局时的处理方式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学习。从老曾组织湘勇对抗太平军起,经历了无数次惨败,靖港之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紧接着又经历了湖口之败,老曾咬着牙硬挺了下来。后来的祁门老营随时面临被太平军攻克,形势十分危急,当时身边的幕僚都全他移营撤后,但老曾审时度势,咬着牙不撤营,最后指挥几路大军攻克安徽重镇安庆。

    围困当时的天京(今南京)数年,几次被反包围,差点全军覆灭。但老曾硬是凭借着一股子硬气进行围困,最艰难的时候只有一支孤军围困,粮草军饷皆无以为继。很多幕僚担心早晚会重蹈前几年大清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攻克的覆辙。老曾依然指挥湘军围城,断绝天京同外界太平军的各种联系。最后终于等来了机会一举攻克,在外围仍有数十万大军的情况下,提前结束了太平天国的寿命,令人惊叹不已!

    3、担当大事,在于明强。

    ⑤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老曾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思必明,柔必强。

    不得不说,从老曾与弟弟们的往来家书可以看出,老曾希望事无巨细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同弟弟们进行分享,希望弟弟们也能够不断明悟、不断进取。在这封家书里,老曾指出:一个人能否担当大事,全部诀窍就在“明强”二字之中。《中庸》里所提到的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可以简单归结为:思必明、柔必强。很多事情,多思考就会明晰,要刚柔并济,不能一味的谦让低下。

    老曾指出:思必明、柔必强。必须先由思到明,然后再由柔到强。通过不断思考让自己明白事理,然后保持信心,坚持己见。通过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凡事多从不同角度考虑,然后获得突破。因此,老曾强调了一个人若想担当大事,诀窍就在于明和强。做任何事情,如果心中没有志气,性格中无刚强之气,那就永远不会成功。唯有咬牙立志、不甘失败,虽历尽千难万苦仍然矢志不渝,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4、进德修业、内圣外王。

    ⑥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田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古往今来,凡事国家强盛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的贤能之臣在朝。一个家庭强盛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孝子贤孙在世。而一个人的强大在哪里呢?老曾认为不外乎要:勇敢、仁厚和义理三者集于一身。做人要仁义而不自满,应该时时反躬自问。因此需要我们不断进德修业,一方面应不断学问进取、修养德业、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应时刻谦虚谨慎,低调做人,不应与人争强好胜,如此方能做到内圣而外王。

    人的一生总会有很多的机会,也会经历很多波折,在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时,是自立自强还是坐等帮忙,是咬牙坚持还是一触即溃,是由思到明、由柔到强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的德行和性情。老曾的做法就是自立自强、勇敢顽强、进德修业,最终做到了内圣外王。修身,究竟应该修什么?一切都已经清楚明了,老曾果然牛!学习了!收队!

    < 第八章 完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修身篇):第八章    自立自强,内圣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vu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