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臧否非美德2019-01-09

作者: 余东海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12:35 被阅读14次

    口不臧否非美德

    或赞美某君:“不言佛老伊耶,不论五四。不得已而言及,必从正面谈几句:‘也是劝人为善”“也是为民族危亡寻求出路,可以理解。’是深得圣人之道乎。”

    大谬不然。对于佛老伊耶和五四,应予如理如实、实事求是的评议判断,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者褒之,恶者贬之。这是君子应尽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一味从正面而谈,善善有余恶恶不足,恰是于圣人之道得之不足,正义性不足。

    阮籍口不臧否人物,被司马昭赞为“至慎”,被刘义庆当成一种美德收入《世说新语》之《德行》篇。《晋书·阮籍传》记载:“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殊不知,口不臧否人物与不拘礼教、发言玄远都不是什么美德。或者说,那只是玄学派自以为美的德,并非正人君子之德和儒家之德。

    如果孔子口不臧否人物,就没有《春秋经》春秋大义了。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就是因为《春秋经》能够“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能够“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等等(《太史公自序》)

    不仅《春秋经》,四书五经都充满了对各种人物事件的臧否褒贬、文化批判和道德判断。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张载说:“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孔子和四书五经,既能好仁也能恶不仁,故能尽仁义之道而成为尽善尽美的圣人和圣经。

    要正确臧否人物事件,就必须拥有正确的道德知识。故《大学》八条目,把格致放在最前面。致知的知,重心是道德知识。明辨是非、正邪、善恶、华夷等等的智慧和能力,又是道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博学审问慎思才能明辨,只有明辨才能笃行中道。

    要允执厥中选贤与能尊贤亲仁扬善遏恶,要给谥,都离不开臧否;要正确臧否,就需要明辨功夫。当然,对于不值得臧否的人和事就没必要臧否之明辨之,就像没必要给谥就不必给之一样。

    另外,儒家既不以口无臧否为贵,也不以口无臧否为保身之道、护身之符。圣贤置身乱世,即使臧否天下,自有保身的明哲。正如王船山言:“故孔子可以笔削诛乱臣讨贼子,而凶人不能害;孟子可以距杨墨,斥公孙衍张仪为妾妇,而不畏其伤。”东海不敢望孔孟之尘,然大半辈子直言正论,忧天骂鬼,棒喝狮吼,手提仁尺量天下,至今毫发无损!2019-1-9余东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口不臧否非美德2019-01-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sw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