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来源】:《精进2》p224-225
【R:阅读原文】“去专业化”
把理论引导至实践“专业化”的重要我们都了解,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学业成就的标志之一就是专业化,当他掌握了某个领域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以后,他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而“去专业化”呢?是把“专业化”反过来,当你成为某类专家以后,你只能跟圈子里的人沟通了,因为你们说的是圈内人才能听得懂的行话、“黑话”。也许某一天你非常想跟大众交流,来传播你的思想和见解,但是你会发现特别困难,因为你说的话大家都理解不了。
这个时候,你就会意识到,你需要“去专业化”。当我们去设计或者编制一个可执行的操作时,要尽量避免专业化,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除非不使用某个专业术语会造成意义的含混或差错)。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去专业化”、逆向而行的意识,那么很多新的可能性就打开了。有少数人可能是因缘际会,领悟出了“去专业化”的重要性,便会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专业化”的才能,这些人往往最后成了这个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那部分人,他们是发明家、作家、教育家、企业家,以及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因为当我们能把某一种理论知识“转译”成一套可执行的操作序列,那可能就意味着:
● 如果你是给自己用的,你能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和产出;
● 如果你雇佣一些人跟你一起使用这套流程,你可能就设计了一种服务;
● 如果你把这套流程固化在某一个工具里,那么你可能就创造了某种产品。按照这种思路,
我们试试把刚才的例子做进一步加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家餐厅把“合理”和“美观”作为服务员身型动作的考核标准,那么可以设计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清单,供每个服务员自查。
自查问题1:我的服务动作合理吗?
自查问题2:我的服务动作美观吗?
不要小看这两句话,它就是一个可执行的操作序列。
然后再假设,餐厅服务有入座、点单、上菜、巡台、收撤、买单这六大环节,那么就能把这六大环节跟上面的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出一套更细化的自查清单:
表6-6续表
当然这只是我为了说明方法而做的转换示例,在真实的餐饮行业内,一家管理过硬的餐厅一定有更科学和完整的服务流程体系。
至于从荒木飞吕彦书中归纳出来的“可见—不可见”关系,通过简单的设计,也能转换出一个可执行的操作序列,这个序列表示出一套可行的观察步骤:
步骤一:选择一个观察对象;
步骤二:列举出这个对象的可见元素;
步骤三:列举出这个对象的不可见元素;
步骤四:思考不可见元素是如何影响可见元素的,或者可见元素是如何展现不可见元素的,即两者的关系为何。
当你真的去试着做时,你会发现这种转换比想象中的要容易。
按照这种思路去实践,“学以致用”就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近在眼前的大道。当然通过头脑中的构想得出来的行动步骤,只是一种关于如何行动的假设,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打磨,来反复修正和完善。如果实践中发现不好用,也许还得推翻重来。
但是既然第一步已经迈出,那么后面的行动便是自然而然可以接续下去的。
I:
【what】
以前听到一个词叫“书呆子”,就很纳闷了;为何书和呆子组成了词?
不是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知识就是力量吗?
很难将呆子与阶梯及力量关联到一起。
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书读多了,理论很多,然而显得呆呆地不太会解决问题人或者情况呢?
为何会出现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情况呢?
根本是学与用脱钩了。
如何帮助学以致用,原文提到了一个方法叫“转译”;将理论“转译”成一套可执行的操作步骤,便于理解、使用和传播。
【Why】
为什么学以致用如此重要呢?
因为学习的成本和代价太高了,如果学而不能用,为何要消耗那么多的精力呢?
学如何转化为用呢?
其实更多的人并不是不想用,而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和不会用;卡壳或者知识淤积了。
【How】
我们通过以下两步骤,将“转译”可视化,如下:
1、将理论分为可操作的环节:例如:正面管教中有个概念叫“愤怒与3A”:承认、认可和可接受的解决方法,可将其分为四个环节:
1)邀请志愿者
2)发放“应该/不应该”提示卡
3)发放“承认、认可和可接受的解决方法”提示卡
4)询问大家从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2、设计问题清单:
1)与“孩子”回顾整理,他的想法、感受和决定;
2)与“家长”回顾整理,他的想法、感受和决定。
【Where】
适用于科研领域、科教活动、生产及服务流程、培训等,不适用于随机不重要的事件,例如:娱乐活动,或者朋友日常交谈。
A1
从有孩子后,我是典型地看书、线上线下课积极参与,努力考证的一类人;
但是无论学了什么,当时明白了,过了一段时间不是书本蒙灰,就是把知识还给了老师、留下了感觉。
苦于无奈,在偶然一次《非暴力沟通》职场篇的拆书活动结束后,与老师探讨输出的方法;她推荐了AACTP。
参与过几次活动,氛围很好;老师鼓励我参与每次20-30分钟工作坊进行梳理和分享。
但是我害怕,感觉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分享;好像知识都是凝固的,难以提取。
最后,我选择了夯实基础,练习表达和活动组织的拆书帮。
反思:
1、感觉害怕与恐慌:因为知识提取困难;
2、将重心从输出和对外表达,转为各种认知的梳理;在向外走之前,需要更清楚的向内看;
3、拆书的核心是学以致用,与片段中提到的“去专业化”和“转译”相吻合;
4、不仅停留在认知类拆书本身,该把之前的课程输入拿来回顾和试水了;价值的产生在流动中。用更真实的反馈去修正和提升。
A2
我的目标:在本月发起一场【认可感受】或者【关注解决办法】的正面管教活动,用“转译”两步骤将理论转化为实操活动(约在5月27日)
我的行动:
1、明天参与其他伙伴的活动,做好观察员,学习和体会带领方法和学员互动(下午1-1:45)
2、5月16日(明天)完成上述两个活动知识点的回顾;并提交活动申请;
3、通过后,于5月23-24日(周一、二)做演示PPT和发布活动接龙(其中含参与活动伙伴需准备的物料:例如笔和纸)
4、5月26日(星期四)做设备测试和模拟、修正
5、5月27日(星期五)下午完成活动及反馈。
#凝珀Mok·一写一记
概念:去专业化“转译”
解释:把理论“转译”成一套可执行的操作步骤,让大家更容易懂和使用;学以致用。
步骤:
我们可通过以下两步骤将“转译”可视化,如下:
1、将理论分为可操作的环节
2、设计问题清单
关联:详见简书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