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随笔|天才熊孩子王勃

作者: 杂家小曦 | 来源:发表于2023-01-05 11:01 被阅读0次

    此文系【简村夜话】专题推荐,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中王勃当为四杰之首。

    若是将唐朝的诗人们按照现在的出道天团组合来看,那么初唐四杰可以算是童星出道且一炮走红的那种主角光环强大的天团。

    其中,王勃未冠而仕,骆宾王七岁咏鹅,卢照邻十岁授《尔雅》,杨炯九岁进士及第。

    这四个,无论拿出其中的哪一个,都可以称得上是天才神童,更何况是被摆在一起说道的少年天团。

    当然,这只是玩笑,实际上“初唐四杰”这个名号是后人给的,生活在当年的“王杨卢骆”不光是出生时间各有不同,私下里也交集甚少。

    就其现存的诗文里也绝难找到“吾爱孟夫子”的“表白”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仰慕”。骆宾王比王勃和杨炯大二十多岁,而卢照邻,却在如今是生卒年不详。

    其中,王勃作为被后世品之的四杰之首,名气最响,也最为人所知。其中高中课本的贡献最多,大概所有读过高中的人都能来那么几句《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落霞与孤鹜齐飞其,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只活了26岁,但他二十六年的人生,却是起起落落,丰富多彩又命途多舛。

    说的俚俗一点,王勃是别人家的“熊孩子”。

    作为别人家的孩子,王勃实在有让其他家长们羡慕嫉妒恨的实力。

    他出生于唐绛州龙门,六岁便能写文,且下笔流畅,不乏针砭,诗情意性豪迈。被父亲的朋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大有幼鲤鱼早成而跃龙门之意。若这只能说是旁人对王勃一个小孩子便能写文的过分夸赞。那么他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可就是经天纬地了。

    王勃读书读到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读起了颜师古注的《汉书》。

    颜师古是隋唐年间的大儒之后,先后做过中书侍郎,秘书监,弘文馆学士,且特别擅长文字训诂,校勘之学。放在如今,这可是在文化与思想的研究里权威与专家级的人物。

    九岁的王勃读着他注解的《汉书》,读着读着却言其《汉书》所著多有错误之处。这便罢了,一个孩童说权威专家所书有误,便可只当他是童言无忌之语。然而王勃不但指出,还自作《指瑕》十卷,以整理留存。一个九岁的孩子,指出专家著述多有错误,还自己写书指明并帮以改正,得亏颜师古在王勃出生前五年就谥号为“戴”而去了,若非,岂不颜面无存羞愧至死?由此也可看出,王勃本性中“熊”的一面——挑战权威,不附言于世。

    时间来到王勃十二岁的时候,这时的王勃,已饱览六经,相当于已经读完了大学课程。此时的王勃似乎已经对儒学不感兴趣,大有已然聊熟于心而不以之为益的少年狂妄,于是在他刚刚迈出童年的那颗步入少年的心里,开始产生了其他的想法——他打算去看看儒学之外的世界。

    于是,他跟随曹元来到了长安,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当时已经问世的各类医学经著,并随同曹元坐诊问切,看病抓药。

    如此的三年之后,王勃尽得曹元所学,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无不知晓。

    眼看着离一代名医只是时间问题了。王勃却突然又泛起了“熊”气。

    他突然又打算重新捧起儒学经要,决心考取功名。

    大抵此刻的王勃提前告别了青春萌动期,终于不再迷茫,认清了医学不过是术士左道(在当时来看),唯有读书应试,考中功名才是人生的正道坦途。

    于是,在他十六岁这年,他先是通过李常伯向皇帝表上一篇《宸游东岳颂》,接着便去参加了科举考试。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王勃那颗少年老成之心。虽然只十六岁的年纪却已经对当时的科举考试潜规则聊熟于心。

    古代的科举考试,人情练达是一门虽不考察却至关重要的课程,想要应试及第,得先让自己出名,特别是让皇帝知道自己,若蒙得皇恩赏识,科举应试谁人敢不予通过?即便做不到皇帝赏识,也至少要朝廷要员知晓,多少可以加分。王勃之所以未及登第便先托人托关系的左右写文,便是此中道理。

    科举考试在古代可是很有难度的,“十九老秀才,四十少进士”,可见一斑。李白一辈子都不敢参见一次科举,杜甫首次登第亦落第未举。

    于是,凭着人情练达与自己过人的天赋秉性,王勃十六岁首次应举便科试及第,官拜朝散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

    虽说只是个七品小官,但当时的王勃都尚未成年,便已经可以食俸禄而入皇殿,已然值得叫绝。

    及第之后,王勃的声名到达了人生的顶峰。

    一篇《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李治见之惊叹叫绝道,“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皇帝连言三个“奇才”,至此,王勃的少年天才,弱冠神童的名号叫响了大唐文坛。

    然而,树大招风,才气冠绝天下的王勃,很快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道大坎。

    事情的起因,原于一只斗鸡。

    王勃自当上朝散郎之后,深得沛王李贤的欢心,便在朝散郎之外,担任了沛王府的修撰。

    一次,沛王李贤不知何处讨来一只斗鸡,堪称凤种。同样爱好斗鸡的英王李显很想见识一番,便邀沛王李贤展开了一场斗鸡比赛。

    斗鸡本是为了欢愉,然沛王李贤为了为自己的斗鸡宣传助阵,便邀王勃撰文一篇。

    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虽多少有损王勃英才之命,然帝王之子之令,何敢不从?

    于是,王勃撰书一篇《檄英王鸡文》,以此为沛王助兴。

    然而,问题就出在了这篇檄文上。

    首先,在作文题材上,王勃便犯下了大错。

    古代文章中的檄文,是用于声讨、揭发罪行的文章,王勃此举意在为沛王助兴,可颂可表,可诗可赋,却就是不该用檄文。

    此文一出,尽是讨伐英王斗鸡之言,最终,一篇以讨伐斗鸡的文章,被好事者引于英王李显之身,讨伐斗鸡,被谬以了讨伐英王,更进一步的,被认为了是王勃有意挑拨英王沛王兄弟之情,作乱祸患朝野之文。

    无论再英明的帝王,皆不会纵容如此动摇自己统治之事的发生。

    于是,高宗李治大怒,怒斥王勃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从大唐“奇才”,到大唐“歪才”,皆是天子一言。王勃从人生的顶峰,被摔落到了谷底。

    平心而论,高宗李治对王勃的处罚放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已经算是从轻处理了。事情虽多是好事者的挑拨之言以促成,但古代帝王对危及社稷之事,无论虚实有无,挑起者轻者处死,重者甚至会被灭族!

    王勃亏得留住性命并未牵连家人,得感谢宽容奔放的大唐风气。

    至此,天下第一英才少年,沉寂了下去。

    人生挫折,乐观者多自省以途东山再起,悲观者便要自此消沉不振。

    然而,王勃却既不属于前者,又不属于后者,他的选择是再此犯“熊”,再此惹祸上身。

    事情要从咸亨二年说起,这一年秋冬之交,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准备再次参加科举。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叫做凌季,为当时的虢州司法,因他精通药理,熟知药草,于是引荐去做了虢州参军。也就是秘书一职。

    相对于十六岁时的惊人及第,王勃这一次显得低调了许多,不去人情练达,而是半工半读的去脚踏实地的考取功名。

    然而,一个叫做曹达的人,突然闯进了他的世界。

    曹达为一介官奴,犯下罪过,不知何所谓的竟以罪人身份找上了王勃。当时王勃正在筹备科举,却哪里担得起藏匿罪犯的罪行?于是,他做了一件很不明智的事——先将曹达藏匿,后恐东窗事发而将曹达杀了!

    应考学子杀人,何况还是曾经皇帝亲批的大唐奇才!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如今,都称得上绝对的大新闻!

    王勃先是犯了藏匿之罪,又是犯了杀人之罪,这一次可再不是逐出长安那么简单——判下死罪,锒铛入狱,连累父亲被贬南荒。

    事已至此,眼看着王勃人生与生命皆走到了尽头,老天却似乎怜惜这个爱犯“熊”的天才少年一般的让事情复又出现了转机。

    王勃遇上了令所有监牢罪犯都欢欣可贺之事——天下大赦。

    因此的,王勃捡回了一条小命。

    此时,王勃不过二十出头,却已经轮番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

    出狱后的王勃停留在家一年之后,朝廷宣布恢复了他的虢州参军旧职。

    这本是好事,然而此时的他已然对自己的仕途心灰意冷,两次起落让他视宦海为畏途,最终,他选择了放弃。

    曾经爱犯“熊”的他终于知道了犯“熊”的后果,这按理说是好事,且他依然年少未过而立,大可东山再起,然而他却自此没了斗志,同时,他的生命也正在走向那片汪洋尽头。

    公元675年,王勃自洛阳出发,踏上了前往交趾的寻父之路。

    九月时候,王勃路过南昌,恰逢滕王阁新修而成,重阳佳节,都督阎伯舆大宴宾客,作为曾经的大唐奇才,王勃也被邀请其间。

    觥筹交错下,王勃最后一次挥洒了自己的绝世才情,《滕王阁序》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曾经恒冠一时,赚尽美言的王勃,终于在激情洋溢的豪情里,有了一份在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悲鸣。

    公元676年,历经三年,颠簸大半个大唐的王勃,见到了因自己犯“熊”而苦受连坐之苦的父亲。

    看着父亲被发配之地的满目疮痍,看着父亲被荒蛮之地折磨得枯瘦模样,王勃痛心疾首。

    此时的王勃,刚满二十六岁。

    他或许在继续因自己犯下大错而连坐父亲而悔恨,或许想重新振作去考取功名而让父亲摆脱如今的窘境。

    不久后,王勃踏上归途,带着没人知道的心情。

    春夏风高,南海更是风急浪高。

    王勃最终不幸落水,惊悸而亡。

    初唐文坛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就此陨落,在闪耀了大唐河山26年之后,以短暂的如流星般的耀眼,陨落了。

    王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不乏精彩,更不乏波折。

    而归总来说,他的人生,总是不能用成功来概括。

    究其失败的人生,很多人会归咎于性格,时运,以及其他什么的,但他之所以失败的根本缘由,却只因他是个少年。

    他毕竟是个少年,虽自幼被冠以神童,未成年便登第做官。然而,他到底对于世道,对于官场,不够成熟老练。他在年少轻狂、鲜衣怒马的年华做官,哪里改的了少年脾性,他虽学着去厚黑阿谀,但毕竟是心之不愿——少年的脾性,如何愿意摧眉折腰?

    因此,他面对官场世俗的一切,实在无法处理的得心应手,好多时候无法看清事情的真正厉害,就如双王斗鸡,他虽审时度势的认为该逢迎于自己的主子,却哪里记得皇帝的所想所愿?

    而对于私杀曹达这件事,同样如此。他自知他人有意加害,偏就要在他应试之事指使曹达投于他处而让他戴罪无以应举,却只能凭着少年的一腔怒意,所性将曹达杀害以洗清干系,而无法审时度势的将这件事做妥当处理,更无寻此以线的揪出幕后加害之人的能力。

    他的年少成名,他的少年意气,成就了他,也摧毁了他。大抵人言之的天妒英才,便就说到此间了罢。

    抛开人情冷淡,或许在哪个开放繁荣却又藏污纳垢的盛世大唐,王勃这样的天才早逝,方才算的上是天才的一种幸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随笔|天才熊孩子王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xj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