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睿·吾乡征文活动
我是一个90后,出生在内蒙古包头市。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河北人,年轻时支援内蒙来到这里工作,一待就是一辈子。我的父母是半河北半内蒙人,在饮食上跟老一辈差不多,也是河北的饮食习惯。
按照饮食习惯上来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
家里的老人酷爱吃馅儿,饺子、包子,火烧、馅饼……基本每周都要做一次。尤其是节假日,更是以饺子居多,怎么都吃不腻。尤其上了岁数,牙口不好,更喜欢把菜剁得碎碎的和肉搅拌到一起做成馅儿,包成饺子吃。吃完再来一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别提多美了。
我小时候还挺喜欢吃饺子的,后来随着我长大,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见过的、吃过的外地美食越来越多,我就不那么喜欢吃饺子了,只是逢年过节会吃一点。我爱上了麻麻辣辣的四川火锅、串串,十三香味儿的盱眙龙虾,东北特色的烧烤······吃起来特过瘾。我也喜欢吃外国来的汉堡、牛排、烤肉、寿司······觉得特有情调。我并不能理解老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叫“好吃不过饺子”。我不明白老人为啥对饺子情有独钟。
饺子对老人们来说,做法特别简单。
第一步和面。将面和水活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团,盖上一个湿毛巾,饧一个小时左右。第二步调馅儿。饺子的馅料很多,姥姥家爱吃猪肉芹菜、牛肉胡萝卜馅儿的;奶奶家爱吃韭菜鸡蛋虾仁、羊肉大葱馅儿的。把肉绞碎,蔬菜剁碎,加上葱、姜、盐、十三香、油、生抽调味,最后搅拌均匀,馅儿就做好了。第三步包饺子。将饧好的面手摘或者刀切若干个小面团,用手揉搓成细圆长条,手摘出来一个一个的小面剂子,用擀面杖把小面剂子擀成中间略厚周边略薄的饺子皮,放上馅料,捏成月牙形。第四步煮饺子。煮饺子时,冷水里放点盐,防止饺子粘锅,互相粘连,下饺子进锅时,一边放饺子一边用勺子沿着锅顺时针划圆弧状防止饺子粘连,然后盖锅煮3分钟。煮到饺子漂浮到水面,开锅再煮三分钟。都说盖锅煮馅儿开锅煮皮,煮两个三分钟之后,饺子基本就熟了。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饺子的制作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我们更倾向于拿出手机APP点个外卖,然后等上半小时,热气腾腾的饺子就送到了。
对于北方人而言,吃饺子不单单是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情怀。
01
姥姥说,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一代,出生就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所以无法感同身受他们那个年代经历的艰辛。
姥姥小时候住的那个村,种的庄稼多是玉米、红薯、花生,一种十几亩地。大人和兄长日常在地里干活,她在家纺线,8岁的姥姥就能纺二两棉花。
他们日常吃的全都是粗粮,以棒子面为首(河北人管玉米面叫棒子面)。太姥姥把棒子面做成窝窝头、馒头、或者饼,三口主食一口菜,配上一碗大碴子粥,就这样都不能保证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饭。
我小时候回过一次老家,尝过改良版的棒子面饼,颗粒感很重,很粗糙,吃的时候有点剌嗓子。
姥姥笑话我说:“我们小时候吃的比这粗糙多了,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我那时候小,不懂事,无法体会姥姥的话,只能回:“这么难以下咽的东西,我宁愿饿死都不吃。”
姥姥感叹,我们这一代人注定吃不了苦。
是啊,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能填饱肚子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那时绿叶菜可是稀缺物,全家七八口人就炒一盘菜,农活又多又重,盐吃少了没有力气,所以他们吃的菜都很咸,三高也是因为长时间吃咸造成的。
姥姥那会儿正长身体,吃完饭没过多久就饿了。还好她有宠她的太姥爷,经常偷偷塞给她一颗煮好的鸡蛋吃。
那是一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一年才杀一头猪,还要卖掉大半扇猪换钱,全家人一年的肉量只有小半扇猪肉。白面要到30多里地的小镇上买,所以一年到头只有除夕晚上才能吃上一顿猪肉馅儿饺子。那是姥姥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日子,除了能吃一顿肉馅儿饺子,还能穿一身新衣裳。
02
到了我父母这一代,日子开始有所好转。但那会儿实行供应制,买粮用粮票,买油用油票,买布用布票······定人定量、计划供应、限地区限时使用,统购统销,有钱没票什么也买不了。
我姥爷姥姥在工厂上班,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只有36元,还要给老家的太姥姥和太奶奶各邮回去5元,一家六口人只靠剩下来的26元过一个月。全家不得不节衣缩食过日子。衣服缝缝补补,老大穿的衣服小了改改给老二穿。上学用的文具更是,小姨那会儿特别想要一个新的文具盒和新书包,多么朴素的愿望,可是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她一直在捡上面哥哥姐姐的东西用。
距我母亲说,那时候的粮食是按年龄分的,粗粮比例和细粮比例是六比四,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他们来说根本吃不饱。他们只有生病了才能吃上一碗白面条,配上一点葱花,加一颗荷包蛋。小姨嘴馋,为了骗姥姥的葱油面,总说自己不舒服。
白面饺子更是稀缺物,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除却钱的问题,还需要有粮票、肉票、油票才行。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我姥姥说我大舅一顿能吃50个饺子,满满两大盘,吃得她都害怕。每次一吃饺子,姥姥就要包足足三盖帘(装饺子用的),至少150个饺子,累得直不起腰。所以吃饺子,只有在春节、冬至这样的节日才会做一次。
03
到了我这一代,饺子变成了节日特有的仪式感。
我是计划生育的一代。作为独生女的我,自然是在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是第一个享用,还没人跟我抢。生在了改革开放以后,享受着便利生活,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饺子再也不是稀罕物,而是家常便饭。
所以我吃饺子,更多是因为节日。除夕要吃饺子,祝愿新的一年能将日子过得圆圆满满、红红火火;正月初五要吃饺子,期待新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初伏要吃饺子,寓意有个谷物满仓、收获多多的好年景;立秋,天气凉了,“贴秋膘”也要吃饺子,期盼有个热乎强壮的身体好过冬;立冬的时候得吃饺子,预示整个冬天可以轻松惬意地度过;还有冬至就不用说了,必须吃饺子,寓意在寒冷的冬天耳朵不被冻伤,平安健康地度过整个寒冬。
在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只有吃过饺子,才能回忆起那天与其他日子的些许不同。
我们特别喜欢在除夕晚上吃过饭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块儿包饺子,擀皮的,包饺子的,分工明确,一边包一边聊天,一边看春晚,特别热闹。我们会在包饺子的时候往饺子里放几个硬币,有的时候也放花生或者枣什么的,谁吃到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小朋友从外面放一会儿鞭炮,再回家暖和暖和身子,然后继续出去玩。等着十二点钟声响起的时候放鞭炮接财神,然后煮饺子,大家努力地多吃一点,就为了吃到带硬币的饺子,来年讨一个好彩头。
可惜,我很少吃到过带硬币的饺子。倒是有一年,我母亲连续吃到两枚硬币,我都怀疑她自己包的自己认识,有作弊的嫌疑,所以后来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可是,我依旧没有吃到过。所以很多时候,这些事情都是缘分,不能强求的。
04
除了节日,还有两种情况也必须要吃饺子。
第一种是送别。每逢家里人有人去外地,出门最后一顿吃的,一定是饺子。我们这里有一个说法,叫上车饺子下车面。意思是给出远门的人送行要吃饺子,因为饺子代表团圆,祝愿一路顺风平安,期待下次相聚;接人回家要吃面,因为面条代表长远,寓意感情长长久久。
第二种是结婚。新郎上门娶媳妇,在新娘家一定要吃饺子。饺子馅儿也是专门给新郎调制的,里面放各种料,酸甜苦辣咸,要尝尽人生百味。因为饺子谐音"交子”,吃饺子就意味着女方父母把新娘托付给新郎。加上饺子的形状又像元宝,也有招财进宝之意。
好像但凡是我们人生有重大意义的时刻,都离不开饺子。它对我们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如果有人问你,今天吃饺子了吗?那绝对是对你最殷切的关怀,是我们北方人独有的浪漫。
我开始理解老人说的那句“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早已不单单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北方人特有的情怀。最好吃的饺子永远是在家里吃的那一顿,好吃只是表象,家的味道才是最核心的内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