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秋之际,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日军呈节节败退之势,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日本担心本土与南方的海上运输被切断,认为有必要在中国拥有稳固的立足点,以利进行长期战争,为实现这一目的,应打通大陆交通线。
同年秋,以中国大陆为基地的美国空军袭击了日本在台湾新竹的机场,使日本感到威胁,以此为导火索,日本军方于1944年1月初制定《指导一号作战的基本方针》,其战略目的可以概括为:歼灭中国的空军基地,阻止其空袭日本本土;打通粤汉、湘桂以及京汉铁路南部,实现与南方地区的铁路联络;给予国民党主力军以重大打击,粉碎国民政府继续作战的企图。日本将一号作战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京汉作战,中方称为豫中会战,后一阶段为湘桂作战,中方称为长衡会战及桂柳会战。
日军对于此次战役十分重视,在发动进攻前的四五个月,不仅修复铁路,赶修黄河铁桥,还将中国派遣军80%的兵力投入至此次作战中,使之成为日本陆军史上投入作战兵力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兵力约51万人,马匹约10万匹,火炮1550门,汽车约1.555万辆。整场战役战线纵贯1500公里,日军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在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和贵州发起攻势,国军遭遇武汉会战后的一次最大败绩,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蒋介石自称:“我今年五十八岁了,自省我平生所受的耻辱,以今年为最大。”
那么日本人孤注一掷的一号作战,目标达到了吗?答案是一个都没有。
第一,没有达到打通中国东北-中国南方—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的目的。
从1944年4月至12月底战役结束,河南、湖南、两广、福建等省区悉为日军占领。进攻中,日军每遇城池及交通枢纽,先以飞机狂轰滥炸,继而坦克横冲直撞;中国军队在阻击和撤退时,也往往将铁路、公路、桥梁破坏。如“南岳—易俗河公路……(中国军队)在退却时有计划地进行了破坏”,使日军在“85公里路程耗费16小时,并时常下车帮助推车”。而日军又缺乏机械与材料,交通线无法修复。加上敌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的进袭,直接威胁或卡断铁路线,日军虽占领了这些地区,但大陆交通线并未打通,只能依靠长江、湘江等水道代替铁路、公路,作为运输补给线。
由于这时美国空军加强了对这条补给线的轰炸,使日军水上交通也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第二,没有达到摧毁美国空军等基地的目的。1944年11月日军占领桂林、柳州机场,1945年2月占领了遂川、赣州、南雄机场。但是,中美飞机早已转移到了成都、重庆机场,并且以有“空中堡垒”之称的B29远距离轰炸机取代了B25轰炸机为空袭主力。从这些基地起飞的中美机群,经常袭击日军战役纵深与战略纵深内的重要军事目标,远至日本本土、台湾和在海上航行的日本舰船队,打击了日本在华空中优势。
1944年下半年后,随着马里亚纳基地的建成,大部分美军飞机撤离了中国。因此,日军以超过10万士兵死伤代价占领的飞机场,此时已毫无意义。
第三,没有达到对付从印度、缅甸发动进攻的盟军的目的。1944年8月10日,美军占领了被称为日本海上长城心脏的重要基地——关岛,10月,攻占菲律宾。于是,太平洋成了向日本本土发动进攻的捷径。为了防备美军从上海和广东登陆,建立基地,侵华日军不得不抽调兵力加以设防,而对付印缅方面盟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第四,没有达到压迫国民政府投降目的。一号作战虽然击溃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却未能达到使国民政府屈服的目的。相反,中国抗日正面战场依然存在,国民政府加快了准备反攻的步伐。
同时,解放区战场乘机发动局部反攻,缩小了日本占领区。
总之,一号作战耗尽了日军最后一点元气。到了战役的最后阶段,日军在第一线的部队因弹药、粮食的匮乏,人员难以补充,伤病员源源不断,却没有医药品治疗,士气更加低落。在战略态势方面,日军不仅无力继续作战略进攻,而且已处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两面夹击之中。同时,由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反攻作战,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东西对击日军的态势。
这样,日军实际已经陷入全面崩溃阶段,不得不在中国战场转入到战略总退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