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今读哲思读书
论语今读(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今读(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作者: 醉后长亭 | 来源:发表于2017-03-03 19:24 被阅读1240次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注释:

    1. 鲜,少的意思。成语“鲜为人知”,就是说很少有人知道。

    2.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放在动词前面。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有子被称为子,可能是因为写这一章的人是有子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因为孔门弟子尊重有子,关于这一点,《礼记•檀弓上》有一点记载: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有子说起话来啊,就像孔子。这大概是他受到孔门弟子尊敬的原因吧。孔子提倡“仁”,提倡人应该“孝悌”,有子当然也会说类似的话,比如这一段就是。

    有子说这段话,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证明“孝悌”的重要意义。“孝”和“悌”是儒家思想的的重要内容,“孝”是对父母的正确态度,孝敬,孝顺;“悌”是对兄长的正确态度,敬爱,友善。“孝悌”共同组成了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是“仁”的基础,也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伦理观自奴隶社会而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孝悌”也成为维持封建社会和制度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是巨大的,连皇帝也要遵守,至少是表面上的遵守。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谁都可以不怕,就怕老太后,他不能背上不孝的骂名,不然,以“孝”维持的天下可就要乱了。

    但是在春秋时期,“孝悌”的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有子为了证明“孝悌”的好处,采用了层层递推的方式。其思路是这样的:

    孝悌(仁)→不犯上→不作乱

    更具体的思路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示:

    流程图(制图工具:PPT)

    既然有了流程图,好像不顺手写个程序有点不太合适,于是,就有了这个: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x=0,f=0,z=0;                                     //用X表示“孝悌”,用F表示“犯上”,用Z表示“作乱” ,初始化为0
        cout<<"Please input the value of X (0 or 1 ):"<<endl;   //显示输入提示 
        cin>>x;                                           //输入x数值 
        cout<<"x="<<x;
        cout<<endl;
        if(x)
        f=1,z=1;
        else 
        f=0,z=0;
        cout<<"The result is:"<<"x="<<x<<"f="<<f<<"z="<<z;      //输出结果 
        return 0;
    }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假如说,一个人,他守“孝悌”,那么,他就不会冒犯上级。因为守孝悌却好犯上的人是很少的。一个“鲜矣”,切中要害。

    仅仅说“孝悌”具有防止“犯上”的作用,还不够。有子接着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话意思是说,“犯上作乱”是捆绑在一起的,准确来讲,“犯上”是“作乱”的必要条件,一个要是“作乱”,那他肯定先“犯上”了。所以,要先使人不犯上,才能使人不作乱,人人都不“犯上”了,那想要“作乱”的人,“未之有也”。而要使人不“犯上”,就要如前面说说的那样守“孝悌”了。

    这一套论证层层推进,逻辑清晰,堪称议论文的典范,值得学习一番。讲道理,我觉得程序语言可能是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如果一篇文章的思想可以用程序语言来描述,而且这个程序可以正常运行的话,那逻辑上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

    说完前半部分,有子后面的论证也很有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君子要“务本”,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本”,“根本”,“本”就是“根”。

    有成语“本末倒置”,“本”和“末”相对,两者都是在“木”的基础上“指事法”造出来的字,“木”下加一横线,表示树根,这就是本;“木”上加一横,表示树梢,就是“末”(末梢)。“本”与“末”相比,孰重孰轻?很明显,“本”更重要,只有根扎稳了,树才能有以后的枝繁叶茂。所以,君子要“务本”。

    “务本”的结果,是“道生”。关于“道”,在先秦诸子百家里都有各自的说法,这里的“道”,指的当是儒家之“道”。具体而言,指的应该就是“仁”了。

    而这个“仁”又是什么呢?《论语》全文,仁出现了多次,但没有人给“仁”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因而对于“仁”的含义,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就笼统地把它看作是“美德”吧。或者,干脆与时俱进,把它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许也不错。

    这里,有子也没有给“仁”下定义,而是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定义不好下,但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仁”,论语中这样的句子却有很多,这里便是其中之一。这个角度阐释的是“仁之本”,说“孝悌”就是“仁”的基础,还是回到了论证“孝悌”的重要性上来了。

    这一章的论述非常精彩,论证的思路值得我们好好揣摩一番,但是这个观点本身我并不十分赞同。

    “孝悌”,就家庭伦理而言,确实有一点积极的意义。但若是过分强调“孝悌”的意义,就容易产生“愚孝”,对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欣赏不来,对于其成为封建社会的典范,我更是觉得难以理解,那种腐朽的孝道,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毕竟,大清都亡了。

    大清亡了

    以“孝悌”来维持政治统治的做法,在封建社会确实有效,至少在百姓丰衣足食的和平年代十分有效。“孝”能形成社会的阶级分化,形成服从,而且是自发的近乎不加思考的服从。这种所谓的孝道和绝对的服从,是古代许多悲剧的根源,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阻力,大多来自于父母,子女要尽孝道,听父母的话呀。

    仅仅依靠儒家“孝悌”的思想,远远不足以防止“犯上作乱”的发生,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大多数时候都是主流,然而中国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孝悌”不足以治国,“半部论语治天下”,恐怕只能治治封建社会,而且未必能长治久安。

    仅仅依靠道德,维持不了一个社会的稳定。现代政治经济学可以很轻松地推翻有子的观点。

    不过,并不是说道德一点没用。事实上,道德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极端一点还会发展成“道德绑架”。没有道德肯定不行,社会的和谐光靠法律毕竟太残酷了,主要还得靠靠道德来维系。可是道德走了畸形更不行,容易导致“伪君子”。《老子》云:不尚贤,使民不争。又云:大道废,有仁义。说的就是这些道德标准一旦建立起来,人人争相效法,少不得就要有“大伪”(老子:智慧出,有大伪),这世界的伪君子就会多起来。这一点,从微博上可以看出些有趣的东西来。

    不过,老子的思想终究是太超脱了,估计只有到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的才能实现吧,眼下,就是孔子的大同世界都还差得远呢,就现实意义而言,《论语》构建的以“孝悌”为基础的道德体系对现代人还是有一些积极作用的,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这没什么不好的,毕竟,家和万事兴。虽然通常情况下,“六亲不和,有孝慈”,不过,总比为了争财产搞得家中鸡犬不宁要好得多吧。

    不过,孝悌”还是要讲原则的。这个原则基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做子女的就应该孝敬父母”。试想想,虐待儿女的父母还值得尽心竭力地区去孝顺吗?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需要讲究“孝悌”了,因为每个家庭都是温暖的和谐的,那是一件自然而言的事情,我们不需要道德乃至法律的力量来维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今读(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gf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