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f259072e55d67d40.jpg)
『1』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如是说。我读这样的话语文字,在今天则是一半同意一半有所保留的,这保留的一半则是“可惜青年时候做的梦”——“念中文系的梦”。当年,若是高中读文科,我肯定是要报考中文系的,无论是考上大学、大专或是中专。可惜,因家境贫困,为了“就低不就高”,读了理科,这“中文系”的梦就无法去圆了。后来,于职业生涯中再有读大学的机会,本是志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却由组织上出面调到了“行政管理专业”,这“中文系”的梦再次折翅。
求学中的专业,确实和确是决定人生道路与人生样式的。作为个人经验,这是必须要表达出来的一句心里话。
『2』
时代变迁了,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更好了!
在这样的好时代,个人圆梦的条件是充分有之的,就看个人怎样选择和利用了,尤其梦想能否坚持到底。
我的“中文梦”,是在二十多年前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个好机制实现了前一半的。为什么是前一半呢?因为这个机制中有“专科”“本科”两个阶段,还没有“研究生”这个阶梯。因此,这后一半由于年龄等各种因素,就只能靠自己“自学”这个最为灵活的机制了。
或许不只是“梦”,还有“缘分”——2020年底到2021初,亦即到今天,我就以“串联-并联法”搜寻到了北大的多种研究生课程读本,如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等,又因此关注到陈平原先生的著述,其多本研究生教材如《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陆续来到我的书案,读之大开思想之眼并人生境界,爱不释手,昼夜读思而不愿入眠。这就是:思想的魅力,文化的引力。
『3』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陈平原先生这部著作是为“颠覆”我的“中文系”概念的,对我来说也是一部彻底“圆梦”的著作,最重要的是观念:读个什么大学,选个什么专业,不能否定其不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接受怎样的教育;由“中文系”的专业观念变换为“文学教育”的人生概念,就会使“接受知识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牛顿不就是因为“接受知识的方式”非同寻常而“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进而立于人类科学史上的顶峰吗?
学问,是概念的世界。不同概念是会“导演”出不同人生样式、不同人生过程并终极结果的。
“课程设置的文学史”“著述体例的文学史”“知识体系的文学史”“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这样的概念,怕是一般大学中文系所少言的,更是多数文学爱好者所少有闻之的吧?由之,我说自己能够彻底“圆梦”,不是妄言了。
好书,读了是益于自己,利于后代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21b94a24d1d7b47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