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是一只普通的乡村土狗。对于小说主人公来说,它却是一份难以忘怀的成长陪伴和精神寄托。
第十二章
山梁上,漫山遍野的柑桔成熟了,好似大自然打翻的调色板,挥洒下五彩的斑斓。金灿灿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犹如含蓄少女那低头的一抹娇羞。勤劳的庄稼人,轻快地将一颗颗柑桔放进背篓里,收获的喜悦洋溢在眉头。远处的东干渠静静地流淌着,潺潺的水声像准点的时钟送走了夏天,迎来了秋天。
村子里的青年越来越少,通往县城道路上的人越来越多,自行车和摩托车匆匆驶过乡道、国道,卷起路面上一片片泛黄的树叶。
我就读的初中位于乡村和县城之间,是个有些喧嚣又有些破败的小镇,唯一的主干道两旁点缀着几家面皮店、粮油店、摩托车修理店,距离学校最近的地方是一家文具店。坐在教室里,偶尔能听见马路上大型货车驶过时响起的鸣笛声,除此之外就是时断时续、毫无规律的叮叮咣咣的修车声响。
这里是生活的中转站,一头连接熟悉的过去,一头伸向陌生的未来。
这里是命运的转折点,大部分的乡村青年从这里毕业后匆匆走向社会,开始探索未知的生活。
每次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在向时光的源头回溯,心里想的却是遥远的未来。未来,这些村庄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于城镇,要预测未来不算太难,至少从发展这个角度来说是这样——它们的未来轨迹已经在新修的一条条水泥路上明摆着,在一家家工厂的轰鸣声中滚动着。
可是,在乡下,几乎不敢想象,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二十来年——之后,谁还会住在那些地方。走过沿途各个村庄,看到的只有老人、残疾人,还有年龄幼小的家伙。
就像父亲一样,打工者们在城市里仍旧没有安顿的感觉,将来他们可能会想办法把家安在城市里。可是目前,还有很多小孩要在农村长大。可以肯定的是,小孩长成青年后,只有很少一部分愿意留在乡村,外出打工或者继续求学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单选题。
上初中后,我便开始了住校生活。少了我的牵绊,母亲也去到县城打工,挣点小钱补贴家用。农忙时节,她又会匆匆赶回来,忙活一阵安顿好家里的庄稼,给我丢下一些生活费用,又赶往工厂。
一位来自浙江台州的老板,在县城办起了一家制造塑料袋的工厂,这可能是县里对外招商引资的第一家企业。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把浙江老板奉为座上宾,要政策给政策、要土地给土地、要人力多的是。
母亲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化肥塑料袋套内胆,工资是计件制的,一百个一分钱。我去过一次厂里,给母亲帮忙。拥挤的车间里充斥着劣质塑料散发出来的刺鼻味道,我不停地咳嗽,周围的叔叔阿姨总是边笑边说:“这娃儿真娇气,习惯了就好!”
围绕着机器的转动和轰鸣,时间和精力消耗殆尽,她们早已忘记生活本来的气息。可是,这一切原本只是为了生活!
离开土豆的时间有一些难熬,心里只希望周末能够尽快到来。每周回家,土豆总是老远就高兴地冲我扑过来,围着我打转,好像在观察一个久违蒙面的老友。
哥哥很快学会了修理摩托车的手艺,在师父开的摩托车修理部能独当一面,也能挣到一些工资养活自己。家里就剩下阿婆和土豆,家只是哥哥劳累一天后晚上睡觉的地方,有时候忙到太晚,他就睡在修理铺中。
“现在摩托车修理的生意很好,有钱人都骑这玩意,省力气,跑的还快。”有一个周末,在从学校回家的途中,我去修理铺里看望哥哥,他给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门生意的前途,手里拿着扳手,满手油污,脸上却神采飞扬。
“等我攒够了钱,也到县城里去开一家摩托车修理部。”张超向我诉说着年轻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