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2章 圣人的治世之道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3-07 15:00 被阅读0次

【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方式;高深的理论,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才有生命力。《道德经》看似是玄而又玄的理论,实际上却是经世治国的权、术之道。

《道德经》肯定不是老子骑青牛被函谷关关尹喜胁迫而写下的,那只是后来道教士的传说。《道德经》的成文年代,当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西周时期的成文文献,都是官府的诰命或者法律,至孔子开私学,始有私家思想出现,且其思想也只是被其弟子只言片语地记录下来。至孟子、庄子时代,才出现了作者自撰的文章。而《道德经》这种段落式文章,显然是介于《论语》的笔记体和《孟子》《庄子》的论述体之间的。而这个时期出现的文章,谈玄而又玄的理论没人理会,而必然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特别是能够为诸侯所能用的开疆拓土的权、术之学。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再开篇讲了一通“玄而又玄”的理论之后,在第二章,就讲到了“经世致用”之学。

在道家思想家眼里,因为人们开始给万物起名字了,道不可道了,名不可名了。人们给出了“美”“善”的划分,就有了“丑”“恶”的存在。天下都知道“美”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而这其中包含了一个道理,就是既然有美就有恶,有善就有不善,则就会有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的存在,而且这两个对立的面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这些对方的方面相克相生的,此消彼必长,此长彼必消,从而再达到一种平衡。这又包含了朴素的二元辩证思想。

而这一理论的最终归纳,即阴阳理论。阴阳理论是人们从自然界太阳光能照或不能照的观察出来的,如“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大雅·公刘》)。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太阳能照到的,就是阳;太阳不能照到的,就是阴。历史传统的“山南水北曰阳”,就是这个道理。山的南面,因为太阳能照到,称为阳;山的北面,因为太阳照不到,所以称为阴。而到儒家在《易传》里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理论,阴阳观已从自然现象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是由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阴和阳构成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都必然引起秩序的混乱,而阴阳和谐、阴阳平衡则是维持秩序的最好方式。儒家由此引申出“中庸”的道德标准,认为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因为《道德经》的成文是在孔子之后,因此,可以猜想其作者采纳或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即他们告诫统治者,既然世界必然会达到一种平衡,你又何必白费力气呢?你只要不过分管理社会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让万物包括百姓自生自长就可以了。社会发展了,你不要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也就不会失去。

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以前,汉初政府奉行的是“黄老之术”,搞无为而治。黄帝是假托的,实际上就是老子的思想。而老子的思想,也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庄子·天下篇》记载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而庄子并不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庄子·天下篇》同时记载说:“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可以明确的是,《道德经》的作者并不是一位在位的诸侯统治者,并不具有实际统治的经验,因此,从理想化的角度,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而实际上,统治社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决非“无为”二字所能解决。强有力的政府才是实现社会管理的保障,否则,则必然出现洪水泛滥、莠秀于禾的情况,而社会必然是一片混乱了。汉初实行黄老之术,也是在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情形下而实行的,而西周四百年,又何尝不是因为有了周公的强有力的礼乐制度呢?

相关文章

  • 老子|第2章 圣人的治世之道

    【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 一句话颠覆你的人生观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

  • 不争

    老子道德经最后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何为”为“?为何”为“?如何”为“?如何是圣人之道? 老子说:水利万物而...

  • 强求终究枉费心力,你的命早已安排妥当,是争不来的

    01 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天道,只会让世间万物受益,而不会害人。而这圣人之道,...

  • 缘赢:道德经与智人时代 四 其安易持

    《道德经与智人时代》(四)其安易持2 老子教人做圣人,讲的也是圣人之道。所以,庸人多,圣人少啊。学老子,你要知道他...

  • 老子给治世者的无解难题2019-05-10

    (晓其文、悟其语、通其思、不问道,今道已非老子之道) 第十七章老子重点来讲述他的治世之道,无为而治,怎么来实现无为...

  • 无为而治2019-05-06

    (晓其文、悟其语、通其思、不问道,今道已非老子之道) 道德经第三章是老子重要的治世名篇,也是老子站位的鲜明表态,无...

  • 《道德经》之二十九

    这一章说的是无为的道理。 老子以治身之道印证治国之道,以不道统治圣人之道,,烘托圣人之治。统治者无道,所以会做出甚...

  • 《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

    老子——处事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最后一句。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

  • 21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讲了两个道:一个是天之道,天之道的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二个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领导者法则,这个是可意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2章 圣人的治世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cb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