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熊自留地理事会·迎新小队作品集遇见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31)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31)

作者: 紫兰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2-02-16 00:29 被阅读0次

    第三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第二节 助贫帮困(下)

    赣电在办学过程中,一切为学生着想。陈伟不仅把收费标准控制在农村家庭可以接受的水平,重要的是把收上来的钱全部用在办学上,从不把学校作为赚钱的工具,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赣电的生源稳定性也非常高,经常是一个村一个村的孩子结伴而来,家长们都非常信任学校,有不少家庭还把家中兄弟姐妹一同送到赣电学习专业技术。

    1999级电子班冯小平是都昌县土塘镇冯桥村人,这是一个交通十分不便且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进一次城要走半天的泥泞小路,在这里能读到初中毕业,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1999年,冯小平和妹妹冯小琴一道来到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学习,有趣的是兄妹俩读的是同一个专业,分在同一个班,还是同桌,真可谓是学之相助,学能勉励,学有所获,学能竞争。

    兄妹俩都到赣电读书,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当年冯小琴初中毕业时考上了高中,为了让妹妹能继续上学,当时读高一的冯小平决定弃学到深圳打工。由于家里实在困难,冯小琴的班主任刘老师就把她推荐到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并且在学费上受到减免照顾。而这时在外打工的冯小平因为没有技术,一天累到晚赚的工资也只能够维持生计。刘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就劝他先学一门技术再出去打工,并且向他推荐了赣电。他的父母也觉得他们兄妹俩能在一所学校读书,也能互相关照,便支持他辞去工作回来上学。

    就这样冯小平背上简陋的行装又踏上了求学之路,与妹妹冯小琴作为赣电资助的农村贫困学生,一起在赣电学习。在赣电仅仅学习了半年,兄妹俩就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具备了动手能力。放寒假前,他俩各自安装了一台收音机带回了家,父母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也是非常高兴。

    在赣电的三年里,冯小平兄妹俩不仅感受到了同学之情与师长之爱,还学会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2001年的时候,冯小平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100元奖金,他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理想的学校,毕业后兄妹俩都顺利在深圳的一家电子公司就业,冯小平以出众的工作能力与熟练的操作技术,成为车间的技术主管。

    与冯小平兄妹俩情形相同的还有星子县华林中学的王先河老师,他先后把三个儿子都送到这里读书。老大王水林是1997进入赣电学习电子专业,2000年在广州宝安电子厂扎下了脚跟,成为厂里的技木骨干,月薪2000多元。老二王春林于1998年进入赣电学习,毕业后分到中山电子厂,工作一年后就担任该厂检验组组长。看到两个儿子都在赣电学习成才,王先河在2001年,又把老三王秋锟送到赣电学习,毕业后和二哥一起在中山电子厂工作。三个孩子年纪轻轻就在人们向往的南方城市争得一席之地,当地不少居民对王先河的家庭投来羡慕的目光,同时更加钦佩作为父亲的王先河当初对孩子人生之路的正确选择,把三个孩子都送到赣电学习,从而走上了成才之路。

    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创办以来,不仅市内地处偏远山区的修水、武宁、都昌、彭泽等县有不少家长慕名送子女上赣电,就连远在千里之遥的甘肃、山东,邻近的安徽等省也有不少人将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更为有趣的是,20多年来,先后有40多位家长将自己孩子中的“老大”“老二”,甚至“老三”,相继送到赣北电子工业学校读书,兄弟姐妹同读一所学校,一时被传为佳话。他们是:修水县的雷湖海、雷风琴(兄妹),都昌县的冯小平、冯小琴(兄妹),彭泽县的朱胜忠、朱胜良(兄弟),湖口县的徐小华、徐小刚(兄弟),彭泽县的何玲、何圆(姐妹),都昌县的彭美林、彭彩林(姐妹),彭泽县的张文娟、张文洋(姐弟),山东省的周梅、周孙(姐弟),都昌县的朱星明、朱星琴(兄妹),星子县的王水林、王春林、王秋锟(三兄弟),都昌县的吴海凤、吴先富(姐弟),星子县的胡宝林、胡宝星(兄弟),瑞昌市的郭肖、郭玫(兄弟),都昌县的王芬、王芳(姐妹),安徽省的陈义平、陈义香(兄妹),星子县的陈和良、陈芳(兄妹),彭泽县的叶祥飞、叶祥伟(兄弟),永修县的王梦桃、王圆圆(姐妹),德安县的许霞、许彬(兄妹),瑞昌县的黄燕、黄飞(姐妹),修水县的南宫万、南宫林(兄弟),星子县的蔡源平、蔡源春(兄弟)。

    这么多的兄弟姐妹同读一所民办学校,充分说明了赣电的办学实力和取得的成功,就连一些民办中学也主动与赣电挂钩,有意将自己培养的学子送到这里进一步深造。

    有一次,记者采访陈伟董事长时问他:“一个企业家要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陈伟回答说:“有一份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因贫失学的孩子依然占到30%以上。一个人或者一所学校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的社会需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视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要让那些想要读书,而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读得起书。希望媒体和政府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民办教育事业中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哪怕是点滴的力量,只要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也是最真实的情感。

    投身民办教育就是陈伟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他疏财办学,关爱学生,从不将自己助贫帮困的善举在别人面前炫耀,也从不让人知道他办学的艰辛,在赣北教育界,陈伟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20多年来,陈伟对孩子们的爱,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每个孩子干涸的心灵。办学20年,减免学费,是他向学校财务人员发出最多的指令。

    20多年来,陈伟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悲伤着孩子们的悲伤,为孩子们的每一次进步而高兴,为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而忧虑。办学20年,他始终把“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社会效益必须放在第一位”,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目标。

    20多年来,陈伟不仅将办学收取的所有学费全部投入学校的运行和发展,还为来自边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担保办理国家贷款助其就读,并允许一些特困家庭的学生分期缓交学费,减免部分学费。

    办学20年,陈伟为3000多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免交床上用品费600多万元。从赣电走出的这些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为改变其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前途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赣电的教育扶贫扎扎实实地取得了成果。这些学生不忘母校的精心培育,不忘恩师的谆谆教诲,纷纷向母校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首届15名毕业生在赠送给母校的锦旗上书写着“母校教益,恩重如山”,1998级毕业生也在锦旗上写着“感念师恩,情系母校”。在全国各地就业的赣电毕业生写给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感谢信,则像雪片般飞来。

    学生是这样,家长更是感激不已。彭泽县一位学生家长尹先民说:“是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培养我孙女成才,使她有了一份收人颇丰的技术工作。现在她每个月给家里汇四、五百元钱,我真不知如何感谢学校才好。”许多家长捧着孩子在外工作寄回的照片和书信,专程来到学校报喜。看着家长们饱经风霜的笑脸,感受着来自各自岗位上的赣电学子滚烫的心,陈伟感到莫大的欣慰。

    “这是一所非常棒的学校,这里有很好的环境,有很出色的管理,特别是陈爷爷和老师们滚烫的心,使我灰溜溜的心里开始不断迸射出火光。”这是1997级微机专业毕业生刘圣荣在写给陈伟信中的真情表白。

    办学后的陈伟很忙,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但他总会忙中偷闲给孩子们群发短信。他在手机的微信中写道:希望你们在工作岗位上,力所能及地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社会多作一份贡献。希望你们都有一颗爱心,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冬掬雪水化汗水,春吹桃李满天下。

    20多年来,陈伟收到的感谢信太多太多,这对他来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计算的财富。陈伟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从赣电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孩子们的联系方式,他欣慰地说:“这些孩子有些资助过,有些没有。我很喜欢跟他们联系,喜欢听他们说说现状,看到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高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pl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