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罗树庚校长的《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的细致且缓慢,因为书中或叮嘱或教导的一层层话语,让我不得不沉下心来,反思自己。于是,就有了这篇感想(1)。我想在之后的日子,陆续会有感想(2),或是(3)。我的教学生涯很浅,我的感想很淡。有时真不好意思成文细谈。但我愿意从今日起,沉下心来去分析自己的错误,剖析自己的原因。
为了我的学生,我愿意改变。
“学生是什么?在有远见的老师眼里,他们是提前十年与你认识的演艺界明星,他们是提前二十年与你认识的博士生导师,他们是提前三十年与你认识的商界巨子,他们是提前四十年与你认识的国家领袖。”这是浙江省优秀班主任朱永春老师说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不可预测的:一是“未来”,一是“学生”。我们不是神,我们无法预知学生“未来”的或成就或无闻。可作为普通的人,我们总是近眼前而着近利的吧。我承认我是!
我想,大多数人都如此,喜欢美好的,厌恶丑陋的。
美,雅。年少时光这不,交上来的作文本,这本女生的作文,字字珠玑,用词造句,透着一股子少年该有的的美与雅。关键是书写秀气,打开本子的瞬间,我就是愿意多读读,我就是愿意用红笔在上面多画画。因为美好啊!因为这是享受啊!因为人的感情就是这么简单且纯粹——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对比之下,我对另一女生的作文,深深厌恶:先看这潦草的字迹,每个字都是自创的符号,半张着口舞着爪的字(如果算的话)像甲骨文,看的我头晕眼花。再读句子,暂不论这一个接一个的错别字令我痛苦不已,就是这一句话读下来,我都不知她所云,密密麻麻的字里竟然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头疼吧?头疼!作为语文老师,面对满篇,这种焦躁的滋味,套用一句广告词:谁用谁知道。换句大逆不道的话:没有几个老师愿意教这类“扶不上墙”的学生!
凌乱无序于是,我天天看到这位女生被数学老师罚站——因为字迹潦草,因为不做作业。
于是,我天天看到这位女生被英语老师训斥——因为字迹潦草,因为不背课文。
于是,我天天看到这位女生或蹲在前面或站在教室的角落里补作业。
于是,我天天看到这位女生独自来回,寂静无声。
班级就是个迷你型社会,学生之间也有圈子也会分层。她融不进去,别人也不想拉她进来。
现在的老师啊已经够憋屈/够窝囊的了,学生打不得,骂不得,话不敢说重,上级主管部门给教师的紧箍咒还不够多吗?于是,面对这类后进生,采取这种“或蹲或站的笨”方式,也是实属无奈啊!
陆续的,这位女生身上就贴满了各类“大字报”———厚脸皮;老油条;不读书,将来何用?
实在无举措之下,我周六敲开了她家的门。父亲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张牙舞爪的头发,张牙舞爪的胡子,张牙舞爪的家。我颇为惊讶:“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看到您,我就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了。”一张口的不屑与冷语,让这位中年父亲不好意思的挠着头发。接下来,聊学习,聊书写,聊表现。接下来,聊父母,聊生活,聊以后。心渐渐平静,事情慢慢明析:父母早年离异,父亲承担起了一对儿女的全部责任。前几年,母亲会每周回来陪伴孩子们,渐渐地,母亲再未踏入过这个家门。父亲在一家铝合金门窗私厂工作,每晚到家都是11点多。这位女生便挑起了照顾弟弟和家的担子。父亲的话里,透出对女儿的愧疚,也透出对女儿的赞许,更透着对生活的无力。此刻,我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独来独往?为什么各类作业书写潦草,纯属应付之态?为什么面对批评和训斥时总是低头不语?
她把所有的自尊结结实实的埋在了内心深处。
家访结束,孩子送我到楼下,这时候师生关系就显得那么不明朗了——我喜欢这种不明朗的状态,师生都轻松。孩子难得的露出笑颜,一对虎牙在阳光下显得可爱,稚气。在学校里,我怎么没发现呢?她朝我摆手:“徐老师,谢谢您来家访。我回去了啊!”多亲切,像久违的老友。
那一天,我在笔记本里写下:不做眼盲的老师,更不做心盲的教育。
学生是什么?是具有主观意识的独立个体,是组成社会部分的某个零件。他们可能不会成为国家领袖,但会成为行业里的翘楚;他们可能不会成为文人名家,但会成为自己小家的顶梁柱;他们今天一见数字就头晕,可能明天就是站在舞台上的主持人;他们今天书写潦草,可能明天就是站在领奖台上的冠军。
未来成谜,谁能看得准谁呢?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学生更应多些角度,多些耐心。教育,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谨小慎微。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谈起回忆,说起某事,我们压根儿就不记得了,却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心中。
教师,既可以诲人不倦,也非常的毁人不倦。
自问,你要做哪种教师?
学生是什么?——读《教师如何快速成长》感(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