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时代的需求
最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的词不断涌现在新闻报端,我们正在经历两个时代的转换。回顾这几年的生活,我们的购物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么这种改变同样会反映到教育上来。赖格卢特在《重塑学校》一书描述了时代变换带来的教育变革,他说:变革有一条S曲线,前面进展缓慢,因为社会环境适应需要一些时间,到中间会有一个“突变期”。后面这种范式又会失去力量,渐渐被新的范式所替代。如果说曲线I是工业时代下的教育范式,那么曲线2就是信息时代的教育范式,而现在正处于两个范式的交叠期。
社会变革曲线哈佛大学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里提到了七种关键力,其中就有“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其他能力还包括: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
相印证的是各种机构及各国的核心素养里都有提到“合作”的能力。这些年在国际上大热同时对我国影响越来越大的PISA考试也关注起了“合作学习”。如果说“解决问题能力”是2012年以及之前PISA考试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那么2015年后的PISA考试将会更加强调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合作是时代的精神
事实上,合作不仅是一项技能,而且是一种精神。被誉为世界心灵导师的印度魁宝级人物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就提到一味地强调竞争和比较会在有意无意中引起敌对、猜忌、焦虑甚至恐惧。因为竞争和比较会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终点,不惜一切去超过别人,在这种功利心驱使下,我们会疏忽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与他人的友爱,等等。
事实上,我们的课堂看似所有的学生都坐在课堂里,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在孤独地学习着,而且课堂中涌动着一种你追我赶、你死我活的负能量,今天许多青少年都有心理健康的问题,不得不说有大一部分就是这种负能量造成的。
21世纪的时代精神一定是合作共赢,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更加健康平衡,社会也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学习就是合作
当代教育大师佐藤学认为,所谓“学习”,是与同客体(教材)的相遇和对话;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和对话;同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考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和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佐藤学构建了学习的一个三维模型,即学习是与他人、与自我、与教材的对话。而与他人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路径。正如佐藤学所说,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思考碰撞,才能实现粤教材的相遇和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考。
因此,学习就是合作。合作不仅是学习的路径。而且可是说是学习的必然之路。如果说优质教育的内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困扰教师的问题通常是“一个班的学生的发展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如何才能关照到所有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举出了“分层教学”的答题牌。“分层教学”背后隐藏着的是“效率哲学”,也就是尽可能地将原材料分类,然后找到最适宜的处置方式,进行高效批量的生产。然而,奥克斯等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分层教学”不仅没有缩小学生之间的能力落差,反而加剧了这种落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分层教学中每一个层级实际的学习内容存在着质的差异,这源于教师对各个层级的不同期望。对“上位”组偏重于“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推理与逻辑”等高级能力的教学,而对“下位”组则降低期望,重点放在“学习态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习惯”等低级能力的教学。久而久之,两者差距越拉越大。除了“分层”外,“分轨”“分科”“分群”“择校”等等都构成了“分化教学”体系。然而,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中,实行筛选性的三轨制德国的败北和倡导“平等”基础上的“优质”的芬兰教育让我们再次思考“分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合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