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殇

作者: 希拉李 | 来源:发表于2017-03-11 15:39 被阅读816次

    2016年的年末,来到一直期盼的敦煌阳关。

    站在空旷无垠的阳关大地上,望着远处的烽火台,此刻,不禁思绪万千。

    阳关最终还是坍圮在国人的精神疆土之上,昔日旌旗驼铃、商贾云集的热闹景象化作了孤独寂凉的古老烽燧。古烽燧面东而立,遥望故国盛京的方向。它的目光一往无前,向东奔驰,却在不远之处的三危山稍作停留。

    顺着古烽燧稍歇片刻的目光,我来到了莫高窟。

    那里,是曾经与它共享繁荣盛世的另一片精神故土,在1600多年前的乱世因礼佛之风而兴,盛唐时达到鼎盛的极致,明初被中原王朝以嘉峪关一墙绝隔,在沉默了300多年后又因小人物王道士的无意发现,而叩响了长达半世纪的厄运大门。


    1900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奄奄一息的清王朝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蹒跚地跨进了新的纪元。

    然而,对于这个回天乏术的帝国来说,新年却没有新气象。疆土的东方,一个王朝的命门在八国联军炮火的围堵之下被狠狠地撕裂,西方的入侵者以掠食者的姿态痛快地掠夺着这个古老民族最后的血肉和尊严。

    就在东方身处于水深火热的同时,这片疆土的西端,由于天高地远,大地与生命都显得格外迟缓而孤寂。在这里,一年可为一瞬,一瞬又可做永恒。

    沉睡了几百年之久的莫高窟仿佛打了一个盛唐美梦的盹,一睁眼,王朝更迭,物是人非。曾经作为万人精神殿堂的它,早被自顾不暇的统治者遗忘在西北的角落,徒留满身岁月的风霜,仅靠一个大字不识的小道士勉强维持着当年盛世的姿态。

    不要小瞧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小人物。往往,这些小人物心眼一动,眼珠一转,庞然大物的历史巨轮也可顿时倾覆。

    像往常一样清理洞窟,这次,王道士却无意中发现了隐藏在16窟一栋墙背后的藏经洞。在这几米见方的狭小空间内,却满满当当地堆放着从北朝到宋朝期间累计万千的佛教经卷和文献记录。这些经卷文献当中,很多都是以失传很久的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所著,倾注了一个古老民族千年经营的心血,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从这狭小的空间中重见天日,让子孙后代有史可凭。

    无论古今,藏经洞内文献经卷的价值都是不可估计的无价之宝。就是这片被自己民族遗忘的精神故地,此刻,却被一批批蠢蠢欲动的精神掠食者贪婪的目光攫住。而莫高窟和藏经洞的厄运也是在这一刻悄然降临。

    斯坦因来了,伯希和来了,华尔纳也来了,孤寂了数百年之久的西北大地在短时间内突然又变得热闹起来。这些探险家们带领着浩浩荡荡的木箱马车,犹如出征的“勇士”,“肩负”着保卫文物的“使命”,沿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途径坍圮了的精神故土阳关,一路风尘仆仆而来。

    斯坦因以假借玄奘信奉者的名义,骗王道士开启了藏经洞的大门。在这片别有洞天的文明空间中,斯坦因在翻译的帮助下彻夜炳读。他深深地震撼于这个古老民族的博大精深文化同时,也因国人不惜珍品的疏忽大意而悄声阴笑。他整整挑选了满满5大箱的经卷作为此次探险的胜利品。在他走后的岁月里,又有一波接一波的探险者前赴后继而来,被他们敛走的经卷文物简直不计其数。

    掠夺者们走了,以几国联军的姿态带着满满当当的经书文卷走了;王道士笑了,捧着“理所应得”的35元大洋,想要买一壶浊酒做一番畅饮;国人在迟钝了一番之后终于哭了,面对几乎空荡荡的藏经洞也只能掩面而泣。

    想到这里,站在藏经洞外的我,踮起脚尖,想要越过面前的人群,一探洞窟内的究竟。几米见方的空间内,真的是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一蹲佛像,静静的双手合十盘膝而坐。佛的眼眉似睁非睁,嘴角噙一抹意味深沉的微笑。在藏经洞遭受痛殇的那段时光中,佛就是这样俯视他身下来来去去的贪婪掠夺者。他知道,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所以当时,他选择缄口不言,想以这样一种沉痛而无奈的方式让颓靡太久的中国人徒然惊醒。

    也是,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民族,竟然此刻在一东一西被外国侵略者分别进行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掠夺。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肉体的创伤尚有康复的可能,而精神的创伤则石木无效无药可医。此时的莫高窟已经岌岌可危,很可能沦落为另一个坍圮在精神疆土的阳关。

    终于,在一些有识之士的领带下,国人幡然醒悟,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拯救莫高窟行动。等了太久太辛苦,这时堆满积沙莫高窟简直就像一位风烛残年耄耋老者,孤苦伶仃的艰难幸存着,看者无不心酸落泪。

    由于这场文化之殇给人们带来了太大的精神冲击,为了弥补当年的深深遗憾和罪过,后世之人在原窟修复的基础上又加固了基石修建了门窗,将洞窟完完全全的包裹在层层的保护层之中。

    另外,作为历史之殇的警示,人们也为“始作俑者”王道士修建了一个道士塔。王道士不会知道,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他,最后会以一个“罪人”的形象载入中国的史册。面对浩瀚的史册,目不识丁的王道士甚至都无法解读世人给他的最后评语,只能茫然无知的人世走一遭又在后世之人的诟病声中恹恹离去。

    但是,将莫高窟的厄运全部降罪于小人物的头上,未免太过草率。这个小人物到头来还是做了那些探险者们的挡箭牌,每当人们谈论起莫高之殇时,被讨伐的对象如果整齐的排在一列,王道士总是首当其冲,而以斯坦因为首的探险家们则收起当年贪婪的姿态,畏畏缩缩地躲在这个小道士弱小的身躯之后,以求自保。

    这一对比,也是可笑。

    想到这里,我看着被包裹的如此严严实实的莫高窟,又不禁联想到另外一座千里之外的姊妹窟-----龙门石窟。不同于身处层层包围的莫高窟,龙门石窟是完全置身于四周的山川江河之间,与自然和城市成功的融为一体,毫无保留地接受着古往今来游人们的膜拜。

    龙门和莫高,一东一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是将武则天作为修建的范本,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在阳光的照射下则显得更加温和近人,人们可以在不同角度仰视平视甚至俯视这座伟大雕塑。而莫高96窟的大佛则被锁在层层叠叠的9层楼中,当我步入这个洞窟想要一探究竟时,竟然被冷不丁抬头一望的景象着实吓了一跳。幽暗的光线下,在这个不大的空间内,一双巨大的佛脚就这样赫然地出现在面前。顺着佛脚使劲抬头看,大佛的五官隐隐约约地藏匿在冰冷的下巴上方。幽光射在大佛的躯体上,我就像臣服于女皇脚下的庶民一般,战战兢兢地仰视这座可望而不可即的佛像。想要亲近的喜悦之情被抽的一丝不剩,只剩下胆战心惊的敬畏和压抑之感。

    这难道是莫高之殇的后遗症吗?因为曾经伤的太痛,所以要小心翼翼用层层高墙和围栏系数保护起来,只能用仰视的姿态来表示自己的沉痛的忏悔。不过庆幸的是,大多数向世人开放的窟都不需要让游客们抬头瞻仰,游客可以在幽暗的环境下,站在安全警示线的外围仔细端详洞窟内的精美壁画和逼真佛像。这已是伤痕累累的莫高窟可以留给后人的最好馈赠。

    如今的莫高窟,在众人的努力抢救下已经恢复了不少的光彩和生机。这一光彩是它经历了层层劫难后所展现出的涅槃光景,但它最初的姿态和魅力早已不复存在。想到这里,还是会感到十分的心痛和遗憾。

    不过好在这一精神净土没有像阳关一样最终走向寂灭,起码在人们的努力下可以依旧维持数百年之久。就算有一天,莫高窟还是逃不过宿命的纠缠,但它的精神,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将会永远地牢刻在这个古老民族的心中,以精神的寄托和生灵的离歌继续延续千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高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aa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