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设计」系列访谈专题【从设计师到产品经理】,请来了刘亚平,分享他从设计师到产品经理的职业经验 ,以下是这次访谈中的小部分内容整理。
刘亚平
刘亚平,经历:豌豆荚产品副总裁,Google 用户体验设计师,微软用户体验设计师,腾讯用户体验设计师。亚平在腾讯期间,曾参与和负责过 QQ2008 的用户体验设计,后来在 Google、微软都有非常多的经验积累。亚平从用户体验设计到产品设计,到管理产品和产品团队,负责流量和商业变现等,能力和经历都非常全面。
请亚平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我知道你最近在腾讯设计 QQ,然后一路到 Google、微软、豌豆荚、映客,讲讲你在这些地方都分别是做什么?
刘亚平:大家好,我是刘亚平。2005年,我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同年,我进入腾讯做交互设计师,主要负责QQ,工作大概两年半到三年左右。之后我进入了Google 中国的,与之前的嘉宾王俊煜、吴卓浩是同事。两年之后,又在微软做了一年交互设计师。2011年初,我接受了王俊煜的邀请,进入了正在创业的豌豆荚作为产品设计的负责人。在豌豆荚呆了五年,起初豌豆荚还是一个很小的团队,人数很少,产品设计团队也是初见状态,直到2016年4月我离开,见证了豌豆荚从小成长到在行业里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司。最近,我作为产品副总裁加入了映客,负责映客产品体系的工作。
作为产品副总裁,你的主要工作有哪些?这几年你一直带来几百人的团队,负责几十亿元规模的业务,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刘亚平:作为产品副总裁,我的工作分为三个部分。
战略。即我们的产品要做什么,最后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在任何一个公司都有整个公司的方向和战略,CEO或是创始人要决定这个公司整个大方向是什么样,而产品副总裁的作用就是,用什么战略能与公司的战略、使命对应上,也就是将日常虚一点的使命变成一个又一个产品,以此支撑公司使命的实现。
团队。那互联网行业没有什么重资产,最主要的资产就是人。打造一个符合公司当前的阶段,并且技能和工作状态上能保证实现公司战略的团队,这是我做的第二份工作。
比如,豌豆荚有两个特点。第一,豌豆荚是一个创业公司,从最早的三个人的产品设计团队,一直到后面四十多个人的团队。其中包含了传统的产品经理、设计师的角色,也包含了数据、用户研究等等角色打造了一产品体系,这是根据公司战略,然后细分到我要找到什么样的人来支撑公司战略,实现公司的目标。第二,豌豆荚在国内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产品团队是不分家。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说我跟俊煜之前的背景都是设计师,在设计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认为设计团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直接从用户需求出发给用户指的最好产品。另一方面,豌豆荚是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工具产品,它非常注重设计、用户使用的流畅程度,要求是否够直接、有锋利度的满足用户需求。所以这是符合公司特点的团队架构设计。
搭建产品体系。所谓搭建产品体系是指,产品团队在整个产品研发体系里、在公司里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如何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应该跟哪些角色合作以及合作流程,在这中间每一个阶段要做哪些事情,交付物的质量和形式应该是什么标准,整个团队应该共享怎样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模式,这是一个体系化的工作。作为产品副总裁要对整个公司的产品负责,因此就需要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体系的传达到产品设计团队里。
我的体会有两点。
现在做产品越来越难。做产品是一个多维度竞争,以前(五年前)移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用户对产品的预期都不高。对于当时用户而言,其实有一个产品、一个工具服务能满足他们需求,他们就会很开心,而且用户见到的产品也比较少。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的普及,现在用户见到的产品越来越多,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充分。现在,已经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年代,所以,要做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多维度的竞争,不仅仅是要能找准用户需求,还要能够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在市场上能够准确的找到你的受众,并且在渠道上能够想办法把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上,这些其实都是产品要考虑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还要考虑,用户使用产品时不仅仅是用的时候能解决他问题,还要考虑作为这个产品的用户,我的心里诉求什么样的,我否会因为使用这个产品而在社交网络上为自己打上标签。这些工作越来越复杂,且多维度,所以我认为做好一个产品越来越难。
用户见多识广,产品多家竞争。在这个时候,用户使用一个产品不仅仅是功能需求,很大部分是心理诉求,所以以不要试图去做一个大多数人觉得还OK的产品,而要将一部分变成产品的死忠粉,这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从这一方面来说,对产品设计、产品经理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解决了什么需求,还要考虑用户不会直接告知,而是用户在心理上、社交上难以描述和挖掘出来的需求。整体来说,要让用户与产品产生比较深刻地感情,在情感上有共鸣。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是如何进入到这个行业的?如何一开始成为设计师的?
刘亚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历。我是零五年毕业,学工业设计专业。绝大多数师兄师姐都是在类似于华为、夏新等等,国山寨机非常得火爆的时候,大多数的师兄师姐都去做它们的外观和造型设计。但是当我毕业时,中国手机市场的普及率已经足够高,加上我自己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学得很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工业设计师。2005年,有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用户体验。而我在大学的时候喜欢找共享软件,做评测等等,所以兴趣趋势我走进了软件和UI设计相关的行业,不过当时大多数人还称之为美工或者UI设计师。比较少的人能理解什么叫用户体验,其实那时候我也比较懵懂。
其实我在刚毕业的时候在一个传统企业做外观造型设计,几个月后我发现了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于是就花时间系统的学习用户体验相关的理论、自己做一些实践。后来我有幸得到当时腾讯CDC的头目唐沐的赏识,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进入了腾讯CDC。
2005年的时候,国内对用户体验设计行业理解非常之浅,绝大多数这个角色会被叫成美工,很少人会称其为设计师,包括我们自己对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解也不是特别的深刻。因为当时腾讯的CDC在行业里出发的比较早,我能够与一帮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学习和研究。所以,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前前前前老板唐沐。这时候,我才真正的称自己是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
马力:一开始是兴趣,尝试各种产品(软件等等),然后逐渐开始接触到专业知识,进入到这个领域。对于大家也是这样,一开始都可以先基于兴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逐渐找到机会。如果亚平没有在那个时候先有一些技能,先做一些准备,在腾讯那边有机会时,很难抓的住。所以大家要早早开始积累,例如如果未来想做设计师,想做产品经理,不要等着人家给了机会再学习,这样很难等的到,应该先储备知识和技能,只等待那个机会。
在刚开始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挑战?
刘亚平:这一块分两部分。做设计师的挑战以及做产品经历的挑战。
这是早期做设计师时的第一个挑战。其实,我觉得最大的点是有同理心的看对待用户、理解用户背后的生活形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想(心理),也就是传统做用户体验设计的名词——移情,或者同理心。因为最早作为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开始研究工具、软件等等,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当时国内也没有系统的学习方式,所以从爱好者变成从业者时,男生可能心思不那么细密,因此遇到一些困难。腾讯可能有国内最早的可用性实验室,那时候我们在腾讯做了很多用户研究,也做了非常多的实际调查,基本上广东省的各个市都跑了一个遍。从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带任何偏见、预设的观察用户、理解用户心理。
第二个挑战,是推动产品去尊重设计。早期绝大多数设计师还被称之为美工,而美工不是特别容易得到产品体系的尊重。那怎么样才能真正影响产品的决策者?如何让他们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作用、价值呢?这里有两点。一、当时要感谢腾讯的用户研究体系,我们会把整个产品团队、研发团队带到可用性实验室,让他们观察用户实际使用产品时会遇到的障碍。往往观察之前产品团队的同学都觉得自信,在观察过程脸色开始变得不好看,观察结束后脸色简直就没法看了。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整个团队尊重设计、感受用户体验的价值是很重要的一点。二、要推动一件事情,往往要改变很多人的看法。除了可用性实验之外,用户体验设计师也要花心思理解用户是怎么想的、产品为什么这么做。当然我在做初级设计师的时候,我也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我觉得用户是这么想的,我可以代表用户,那么我说的应该就是对的。虽然在腾讯的体系中设计师是很有话语权的,但是现在回头想想还是很幼稚。包括现在行业内有很多设计师还在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自己的存在感而对产品做各种改动,但其实回头想想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是我觉得作为设计师要克服的挑战之一。
马力:去年设计师所面临的环境,要比今天困难很多。要先说服大家理解用户体验的作用和价值,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用户体验重要。要先让大家明白自己不是美工,而是设计师。今天的设计师拥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但是需要掌握更强大的武器,让自己更强大。今天这个时候,对于设计师很有利,大家需要抓住机会。
作为产品经理的最大的挑战是,视角的转化。以前做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路是,我观察了足够多的用户(生活状态等),对用户理解很深,当用户有需求,我就做一个足够好的工具,让他用起来顺畅没问题就是一个好的产品了。其实远远不是,纯粹从用户出发是不够的,最后研发出来一个产品还要考虑市场以及研发能力。当时处在煎熬的状态,尽管做了各方面的妥协,还是要保持产品的特点,保持产品的锋利面,这是非常非常难的。这也是之前一年多时间,我做产品经理最大的挑战了。从一个纯粹从用户角度出发的设计师,转化成经过各方面的妥协和平衡还要保持产品锋利度的产品经理,这是一个视角的转化,同时也是随着经验的提升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克服的挑战。
是如何从设计师到产品经理的?
刘亚平: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运气,因为我前六年是做设计师,还很开心。在腾讯、Google以及微软,我一直在负责用户体验设计。我觉得用户体验设计这个行业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帮到很多用户。在2011年初的时候,俊煜君对我说,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后一班车了你要不要赶紧上车?所以我当时就真的上车了,然后在这么一个重视设计的团队里、做产品设计工作。小到是因为公司的环境,大到因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是一个机遇,有很大的运气因素。第二部分,是我自己的性格和发展的途径使然。一方面,刚开始只做初级设计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我有一个确定的需求,要定义前端接触到用户的产品形态,让用户使用产品足够顺畅。研究可用性够不够好,用户使用流程是否顺畅、合理,界面的布局、信息架构够不够好。成为资深设计师后,随着我对用户的理解更深入,我更理解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同时对产品形态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但是的产品设计会更加指向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这一阶段之后会觉得自己遇到些瓶颈,不理解为什么产品经理提出这样的需求。之后,总觉得自己也可以试一试,于是在2011年的时,我真的成为一名产品经理。
在转成产品经理前,我作为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一直研究的是用户。当时我的运气也比较好,刚开始转产品经理的时候做的是工具产品,而工具产品的逻辑和道理很简单,简单说就是把工具做的足够好,能够顺利的解决用户的需求就是一个好的产品。换位思考,换成是另一个场景,如果我从用户体验设计师转到产品,做的是O2O、电商等,这些注重不是简单直接的解决用户需求,或是把工具做得足够好用,它注重的应该是设计,如何同时平衡买家和卖家的需求,这样就变难了。所以当时机缘巧合做的是工具产品,也确实是非常适合设计师发挥的。我也建议所有想转产品经理的设计师、或是想尝试做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们,最初尝试应该是一些非常用户导向的产品。
我在腾讯的时候,虽然我的角色是设计师,但当时做QQ的截图是我第一次做产品经理的尝试。因为当时没有产品经理与我合作,它又是一个非常用户导向的产品(功能),我就尝试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它做好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产品经理该做的,这样我又前进了一步。所以,这也是想做产品经理的设计师们可以借鉴、参考的点——找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然后向前走一步,不要一步走太大。
马力:我和亚平深入讨论过这个问题,视角的转换。我们都是在不断的转换,从设计师,到高级设计师,到产品经理,到高级产品经理,产品总监,产品副总裁,CEO,每一步自己的视角都在转换。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视角转不过来,很容易进入到瓶颈中。每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的破茧而出,不被已有的经验干扰,让自己能够往前成长。大家也是这样。
虽然亚平说是运气因素。但是如果亚平当时作为设计师没有足够的技能,没有证明自己的成果,那么别人为什么要邀请他加入呢?很多同学说工作不好找,其实像亚平老师这样,在每个阶段,都不担心工作是否好找,而是该选择哪里,这建立在每一步的积累之上。我们自己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产品,我们自己这个产品的改进、提升、品牌积累,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进行着。
设计师转产品的最大教训或者说坑是什么?
刘亚平:一句话描述就是对需求的取舍。作为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长期以来养成一个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的职业习惯。当用户有一个需求的时候就会想着去解决用户的问题。但是站在一个产品的角度上来说会发现这虽然是对的,但是这不可能做到所有。所以对需求的取舍变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最开始的1-2年很容易吃亏,习惯性的去解决用户的需求,产品做得不够简洁,做了过多的事情,而不是将一个点做的足够精细。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去做。
马力:需求的取舍,优先级的定义,这是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经常的分歧所在,也是设计师到产品经理成长时要迈过去的坎。
对于刚刚入门的、工作一两年的设计师/产品经理,觉得大家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如何进入到一个好的公司?
刘亚平:抽象的来说刚入门的产品经理需要树立产品观或者说是世界观。刚入行的时候往往是一张白纸,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这个行业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一个热门的词出来。很多人在最求这些热门词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我,没有把基础打好。从做产品的方法来说有2个建议:1.脚踏实地2.仰望星空。所谓的脚踏实地就是说他是执行,深入的做需求,反复检查自己的细节和逻辑。腾讯T1级的要求就是动作执行到位。考虑每一个该考虑的细节。所谓仰望星空。如何进入到一个足够好的公司。一方面要踏实地做事情,不停思考,最后找到一个好公司是很容易的。很多的公司都欢迎这样没有太多经验但是动作执行到位,会积极主动思考的人。另一个方面就是,每一家公司的体系不同。作为一个新人需要想清楚前三年的需求是以系统化学习为主,为做更大的事情做准备。选择公司的时候需要去考虑公司产品的培训体系,产品系统化的工作是否足够好。
新人是去创业公司还是去大工作接受系统化的训练呢。在创业公司的好处就是成长速度快,缺点就是容易被带上歧途。去大公司发展会相对安全。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的性格。这两个各有利弊。推荐去大公司锻炼几年。
马力:产品经理刚入门的时候要树立产品观或者说世界观,其实做设计师也是同样。一开始一定要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这几年亚平面试了近千人。这也是我们这个知乎 Live 系列的目的,把业内真正有经验的、有实际体会的朋友们请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大家能够掌握第一手的经验。这也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好处,很多人都不知道从哪里获取这样的指导、获取真正权威的解释,太多的信息不对称,现在可以有这样的渠道,让我们能够直接和最一线的专家链接起来。
公司会欢迎虽然没有经验,但是有很强的执行力,愿意学习并且能够学习、正在学习的新人。所以大家没有经验不要紧,抓紧学就可以。去创业公司或者大公司,重要的都是不要被带歪了。
相关访谈:
【设计访谈:吴卓浩 x 马力】学校的经历对之后找工作有什么影响?
【设计访谈:轻芒创始人王俊煜 x 马力】没有专业背景,如何成为互联网设计师?
【设计访谈:轻芒创始人王俊煜 x 马力】从设计师到创业者,中间的差别是什么?
马力,超过10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最美应用创始人,创新工场早期成员,豌豆荚创始成员&产品经理,IBM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互联网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领域都有比较多的积累,同时,也是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学院的校外导师。
设计师入门与成长之路系列:www.jianshu.com/nb/9109761
产品设计与产品思维系列:www.jianshu.com/nb/880453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