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03878/3791e8413a6cba0b.jpg)
光吃桑叶而不吐丝,还叫蚕么?蚕,总是为人类将丝吐尽的。君可曾闻:“老树着花偏有志;春蚕食叶倒抽丝”?这是齐白石先生写的一副楹联。
采百花而后酿蜜,这是蜜蜂的性格。这勤劳的小生灵,总是不忘劳作。它们一边采花,一边酿蜜。
牛,吃的是草,被挤出的是奶。除此之外,数千年来,这牛尽力耕作,不惜辛勤供稼穑,力尽筋疲,伤痕累累,依然默默无言,“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如诗,似画,如一道风景,令人遐想,为之感动。
蚕,蜂,牛,这些生灵,出自天然,是上天和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福物。世间万物,皆可为师,给予我们许多启迪。
人既然是万物之灵,还不如蚕,如蜂,如牛么?非也。人可以缫丝,调丝,纺纬,织绸,裁衣。人可以做蜂箱,引蜂归巢,养蜂取蜜。人可以调教训服野牛,驱使其为人耕作,拉车载物。养牛挤奶,制作奶粉,更成了人类一种巨大的产业,为人类带来无穷的裨益。
其实,人类的智慧,能力,是胜过所有物种的。该自责的,恐怕唯有我们的惰性。
倘若我们能如蚕,如蜂,如牛似的,不辞劳苦,不断劳作,必定能做更多的事,干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的事业。
静夜沉思细想,扪心自问:你为什么半生痴梦,毫无建树,一事无成?命耶,时耶,运耶?非也!均断送在一“惰”字之中。
受惰性制约,不舍得下功夫侍弄笔墨,泛泛地浏览,光为兴趣阅读,而不费心写作,能有作品问世么?
匆匆完稿,又匆匆发出,连重看一遍的时间都不肯花费,枝枝蔓蔓,错漏百出,竟不用心校对,你敢说精益求精,能写出好作品么?
一个农民,其种水稻的过程,要经过许多工序:浸谷种,整秧地,播种育秧,犁田耙地,撒复合肥,拔秧插秧,耘禾拔稗,杀虫除草,收割脱粒,晒谷扬场,颗粒归仓。每一道工序,都要花费时间,辛勤劳作,付出汗水。日升月降,年复一年,他们用自己的耐心,去完成每一道工序,力求至臻至善。
假如一个农民,他光看着别人土地上的庄稼,痴痴地欣赏,赞叹,艳羡,自己却不耕耘播种,怎会有所收获?守株待兔,千古笑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很小的事,却富含生活哲理,意味深长,值得我们作文的人好好想一想。
耕读之家,素来为人们所推崇。这也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我们有不少简友,是在乡村生活,从事农业劳动,尽心尽力发展养殖业的,或许还负责部分乡村的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很忙,但他们依然坚持读书作文。仅此一点,就让我这个“城里人”感动。
我有幸认识外省的一位简友,他养猪、种玉米、种菜,还忙于收集村里和小区居民的水费。他过的虽然是乡村淡泊平静的生活,那种劳作,那种忙碌,凡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都是可以理解的。
正是如此忙碌的一位简友,却坚持读书写作,在简书上发表了不少诗文,而且写得朴实自然,得到部分简友的好评。
前不久我看了他发的一首诗,有一句式值得商量,便简信他。其时已是晚上八点多,我已是饭后散步归来。他不但将那句式调整了,还简信我:“这几天比较忙,刚刚才把玉米收好准备卖,现在吃饭。”
我年轻时曾在乡村生活近十年,对于“农夫荷锄倦,独依秋树根”的生活,有较深切的体会。所以我回复他说:“你有大把事情要做,该忙什么就忙什么。读书、写作、与简友联系,都应是业余的。男人大丈夫,当以事业、家庭为重,倘有余力,方及其余。”
事实上,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曾经在乡村磨砺他的人生,将乡村当作他要挖的一口井去经营,选好井址,就往深处挖,直到涌出决决的流泉。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柳青、刘绍棠等,曾在乡村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乡村有他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有他们难忘的经历,有与他们同甘共苦的亲友,有无数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的人们。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足以让他们写出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使他们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这就说明,任何一个作家或作者,都得有自己的生活基地,观察它,了解它,熟悉它,才有你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是一泓活水,唯有这活水,才能让你将诗文写活。
假如生活是桑叶,我们的诗文就是蚕丝了,这丝毕竟是有益于人的。“春蚕食叶倒抽丝”,尽了一分为人为文的责任,已足慰我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