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写吃喝的地方是很多的,因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本就是梁山好汉向往的生活方式,而且从一个人的吃相,也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
梁山好汉最喜欢吃的是什么?答案是牛肉!
“店家,上二斤牛肉”,这已经成了水浒里的一个著名的梗了。
那么,梁山好汉有多爱吃牛肉?
原著写到吃牛肉的地方很多,而且一些重要人物都涉及到了。比如:
第11回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去打酒,另外买了块牛肉下酒,后来杀了人投奔梁山,到了朱贵的店里,依旧是吩咐伙计“先切二斤熟牛肉来。”
第23回写“武松景阳冈打虎”,到了冈下的酒店,小二居然说“只有熟牛肉”,于是武松说“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后来还没吃过瘾,又要了二斤。那一趟,“三碗不过冈”没少喝,牛肉也没少吃。
第36回宋江刺配江州,到了揭阳岭催命判官李立的黑店,李立也是说“只有熟牛肉和浑白酒”,于是宋江吩咐“先切二斤熟牛肉来……”
以上说的都是下馆子,那么在家里呢?
你看第15回,打鱼的阮氏三兄弟招待教书先生吴用吃个便饭,也是“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
有朋友问了:不就吃个牛肉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事实上,牛肉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的
我国古代一直是农耕社会,甲骨文里,“耕”字的写法是这样的:
不需要多少想象力,也知道这个字画的是什么,对吧?
古人耕田离不开牛,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为此历朝历代都颁布法律严禁杀牛,北宋当然也不例外,《宋刑统》有条规定:
“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原因,杀牛的人要坐一年半的牢。
民间流传的“包公断案”故事里,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某甲来向包拯告状,说自己家牛的舌头被人割了,求大人找到凶手。
包拯让他回去把牛宰了,留点肉自己家吃,剩下的都拿到市场去卖掉,不要声张。
某甲照办了。
不久,某乙就跑去找包拯,告某甲擅自杀牛。
包拯一审,原来某乙就是割牛舌的人,目的是陷害某甲。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两点:一、杀牛是有罪的;二、经过官府批准,一些牛可杀可卖。
也就是说,宋朝市面上也能买到牛肉,但像水浒那样到处都是牛肉,这确实是小说的一种夸张。
但是,《水浒》作者真的不知道这一点吗?
“喂”好汉们吃牛肉,作者另有深意
施耐庵当然不会不知道,其实细看就能发现,凡随便能吃到牛肉的地方,要么是地处偏僻的野店,比如景阳冈,比如沧州营,还有就是黑店,比如揭阳岭李立开的黑店,还有孙二娘的黑店,也卖牛肉。你看第27回,孙二娘“麻翻”武松后咋说的:
“这个鸟大汉却也会戏弄老娘,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那两个瘦蛮子,只好做水牛肉卖。”
“牛肉”卖出了一副很专业的感觉,有没有?
但是,在大点的城市,或是在闹市区,就不容易吃到牛肉了。
你看第38回在江州的饭店,宋江、戴宗、李逵一块吃喝,小二说“小人这里只卖羊肉,却没牛肉。要肥羊尽有”,结果把李逵惹火了,拿鱼汁劈头盖脸淋了他一身,李逵的理由是:“叵耐这厮无礼,欺负我只吃牛肉……”
最后也只上了羊肉,李逵却“拈指间把这二斤羊肉都吃了”。
照理说江州是个繁华的大城市,而且戴宗又有钱,请宋江吃饭肯定找的是好馆子,居然没牛肉卖,说明作者对于“徒一年半”这个事,心里是有数的。
水泊梁山是些什么人?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英雄好汉哪!朝廷不让随便吃牛肉,我偏吃个痛快,这不是更能彰显英雄气概?
所以水浒里到处是牛肉,作者只是想暗示读者:这帮人不是一般人!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公众号“史小狐”,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