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毛姆的长篇小说《面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吉蒂是一个爱慕虚荣的英国漂亮女子,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一个老姑娘,也为了躲避势利刻薄的母亲的唠叨,她一时冲动,接受了生性孤僻的细菌学博士沃尔特 · 费恩的求婚,婚后不久就随丈夫离开伦敦,远赴香港。
夫妻俩的兴趣、爱好和性格都大相庭径,丈夫的沉默寡言、不解风情,令吉蒂对婚姻十分不满,继而出轨。沃尔特发现之后孤注一掷,开始了他疯狂的报复:带着吉蒂前往正在闹霍乱的湄谭府。在这个生死只一线之隔的中国小城,吉蒂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自我觉醒与成长。
小说一开始,就用悬疑小说般的视角营造出了一种异常紧张的气氛:
门窗紧闭的房间里,百叶窗帘也拉了下来,四周又黑又静。吉蒂和她的情人查理正在偷情,突然有人推了门,他俩急忙去察看,站在通往阳台的门窗前。
两人看到白瓷旋钮在缓缓地转动。可他们刚才却并没有听到阳台那边有脚步声呀。他俩心惊肉跳地看着把手在静静地转动。一分钟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声响。接着,鬼使神差地,他们看到另一个窗户上的白瓷把手也转了起来。
这老毛子也太会讲故事了,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你情不自禁想要知道门外的人是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狗血剧情。
然而,想象中的狗血剧情并未出现,门外的人连面都没露,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吉蒂的丈夫沃尔特。我敢保证,这下子,你的好奇心一定更盛了:沃尔特为啥不进门捉 奸呢?他将如何处置这对 狗 男女?吉蒂和查理之间是真爱吗?
别急,请带着你的疑问,听老毛子从头讲起。
接着,毛姆笔锋一转,依次讲述了吉蒂对查理不道德却甜蜜的“爱恋”,吉蒂和沃尔特的相识,她是怎样嫁给了沃尔特,又是如何背叛了他们的婚姻;沃尔特疯狂的报复计划,查理的自私自利、临阵脱逃,吉蒂被查理所伤却依然爱他,绝望中,心灰意冷地跟随沃尔特来到了霍乱肆虐之地——湄潭府。
至此为止,这就像是一部讲述男欢女爱的畅销小说,节奏紧凑,情节曲折,故事性极强,一直牵着你想要知道最后的结局,让你看得过瘾,欲罢不能。
但如果仅仅这样,恐怕就不是老毛子的做派了。传说中的人性剖析与揭示在哪里?面纱的含义又在哪里?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吉蒂和沃尔特到达湄潭府之后,随处可见贫穷、灾难与死亡,耳闻目睹了人们对沃尔特的尊敬与爱戴,看到身处险境的修女们的无私奉献,这一切都使吉蒂深感震撼,也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查理、以及沃尔特,而沃尔特突然染病身亡,更是促进了她的醒悟与自我救赎。
整部小说虽是以第三人称所写,但故事几乎都以女主吉蒂的视角展开。那就让我们跟着吉蒂一起来揭开生活的层层面纱,找寻一条通往宁静的路吧。
面纱之一,仓促决定的婚姻,为婚后的生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吉蒂从小便是个美人胚子,她有一双黑色的大眼睛,又水灵又活泼,一头棕色的卷发微微泛着红色,一口又白又整齐的牙齿,还有光润白嫩的肌肤。......在她到了社交年龄、出现在社交界时,她已出落得貌若天仙,光彩照人:她的肌肤依然是她身上最美的部分,可她有着长长眼睫毛的黑亮眸子里的柔情蜜意,也能令你着迷、心动。她性情欢悦,招人待见,而且,也愿意去愉悦别人。
长得美,性格又好,人见人爱,可她的婚姻却并不如意,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她的妈妈说起了。
吉蒂出生在英国的一个中产家庭。母亲强势、虚荣而刻薄,野心勃勃又愚蠢吝啬,她一心想向上高攀权贵。她的丈夫是一名律师,虽勤勉、刻苦,有能力,可偏偏却没有向上爬的意愿。在她的不断逼迫下,丈夫屈从了,当上了王室律师。可正如丈夫所料,这表面的风光,反倒令丈夫的业务量大幅下降,家里的收入也减少了。
从此,父亲变得更加沉默了,他对妻子失望却深藏不露,把对妻子的不满与责备全都埋在心里。
吉蒂和她的妹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受母亲的影响,姐妹俩从来只把父亲当做家里的摇钱树,她们认为家里收入的减少完全是父亲的过错,她们对父亲除了冷漠又多了恼怒和鄙视。
当母亲发现丈夫无法满足她的欲望时,就把希望都转移到女儿的身上了。
恰巧,大女儿吉蒂是个美人儿,这让母亲对她寄予了厚望,一般意义上的好婚姻已经无法满足母亲的胃口了,母亲想让她嫁到名门望族去。
吉蒂就这样被母亲领进了社交圈。漂亮、风趣的吉蒂在舞会上翩翩起舞,与青年才俊们嬉笑、调情,看着他们为她争风吃醋,她开心地笑着,尽情地享受着,却从不付出真情。吉蒂同母亲一样充满自信,仗着自己肤白貌美,就以为一定能联姻豪门显贵。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年轻时,貌美如花的吉蒂,实际上是一个虚荣、浅薄、自私的花瓶。
电影《面纱》剧照如此这般,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吉蒂到了二十五岁,仍然没有嫁出去。母亲对她开始刻薄起来,一边数落着吉蒂,一边不断降低了择婿标准。即便如此,吉蒂依然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就在此时,沃尔特 · 费恩出现了。这位在中国香港工作的医生,确切地说是细菌学家,简直是强行乱入进了吉蒂的生活中。
吉蒂和沃尔特认识的时间很短,也从未注意过他,更谈不上了解他。要不是他亲口说出来,并向他求婚,她根本不知道他爱她。
她告诉父亲:“我想,我并不怎么喜欢他。我看见他就有点儿烦。”
可见,她一点儿也不爱他。(而且,直到最后,沃尔特死去了,她都从未爱过他,即便她已经重新认识了他,尊敬并怜悯他,她也不爱他。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但此时她那长相平平、身材肥胖的妹妹多丽丝却找到了如意郎君。妹妹的未婚夫体面又多金,吉蒂可不想成为妹妹奚落的对象,也不想再听母亲喋喋不休的怪怨,更不想成为人们口中的笑话。
情急之下,吉蒂在一阵慌乱中嫁给了沃尔特 · 费恩。
婚后,吉蒂跟着沃尔特来到了香港。
结婚两年了,她对他的了解也没有增进多少。她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他疯狂地爱着她。
起初,她被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所打动,他们之间也曾有过短暂的快乐,她甚至尝试过想去了解他,却因为他的抗拒而无果。
但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他爱她,而她不爱他。况且,他们俩个性差异极大,很难调和。
吉蒂生性活泼,沃尔特个性孤僻;吉蒂愿意和人一整天地聊天,天天都笑口常开,沃尔特却沉默寡言,自我意识太强,不能跟大家融在一起。
她并不是对他厌烦,只是变得对他漠不关心罢了。
在婚姻中,最怕的就是淡漠、漠不关心。
一个人的心总要有所寄托,心不在你身上了,就会寄托到别处去。
吉蒂慌不择路下的仓促决定,给他们的婚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电影《面纱》剧照面纱之二,婚后出轨的真相:所谓“真爱”,不过是一场欲望宣泄的狂欢。
沃尔特舔狗似的爱,换来的反而是吉蒂对他的轻视和不屑。
女人大多不能忍受无爱的生活,年轻、漂亮的女人尤其如此,吉蒂也不例外。查理 · 唐生的出现,恰逢其时。
查理是堂堂的香港助理布政司,个子很高,相貌英俊,穿着优雅、得体,谈笑风生,嗓音低沉、圆润,湛蓝的眼眸充满温馨和笑意,最主要的是吉蒂知道,她让查理动心了。
尽管他眼睛里充满笑意,可她还是注意到了他眼中闪过的惊羡神情。她完全明白这其中的含义,这让她兴奋得都要笑出来了。
可惜,吉蒂从一开始就会错了意。没错,他对她是有暗示,但他要的从来就不是爱情,而只是想要发泄肉 欲。
很快,吉蒂就沦陷在查理用甜言蜜语编织的情网中了。两人仅仅认识了三个月,就发展成了情人关系。他们巧妙地幽会,一次次地偷情。天真的吉蒂以为自己遇到了真爱,她崇拜他,满心以为他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幸福感爆棚。
开始,她还有些道德方面的顾虑,可当他们之间有了第一次之后,她惊奇地发现,她与从前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让她有些惶惑。不过,接着她就释然了,尽情享受起“爱”的欢愉来。
这种无法抑制的快乐让她重新焕发了青春,甚至,在丈夫沃尔特面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看到他那副克制拘谨、满脸严肃的样子,她觉得有趣极了。因为她现在太幸福了,对沃尔特也很难冷下脸来。
人就是这么奇怪,有人说,恋爱和咳嗽一样,是藏不住的。当一个人陷入热恋时,Ta的眼睛都会发光,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请看毛姆笔下的吉蒂:
现在的她突然之间便成了一朵婀娜绽放的玫瑰。她明亮的眸子里注入新的意蕴。她光润的肌肤闪着光泽;不应该说她的皮肤白嫩得像桃子和花儿一样,倒是应该说桃子和花儿鲜嫩得像她的肌肤一样。她又做回了十八岁的少女。她变得楚楚可爱,光彩照人。
吉蒂此时唯一的遗憾是,她不是他的妻子。
更遗憾的是,沃尔特无意中撞破了他们的奸 情。惊慌失措之后,吉蒂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既然沃尔特知道了真相,索性摊牌好了,她会说服沃尔特离婚。查理和妻子早就没有了爱情(这是查理说的,对此她深信不疑),离婚易如反掌。如此,她和查理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了。
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现在,她竟然觉得这是造化硬把自由塞到了他们手中。当然,对沃尔特,她心存歉意,天知道她并不想伤害他,可她真的不爱他,她又有什么办法呢?不如早点从错误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她会永远感激他的。
吉蒂就这样一边安心地做着白日梦,一边不安地等待着沃尔特的发难。
等来等去,等来了沃尔特的疯狂决定:他将带着吉蒂一起去正在闹霍乱的湄潭府,以一个医生的身份投身当地的救治工作。
还记得《面纱》最初的写作灵感吗?这灵感来源于但丁的神曲《炼狱》第五首中最后的几句:
“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
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
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戴上的人,
对此应当知晓”。
皮娅是锡耶纳的贵妇,她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把她关进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她居然没有死,她丈夫就把她从窗口扔下去。
你看,沃尔特的决定可不就是这首诗的翻版吗?
听到这个决定,吉蒂又怒又怕,她拒绝和沃尔特同行,并说要和他离婚,而沃尔特则不慌不忙地笑了。他说:
“如果唐生(即查理)太太能跟我保证,她将与她的丈夫离婚,如果唐生能给我写下一个书面的承诺,答应在两个离婚协议签订后的一周之内娶你,我就同意离婚。”
吉蒂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她相信查理是爱她的,也一定愿意为了她,为了他们之间深挚的爱情,而和妻子离婚的。
然而,查理的反应却令她始料未及,大为震惊。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查理竟然对她说,他不能丢弃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前程和自己的事业,而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妻子,所以他是绝不会和妻子离婚的......
这下子,吉蒂悲从中来,她大声质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去招惹她,而他的回答简直令她耻辱:
“如果你那边没有明确地表示出你愿意跟我做爱的意图的话,我岂能对你动和你做爱的念头?”
天啊,多丢人!她知道他说的都是实情。
当听说沃尔特不离婚的条件是带着吉蒂去湄潭府时,查理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他全然不顾吉蒂的安危,极力劝说吉蒂接受沃尔特的安排。
为了令自己彻底解脱,他还补刀说:“我觉得我应该提前告诉你才对,即便你丈夫起诉要离婚,法院判你们离了,我也不会娶你。”
至此,吉蒂算是认识了查理的真面目,也明白了丈夫沃尔特的意图,他就是要让吉蒂用自己的眼睛看清查理的本质:爱慕虚荣、懦弱、自私自利,遇到危险,跑得比兔子还快,也让吉蒂知道了她一直在自欺欺人,查理根本就不爱她。
吉蒂绝望了。她决定跟沃尔特一起去湄潭府。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
她急速地走了,查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原来,这就是婚后出轨的真相,所谓“真爱”,不过是一场欲望宣泄的狂欢。
电影《面纱》剧照面纱之三,如果一个人不能放下过往,死亡也不能令他心安。
这一节,我们来说说沃尔特 · 费恩。
沃尔特 · 费恩是一位医生,确切地说是一位细菌学家。他聪明,正直,严肃,认真,却又性格孤僻,不苟言笑。
这样的一个人,简直就是愚昧、轻浮、虚荣、沉湎于享乐的吉蒂的反面,可他偏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吉蒂。
吉蒂虽不爱他,但为了躲避母亲的怪怨和妹妹的奚落,摆脱即将成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的命运,接受了他的求婚,匆忙嫁给了他。
于是,他们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却成为了一场悲剧。
尽管他早就知道吉蒂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也完全清楚吉蒂是为什么嫁给他的,但他就是爱她,从见到她第一眼时就爱上了她。
可亲眼见到吉蒂与查理偷情,却给了沃尔特致命一击。他的爱变成了鄙视,不仅仅是鄙视吉蒂,他更鄙视自己。
因为他给一个洋娃娃穿上了华丽的服装,并把她放在圣殿里供奉着,后来发现这个洋娃娃肚子里塞的都是锯末,便既不能原谅自己,也不能原谅那个洋娃娃了。他的生活一直建立在虚假的东西之上,在真相击碎了这些虚假的东西时,他觉得现实本身也四分五裂了。
他的心碎了。
他报名申请前往霍乱肆虐之地,并执意要求吉蒂同行。
漫长的长途跋涉之后,沃尔特带着吉蒂到达了湄谭府。这里偏僻、贫穷,可怕的霍乱正在肆虐,死亡随时可能降临。自然,这一切都令吉蒂惊恐不安;而陌生的环境,查理不爱她的真相,以及沃尔特的冷漠态度,更是令她感到孤独,绝望。
另一边,沃尔特的情形也不见得比吉蒂好。
他比从前更加沉默,每天拼命地工作和看书,对吉蒂不闻不问,他从来都不正眼看吉蒂,偶尔看向吉蒂的眼神里也全是厌恶;当他开口和吉蒂说话时,那声音好像是从别人嘴里发出来的。
这样的沃尔特让吉蒂非常害怕,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她,他强迫她来这里,是不是真的想要她死?她问过他几次,他就是不回答。
到达湄潭府之后,沃尔特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他医治病人,清洁水源,哪里都敢去,啥活都敢做。他得到了当地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余团长的信任,把军队的支配权都交给了他,修道院里的修女们非常信赖他,认为他是个英雄。
但有一个人却看出了其中的蹊跷,他就是当地的海关副专员韦丁顿。
韦丁顿认为吉蒂一点儿也不爱沃尔特。他还断定,沃尔特来这里不是因为他不忍心看着数十万的中国人正在因霍乱而死去,也不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他甚至怀疑,吉蒂和沃尔特,这两个人会不会是一起来这里自杀的。
电影《面纱》剧照后来,吉蒂去修道院参观,修女们谈论沃尔特的话是她没想到的。她们赞扬的不仅是他的能力,她们还提到了他的体贴和温柔。
这让吉蒂不由得重新审视起自己的丈夫来了。虽然她仍然不爱他,却开始尊重他。在得知修女们对他的印象这么好时,她不由得感到了一丝激奋和自豪。她已经不恨他,也不抱怨他了,她对他现在感到的唯有害怕和困惑。
现在,她希望能和他成为朋友,她想让沃尔特不要那么痛苦,她对他充满了怜悯。
她问沃尔特,“你真的非常鄙视我吗?”
而沃尔特的回答是:“不,我鄙视我自己。因为我曾经爱过你。”
电影《面纱》剧照是的,沃尔特过不去心里的这道坎儿,他即不能原谅吉蒂,也不能原谅自己。
后来,得知吉蒂怀孕之后,沃尔特的心里升起了一丝希望。他问吉蒂:“我是孩子的父亲吗?”
吉蒂知道,如果她说是,他便会宽恕她。他绝不会再跟她翻旧账。只要她说个是,她的境况就会完全改变。
可她说不出口,她只能实话实说:“我不知道。”
这就意味着,孩子可能是查理的。
沃尔特残留的那点希望也破碎了。
几天以后,沃尔特不幸染上霍乱死了。过后,韦丁顿告诉吉蒂,沃尔特是在做实验时被感染上的。而从军医的话里,很难确定,沃尔特究竟是不小心偶尔感染上的,还是他实际上就是在拿自己做实验。
这话里的暗示不言自明,沃尔特好像是在找死,他或许是自杀。
临死前,他只对吉蒂说了一句话:“死的却是狗。”
这是高尔德 · 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来,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狗。
沃尔特爱吉蒂,爱得那么卑微,就好像一条狗,换来的却是吉蒂的背叛。于是他开始疯狂的报复,将吉蒂带到瘟疫肆虐的地方,这就像狗发了疯咬人一样。他对吉蒂封闭自己的内心,用冷漠和孤独惩罚着吉蒂,其实是更严厉地惩罚着自己。
而结果却是,吉蒂活着,沃尔特死了。所以他说“死的却是狗”。
说到底,沃尔特是固执的,固执到作茧自缚,他也是愚蠢的,愚蠢到为了一段畸形的爱而不肯放过自己。
他为当时霍乱的人们所做的贡献并没有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升华,他在黑暗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到死都没有得到内心的安宁。
正如修道院院长所说:
一个人不可能在工作或愉悦中,或尘世间或修道院里,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所以,如果不能放下过往的创伤,死亡也不能令人心安。
电影《面纱》剧照面纱之四,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当听到查理亲口说出不会和她结婚的那番话时,吉蒂被弄了个措手不及,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完全蒙了。自那以后,她整日以泪洗面,悲痛不已。
她是怀着悲伤、绝望的心情来到湄谭府的。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她足不出户,又百无聊赖,成天胡思乱想,左不过查理为什么和之前判若两人,沃尔特怎么能对她这么狠心。她想要逃离却又无处可去,成天自怨自艾,痛苦不堪。
后来,有一个人帮助吉蒂渐渐平稳了心绪。他就是当地的海关副专员韦丁顿。韦丁顿长得又矮又瘦,秃顶,一张不大的脸,没有胡子,个头和吉蒂差不多高。
别看韦丁顿其貌不扬,却见多识广,机敏睿智,说话风趣幽默,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令他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他常来看望吉蒂,和她聊天。他先是带着吉蒂参观周边的环境,接着又鼓励吉蒂去疫区中心的修道院参观。在修道院,吉蒂遇到了修道院的院长。可以说,院长是吉蒂生命中的贵人,她深刻地影响了吉蒂的人生观,令吉蒂获得了新生,促使她完成了自我救赎与成长。
见面伊始,吉蒂就被这位女院长深深地吸引了。她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还是由她拥有的权威和基督教仁善之心合成的那一气质。她待人真诚,风度优雅,神态举止中显露出一种尊严和自信,目光不失温和,却颇具威慑力。
这位院长出身于法国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她的祖辈中有许多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她与一半的欧洲帝王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她们家族的城堡遍布整个法国。她舍弃了一切荣华富贵,献身于教会。建起了这座修道院。
十年前,女院长带领着七个修女,离乡背井,来到这个贫穷的地方。她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建起了这座简陋的修道院。湄潭府即使在没有疫情的时候,也是一个不太安全的地方,修道院建在城市中心最贫困的地区,修女们辛苦劳作,从没有节假日。起初的七个修女现在只剩下了三个。
回家以后,吉蒂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想理清楚她内心的感受。她去修道院参观纯属好奇,无事可做,却没想到这次造访会让她受到如此的震撼。
在修道院里,她觉得自己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修女们对沃尔特的尊敬和夸赞也是吉蒂不曾想到的,令她感到了一丝激奋和自豪。她们赞扬的不光是他的能力,还提到了他的温柔和体贴。她们觉得,在他腼腆的外表下面,有一颗友善温柔的心。由此,也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和自己的丈夫,以及查理。
因为她曾经看不起沃尔特,现在她只能看不起自己。...... 他知道她妄自尊大,可因为爱她,也就不去计较。她已经不恨他,也不抱怨他了,她对他现在感到的唯有害怕和困惑。她不得不承认他有非凡的品质,有时候甚至觉得他有伟大的品质,尽管这伟大显得古怪和不让人喜欢。奇怪的是,到了现在,她仍然不能够爱他,而是还爱着那个她心里明镜一样清楚根本不值得她爱的男人。
不过,让她最为感动的还是那些修女们。闹霍乱之后,修道院的医务室被当地的驻军征用,用于处置染病的士兵,修道院的修女们要不断接收和照顾孤儿,又要帮助照料患病的士兵,院长和修女们忙碌异常,死亡随时威胁着她们的生命,她们却依然安宁而快乐。她们十年前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伙伴一个又一个地死于疾病、贫困和乡愁,可她们依然能生活得快快乐乐的,是什么赋予了她们如此纯真和快乐的心境?
还有院长,是那么朴实无华,毫无造作,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令人心存敬畏;同时,她却还是个温和体贴的女人,在看着那些孤儿时,“她脸上浮现出的笑容即甜蜜又深沉,像是一束阳光照进了荒芜的狂野。”
然而,吉蒂分明又感到了一种不安,在她与她们之间存在着隔阂。她觉得她被拒在了她日夜渴盼的神秘的精神花园之外。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一个饥渴的人,会本能地去靠近水源和食物,而一个精神饥渴的人,也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寻找和接近能填补自己内心世界空虚的精神家园。
所以,吉蒂在隔了一天之后又去了修道院,请求院长让她留在修道院工作。院长同意了她的请求,让她帮助照料那些孤儿。
吉蒂在修道院工作期间,发生了几件事,特别值得记录。
第一,吉蒂变了。她变得心胸开阔,精神焕发,身体也强壮了许多。她一改刚来时以泪洗面的状态,时常为这样或那样的事大声地笑出来,对身边不断有人死去,也不那么紧张了。她逐渐长大和成熟起来。
第二,她的心病痊愈了,她不再爱查理了,她自由了。
有一天,她忽然想到自己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想过查理 · 唐生,也没有梦见过他了。...... 她终于可以不动情感地想到他,她不再爱着他了。...... 她终于自由了,自由了!她几乎忍不住让自己大笑起来。
第三,吉蒂怀孕了。院长和修女们不明真相,都在为他们夫妇高兴,并为之感谢上帝的恩典。可吉蒂却根本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这就很尴尬了。
沃尔特本是一个抑郁、冷酷又很害羞的男人,可他偏偏对小孩子有一种天生的爱怜。如果这孩子是他的,他一定会非常爱孩子的,并且也会宽恕吉蒂的。
可吉蒂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吉蒂了。在经历了极度难熬的这么多事情之后,她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变。她绝不会再说假话骗他了。她只能说:“我不知道。”
这句话一出口,他们俩心里都不好受。想到孩子可能是查理的,沃尔特内心刚刚升腾起的一点希望破灭了。而吉蒂一面为自己的命运悲伤和不安着,一面怜悯起沃尔特来了。
现在,她为沃尔特能做的只有一件事了,可她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做好:她想让他原谅了她,可不再是为了她,而是为了他自己;因为她知道唯有如此,他的内心才能获得安宁。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吉蒂开始关心沃尔特,对他充满了怜悯和同情。她已经能够看见和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了,并希望能够帮助对方。
第四,沃尔特死了。沃尔特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幸感染了霍乱病毒而死。他很有可能是自杀的。有迹象显示,沃尔特在不能确定孩子是自己的之后,万念俱灰,很有可能故意染上了病毒。
这个拧巴的好男人,可能一生都过得不快乐,就这样带着痛苦和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沃尔特死了之后,疫情慢慢得到了控制,修道院又将有新的修女到来。吉蒂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临别前,院长对吉蒂说:
“要记住,尽自己的职责,做好分内之事,就像是手脏了要洗手一样,不是什么值得赞美的品德;最重要的是对你的职责有一份热爱;当爱与职责合为一体时,你才能有慈悲和恩泽于心,你方能体味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电影《面纱》剧照吉蒂终于自由了。她摆脱了死亡的威胁,也摆脱了那使她堕落的爱情;她从令她烦恼的羁绊中解脱了出来,也从压抑的夫妻生活中解脱了出来。在修道院的经历,令她得到了自我成长,她获得了自由、勇气和大无畏面对未来的平和心态。
带着这份安宁、美好的心态,她回到了香港。
可悲的是,她竟然又一次沦陷在查理的情 欲包围之中。她的身体背叛了她的灵魂,再次堕落了。事后,她悔恨万分。她恨查理,更恨自己,鄙视自己,厌恶自己。
她迅速离开香港,踏上了返回故乡的旅途。
在漫长的旅途中,她的心渐渐恢复了平静。她知道那个堕落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慢慢释然了。她知道,未来的道路上也许还充满孤独和艰辛,但她坚信,如果付出艰苦的斗争,她便可以重获自尊,她一定会鼓起勇气去勇敢面对这斗争。
路上,吉蒂收到了母亲病重并去世的消息。对母亲的死,吉蒂并不觉得悲伤。母亲曾是这个家庭的主宰,曾经强硬、盛气凌人、野心勃勃。在吉蒂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是母亲把她造就成为了一个爱慕虚荣、自私自利、轻浮浅薄的女人。她对母亲已没有任何深厚的感情。
而对父亲,吉蒂则充满了歉疚,她为自己曾经对父亲贪得无厌的索求而道歉,为自己曾经的愚蠢无知而道歉,恳求父亲让自己做一点补偿,并希望能赢得父亲的爱。她向父亲敞开了心扉,她说:
“我曾经是个愚蠢、邪恶、令人憎厌的女人。我已经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女儿(她想要生个女孩儿)重蹈覆辙。我希望她无所畏惧,真诚坦荡。我想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自立自强、忠实于自己的女孩,我想让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过得比我幸福。”
至此,《面纱》这部小说就接近尾声了。吉蒂也完成了她的最终成长。历经磨难,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懂得感恩、拥有独立思想和自我,内心充满希望、勇气和力量的女人。
漫漫人生路,我们可能行差踏错;层层面纱下,我们也许迷失自我。但请记住,任何时候我们都有机会重新来过。那些犯过的错,吃过的苦,都不会是徒劳的。只要你能正视复杂的人性,揭开生活的面纱,就能找寻一条通往宁静的路。
正如毛姆在小说的最后所说:
她犯下的所有错误和她的愚蠢,她所遭受的所有痛苦,也许都不是枉然的,如果她能循着这条她现在依稀辨识的路径向前——这不是善良、喜欢调侃的韦丁顿所说的那条通不到任何地方去的路,而是修道院里的那些可爱修女所躬行的一条通往平和与安宁的路。
图书馆借来的书《面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