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1800年(2)同生共死

作者: 康颂麟 | 来源:发表于2022-06-30 22:00 被阅读0次

时间:季汉章武元年(221 年)七月

地点:成都

大事:汉昭烈帝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自成都起兵讨伐孙吴,荆州地区的“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等少数民族群起响应。最终战争失败,张飞、刘备接连殒命。孙权改武陵郡治所“汉寿”为“吴寿”,延熙十一年(248年)又改“吴寿”为“龙阳”。

颂麟解读:

“桃园结义”虽不见于正史,但季汉以倾国之力为关羽复仇却是不争的事实,刘关张三人最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同生共死的含义。

此战之后,吴主将“汉寿”改为“吴寿”,这体现了孙吴方面深层的用心。

关羽是受汉天子封赐的汉寿亭侯,他的食邑汉寿就在荆州,是武陵郡的治所。武陵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常发生暴动,在东汉历史上有多次“武陵蛮”袭击治所的记录。据《后汉书.南蛮列传》载,从建武二十三年(47年)到中平三年(186年)这139年的时间里,荆州的蛮族平均每十几年就发起一次暴动。这都是上千人的大规模动乱,至于百十来人的小股反抗,也许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自建安六年(201年)关羽随刘备入荆以后,直到北伐以前的这段时间里,荆州却没有发生过一次民族冲突,可知关羽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关羽逝世以后,“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则再次暴动,他们在刘备起兵时遥相呼应,在刘备失败后仍然继续抗争,令东吴统治者不得不多次派兵镇压。这说明,他们不愿意听从东吴号令,并且愿意为关羽复仇。因此,孙权将“汉寿”改为“吴寿”,后又改“龙阳”,也是希望包括这些“蛮族”在内的荆州民众能对“汉寿亭侯”这个精神符号逐渐失忆。

不过,汉寿虽然改名了,但汉寿亭侯却一直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信仰之中,并通过迁徙传播到更多的地区。今天,遍布在云南、广西、广东、贵州、江西、湖南、福建以及海外的苗、壮、彝、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都保留着关公信俗,他们很多都和“荆州蛮”在族源上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公文化1800年(2)同生共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dq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