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论修行和觉悟的10条准则!凡是智慧者和爱智慧者最好都看看,对你的人生和未来肯定有帮助。
1.修行之初,发的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菩提心。
2.修行不能投机取巧,急于求成。修行是自身的转变,是整个人际环境和你与世界的关系的转变。
3.生计问题或生存困境虽会干扰修行,但最主要的还是持戒,是无住相布施,广结善缘,修清净福。
4.在禅修中,要学会静坐,发现戒的功德,定的功德,精进和念力的功德,闻思和心空的功德。
5.禅修精进的人,不仅要坚持,而且要用对方法,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随时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
这就好比打井,我们觉得打井是个很简单的事,我们准备了锹,找到了一个地方,开始挖土,往下挖,我们觉得这很容易,一个半天就干完了。而挖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再挖就很难了,为什么?手磨出泡,再抓锹很痛。你才发现忘记带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呢?手套,你要戴手套才不会磨出泡来。于是你再去找手套,回来继续挖,挖了一会儿要吃饭了。没想到半天没干完,你还得解决吃饭的问题。吃完饭,接着往下挖,
遇到一块石头,用锹对付石头是不行的,还要有别的工具才能把这块石头刨出来。所以,你又发现你带的工具少了一样——镐,于是你又去找镐。总而言之,你在不断向下进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你的准备工作有很多漏洞。当你把井真正地挖下去,挖得很深了,水也出来了,你要把井壁用砖头砌上,因为你要把它当井用,要让它稳固。你发现挖得很深的时候,井还会塌方,一旦塌方,土把你原来挖的都盖上了,前功尽弃,所以要想办法解决塌方的问题,让井壁坚固。
6.修行过程中,当逆缘出现时,要检讨自己,要告诉自己这样的正见:永远都是我的错,凡是有障碍或逆缘,皆如此。记住了这句话,你就能遇到增上缘,这是一种能让你快速进步向上的缘。
为何遇事要先检讨自己?
以佛教的三世因果来观察,基本上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要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一个学佛的人,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体验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你一点点地做,你会发现,遇到的人也变了,遇到的事也变了,总而言之,你命运的路线好像在改变。其实,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识无境。没有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识的变现。如果你能体证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说有了立足之地,可以稳步向前。
7.修行时,不要让自己陷入二元对立,更准确说,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那些“孰是孰非,谁对谁错”的分别心之中。
8.一个人一旦觉悟,就没有了分别心,万物齐同而并育,谁都一样,谁也不伤害谁。
9.一个人一旦觉悟,有的是平等心,慈悲心,包容心,这种心寂静空灵,超越了二元对立,它不会总是要求你去讨还公道,去伸张所谓的公平和正义。其实公平和正义有时不用伸张,它们就在你心中。
10.一个人的觉悟首先要认识并做到“当愿众生”。
《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里面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要“当愿众生”,即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如何幸福和离苦;遇到任何境都能发愿,《净行品》教导我们在无量无边的境中,都能生起一个愿,愿众生怎么样。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些品行指导修行,最终做到了“当愿众生”,你会慢慢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是不能主导你的心的。你会在心里默念: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你的心会禁不住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远离那些罪恶和淫秽的事物。当你学会这样去观照你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心可以主导境。你的境遇究竟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如果你能真正体验到自己主导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明海法师的智慧总结——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讲,他过去做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节节肢解,无尽欺辱,但他全无嗔心,他已达到了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即圆满的意思),忍辱的圆满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很空净,这么崇高的境界,也可以从前面说的“永远是自己错”下手去修。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无法避免地都有是非,俗家人的是非肯定很多,即使出家人在寺院里面,仍然可能跟同事发生矛盾;对此,如果我们从“学会检讨自己”开始修行,肯定能够超越二元对立,进入无诤三昧的大境界。反之,我们如果落在二元对立的争论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谁对谁错,孰是孰非,非要跟他闹个明白——你落在这里面,你就落在了世间法里面。落在世间法里面,你就会没完没了的出现烦恼或痛苦,那样的话,你的人生苦海就真的无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