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破万卷读书人物
法学研究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读许章润著作随感

法学研究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读许章润著作随感

作者: 听雨轩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11:05 被阅读22次

    清末以降,随着“大革命”的狂飙猛进和“旧制度”的轰然倒塌,中国社会进入了“旧力将竭而新力未生”的失序状态。人生与人心该如何措置,成为知识界念兹在兹的焦点议题。在礼治秩序已然破坏而法治秩序尚未形成的窘况面前,知识分子们孤心苦诣,上下求索,力求开出一条决然不同的新路来。尤其是随着西学东渐日甚,欧风美雨狂吹,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迭起,于是法学遂也有机会逐渐由末流变为显学,跻身于济世之学的行列,一代代法学家们粉墨登场,力图在士林寻得一席之地,开出一济济治国良方。自清末变法改制以降,迄而至今,已然历经五代人矣。

    然而,或许是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调,法学长期以来被指称罹患幼稚之病。此说虽不一定为通说,却也得到了法学内外很多人的附议。为何幼稚?据区区在下看来,以下两端或为病灶所在:其一是很多法学人自说自话,所论仅限法学一隅,甚至就是在法学这一亩三分地上,也是壁垒重重,阡陌纵横,跳出自家那一块小格子,就患上了失语症,所谓形成不了科际交流是也,这在治部门法的学者身上尤为明显。其二是大部分法学论著或言之无文,干巴巴的堆砌一堆专业术语,令人望而生畏,读起来更是味同嚼蜡;或故弄玄虚,把明白话往糊涂里说,把简单道理往复杂处讲,直让人如跌入云里雾里,“云深不知处”了;或数典忘祖,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对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境况也缺乏应有的关注,笔下不是这个斯基就是那个斯鸠,不是福柯就是福山,早已是“今人不见古时月”,把老祖宗忘记得一干二净了,所谓的研究完全脱离了中国的人生与人心。以上种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中国的法学研究总体上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以上所述,大抵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法学研究的普遍状况,或许会有偏颇,却绝非虚妄。当然,也不能就此以偏概全。特别是晚近20余年,法学研究的幼稚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一大批法律学人薪火相承,接续用力,精耕细作,厚积薄发,在打通古今、媒介中西方面积劳积慧,用心用意,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许章润算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初识许章润,从他的论文集《说法活法立法》开始,真正对他着迷的,却集中于《六事集》和《坐待天明》两本散文集。除了《红楼梦》,能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去品读的书,就数许章润所著。用章诒和的话说,许章润的文字,纯如酿,灿似花;既有法学精神,又有文人传统。吴稼祥更是对《坐待天明》中的《天数》一文推崇不已,直道此文之美,无可评论,建议选作中学课文。许章润的文章,无论是法学论文还是散文随笔,篇篇皆为有感而发,字字俱是珠玑之笔。昔者太史公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太史公自身何尝不是身罹宫刑,在既辱且愤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后人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许章润的文章,接续中华传统,勾连社情民意,自日常洒扫应对中探寻中国民众的人生与人心,在排郁疏愤中讨一个说法与活法,文章中以笑当哭、以笔为枪之处在在皆是,处处彰显着儒家风范、侠义情怀。

    这不是给他贴儒家的标签,而是认同了许章润关心当下的道义担当。查究百度百科,给许章润所贴的标签是“新时期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许君章润,1962年生于安徽庐江,依次求学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授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以教授法学为业。以本科就读来看,笔者忝为章润师弟,每每对师兄辈们倾慕不已。说来也奇,学法出身的,历来不乏偏才、怪才、奇才。著名诗人海子,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当代儒家蒋庆,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学“鬼才”邱兴隆,亦是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可惜去年已驾鹤西去。章润初治刑法学(给法学“鬼才”带来巨大学术声誉的《刑罚学》一书,即为邱兴隆与许章润合著),后渐感部门法学枯燥乏味,转治法理学、法哲学、宪政理论和儒家人文主义与法学等,拒绝空泛的、普世的“宪法爱国主义”,偏重从历史中探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生存发展轨迹,意欲求得天意、人意与法意的契合。许章润的研究和写作,始终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其中的生命持有一份温情与敬意,有极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关怀感,立足点是法学领域,却有效实现了科际整合,能够与其他人文学科进行深入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法学研究的品质。

    许章润的文章,散文随笔集中于《六事集》和《坐待天明》,法学论著则有《说法活法立法》《现代中国的国家理性》《汉语法学论纲》《国家理性与优良政体》《政体和文明》等,另外还主编了“历史法学文丛”“汉语法学文丛”,翻译外国著作若干。许章润的写作,散文随笔中凝练着法意人情,法学论文中浸透着人文关怀,但不论文章形式如何,无不体现了对众生、对自由、对生活热爱之“意蒂牢结”。他的散文随笔,常常是从一件具体而碎屑的事由说起,渐次铺陈开来,剥茧抽丝,夹叙夹议,看似满天星斗,实则形散神聚,于细微处展现真情,从生活中提炼法理,让人于不胜唏嘘中去领悟天道、公理、法意、人情。他的法学论文,深得历史法学之个中三昧,既着眼于“历史深处的忧虑”,又建基于当下之现实需求,力图集历史渊源、民族精神、世道人心为一体,在接续道统、发愤写作中展现了深深的赤子情怀。尤其是《汉语法学论纲》,作者坚持中国身份、华夏立场,对中国法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法意体系,是近年来法理学、法哲学研究的翘楚之作。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清华大学江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全喜、西南政法大学董彦斌等教授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该著作从历史法学沿革的解读进一步梳理了“道”的演变及其与法律的关系,是基于中国当代或者近百年思想、中西文明交汇的一本忧思之作,是中国版的历史法学的绪论,是跟大传统相联系的法理学,是中国版的新自然法学的起点,是中国法学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激烈之作。侯猛更称《汉语法学论纲》为“中国法学的再造”。

    正中於兴中所言,中国的法学家不能只是“在中国 ”做法学研究,而是要做 “中国 ”的法学研究。许章润的写作,人文素养与法学涵养兼备,镶嵌了深深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堪为文学与法学相结合的典范,切实不啻为中国法学的再造和汉语法学的再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法学研究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读许章润著作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uf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