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52578454322ad377.jpg)
像那家人
如果听见巴蜀百姓说“像那家人”,作为一个外地人的你,肯定会忍不住追问“像哪家人?”这就把他问得狂眉狂眼的了,因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来回答你。
这个词是褒义词。生活在乡下的农人,并非只会种地,很多时候得客串七十二行。比如,编个竹筐吧,可以请篾匠;屋顶漏雨,捡瓦吧,可以请个瓦匠……凡此种种,如果都找专业匠人来,那花销肯定不菲,农人为了节省开支,便经常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因此,这个词形容业余的客串,把需要专业匠人才能完成的事儿,做得像模像样,一丝不苟。那么,像哪家人?像专家匠人那样的人呗。极高的赞赏。
这样的人,我有幸碰到过几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来教书的时候,一位年长的同事,教了几十年语文的职业教书匠,但有趣儿的是,他足有残疾,不喜交际,略显自卑,可他对刚刚出来的电视特别来劲,业余自学、摆弄,最后还真像那家人了,学校的电视出了故障找他,校园周边的电视坏了,也找他,那真成了电视修理专家喽。令人佩服。
当然,如今的专家学者、匠人艺人在民间的地位今非昔比,我看他们专业技术上倒不一定比过去逊色多少,主要在于缺乏诚信,为了利益忽悠欺骗,敬业精神缺失,失德失格严重。因此,现在用这个词多多少少都有些尴尬了。像哪家人?花架子吧。
不信,你去听听传销讲座以及类似于传销的那些洗脑讲座,台上花里胡哨、泡沫飞溅的专家学者,哪一个不“像那家人”呢?但是,不说人话,就不像人了。
球莫名堂
这个词是贬义词。“球”喻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准确的说,就是尻丸,在巴蜀方言里,它与“莫”一样表否定,具有强烈贬损的感情色彩。如果对一件事说“球莫名堂”,那是说这件事荒唐透顶、毫无意义。如果对一个人说:“你娃一天灯晃,不务正业,球莫名堂!”那么,形容的是这个人不自立,东混西混,得天过日。
与此相反,巴蜀小老百姓教育鼓励刚刚出身社会的孩子,总是这样子说:“娃儿,雄起,莫怕,我们支持你!只要敢闯敢干,就总能够混出一个名堂来!”对于那些脑瓜子灵光、办法多的人,也夸其“名堂多”或“东西多”。
可问题是:什么叫“名堂”呢?它到底从何而来?《巴蜀方言词典》里收录了“明儿堂”“明明堂”,都是含有不满意味的贬义词,指的是那些上不得台面、见不得阳光的手段伎俩。显然,这就不是“名堂”的本义了。而翻检《四川方言词源》,这几个词都不见收。只得求助于百度了。
百度百科就此解释道:“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名、字、号和居室、书房、正堂等名,一应俱全,常以居室堂名作其号;而且每一项有时不止一两个,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名、字、号。” 原来“名堂多”,说明他事业有成、声名显赫,令人景仰。反之,宵小庸碌之人,那自然是没得名堂的“无名之辈”喽。
真没想到啊,巴蜀地区的一个方言俚语,竟然有着如此高大上、伟光正的前世。很显然,它是两千多年前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统江湖而来的,可谓源远流长了。
有意思的是:它名正言顺地下嫁民间之后,巴蜀小民时而用其褒义,时而以之为贬,这是什么道理呢?我想,也许这说明大一统的儒家价值观,在天高皇帝远的巴山蜀水遭到了质疑乃至抵制。朝廷把它当核心价值观,百姓目之为黑心价值观,其致一也。
(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b21ae2231e2823a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b81479e4ef592a2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