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佛心得《圆觉经》全文解读注释佛、儒、道专题
关于如何“安居”及修行次第,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关于如何“安居”及修行次第,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作者: 五十芥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06:34 被阅读1次

此文为“解读《圆觉经》”系列的第11号文。

先综述,再上原经文,后注解。

【1】综述

此章,非常具体地讲解了,如何安居,以及如何入门,修习“圆觉”的“三观”法。

*关于安居

1.平时,建道场,入净居,立三个期限(120天、100天、80天),依“正思维、正忆念”入门,再修“止观”;

2.“雨安居/结夏安居”时,同入安居三个月,勤修“止观”,但不为“涅槃”,只求“圆觉”;

*关于圆觉之“三观”法

无“优、劣”之分,修习者,可随学一法。此法不得,则换另一法。总之,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三观”法的具体入门方法:

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再“观”己身,乃至一世界、百千世界。

三摩钵提:忆念、学习过去诸佛菩萨之行,发菩提誓愿,圆满诸“波罗蜜”。

禅那:从“观‘出、入息’”开始,继而于“行、住、坐、卧”中,“观”到诸念的‘生起、住持、灭去’及其对应的原因,如是渐增,乃至“观”百千世界一滴之雨。

【2】原经文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圆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1],安处徒众[2],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3]。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4]。若佛现在,当正思惟[5]。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6]。悬诸幡华[7],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8]。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9],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10]:‘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11],某甲[12],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13],涅盘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14]。过三期日,随往无碍[15]。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16]。”

[佛言:]“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17]。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佛言:]“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18]。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佛言:]“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19]。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佛言:]“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20],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21],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3】 注解

[1]“伽蓝”,梵语samgharama的音译,意指“道场”。

samgha,即“僧伽”,指“僧团”;arama,音译为“阿蓝摩”,意为“园”,指僧众共住的园林。

佛经中常见的“伽蓝”,有:拘萨罗国的“祗树给孤独园”、摩竭陀国的“竹园精舍”。

[2]“安处徒众”:安置好,弟子、信众等眷属。

[3]“有缘事故”:有“他事因缘”,譬如“王难”等。

[4]“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此乃菩萨“净居”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的期限。

[5]“若佛现在,当正思惟”,意即:佛陀住世时,菩萨众应自思维,不假于外缘。

[6]“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意即:佛陀涅槃之后,菩萨众可立佛像,以“佛像”为所缘,忆念、思维。

[7]“悬诸幡华”:悬挂幡、花,旨在庄严道场,起敬生信。

[8]“过三七日,一向摄念”,指:忏悔过后,修习“三观”。

[9]“夏首三月安居”,指“结夏安居”,从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此乃中土的说法。

在古印度,以及现今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则称之为“雨安居”,于雨季四个月里的前三月或后三月安居。平时,僧伽会行脚,游化四方,居于山林间、墓冢间。只有当“雨安居”期到时,僧伽才会停止云游,安住于道场。“雨安居”期间,僧伽会勤修止观,信众也会借此机会亲近僧伽,聆听佛法开示。详见博文:《雨安居与结夏安居的起源》。

[10]“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意即:于安居第一天,念“决意文”。此乃“入安居”的仪式。

[11]“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此乃北传佛教的称谓,分别指:佛陀的出家弟子、在家弟子。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或译“苾刍”,指“男性成年出家人”;

比丘尼,梵语bhiksuni的音译,或译“苾刍尼”,指“女性成年出家人”;

优婆塞,梵语upasaka的音译,又称“在家男居士”(三皈依、持五戒);

优婆夷,梵语upasika的音译,又称“在家女居士”(三皈依、持五戒)。

*于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国家,在家弟子无须入安居。

[12]“某甲”,指:入安居者的名字。

[13]“平等性智”,即:显法平等之智,由第七识转化而来。

*其余三智:

成所作智:自利利他之智,由前五识转化而来;

妙观察智:断疑观机之智,由第六识转化而来;

大圆镜智:现照万象之智,由第八识转化而来。

[14]“此名‘菩萨示现安居’”:

声闻入安居,勤修止观,旨在“涅槃”。菩萨亦依僧伽戒律,入安居,勤修止观(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旨在“圆觉”。故言“示现”。

[15]“过三期日,随往无碍”,指:为期三个月的安居结束,可重新开始游化。

[16]“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所闻”,指:佛陀所说之法。此是检验“佛法”的标准。意为:即使有比丘前来说,他亲自在佛陀、某个僧团、某些通达经教的长老、某位通达经教的长老跟前听闻:“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佛陀的教导。”——亦不要轻易相信,而应记住其文句语言,再与经、律作比较,如果与经、律不符,则应舍弃,若符合经、律才可接受。

[17]“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静极便觉”:此“觉”,指“观力”。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此乃修“止”的次第。

“觉亦如是”:修“观”的次第,亦是从一身至一世界。

“觉遍满一世界者”:意同,第三章,普眼菩萨章所言:觉圆明故,即知一切实相性清净。亦即是,己身、十方众生、诸世界、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此乃“奢摩他”法门的“功效”,如同镜子,可以照见诸影无遗。

[18]“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勤苦”,指:菩萨之万行。

三昧,梵语samadhi的音译,又译“三摩地”,意指“定”。此处,还包含“观”。

“广发大愿”,指:发“菩提誓愿”。

“自熏成种”:此“种”,指“等流性”,亦即是“菩提资粮”(成佛的波罗蜜)。

[19]“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数门”,指:观“出、入息”。此乃入“定”之法门。修习禅那者,以此入门,但不依止于气息,而旨在超越“身、心”,超过“碍、无碍境”。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此是“观”。通过“观”,而知道诸念的生起、住持、灭去,以及其对应的原因。

“分齐头数”,意即:粗念、细念,皆可“观照”。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指:不局限于“坐”,于“行、住、卧”中,亦如是“观”。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一滴之雨”,是譬喻,指:最细微之妄动,亦可以被“观照”。

[20]“由昔业障,当勤忏悔”:

“业障”,指“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处“业障”,指:过去造作的诸业,所带来的诸障碍。

“忏悔”:旨在悔过自新。虽不能消除旧业,但能除去某些障碍。

[21]“求胜上心”,即“增上慢”。具体表现,如前一章所言:“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优婆夷 五十芥

写于2019.05.16

修订于2019.06.16

发布于2019.07.07

*解读《圆觉经》系列:

《校正版〈圆觉经〉全文阅读》

《解读〈圆觉经〉00:梳理十二章的脉络》

《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3:普眼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5:弥勒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6:清净慧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7:威德自在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8:辩音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9:净诸业障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0:普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2:贤善首菩萨章》

《最终篇:总结〈圆觉经〉修行之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如何“安居”及修行次第,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rf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