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言行第三、四、五篇
《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搜索了一些关于孔融的资料,可以说倒是真正应验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评语。
小时能懂得“孝道”把大梨让给哥哥,长大以后,兄弟两人因为收留张检一事被缉拿要问斩。孔融没能勇敢地站出来承认事实——那就是人是孔融收留的,兄长外出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后是兄长抗下了罪名。
孔融从北海郡抛妻弃子逃到刘备帐下。说出了“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的荒谬言论。刘备集团一致认为这人是小人,没有收留他。
最后他跑到曹操这里。曹操颁布限酒令时,孔融极力反对。他不但不遵守限酒令,反而在大庭广众下对曹操的限酒令展开攻击,称他为纣王肆虐无道,为了节约粮食筹集军粮不让百姓喝酒,来增加自己的军队战斗力。从酿酒这件事来看,在那个时候已经粮食减收了,如果还用大量的粮食在酿酒,的确是很大的浪费。从服从领导这个角度来看,投靠了曹操,但是天天跟领导做对,仗着自己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的名头,也是嫌命太长了。
希望四岁时候的孔融真的是懂得礼让的好孩子,只是慢慢长大长歪了。就是可惜了孔融的两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小小年龄,被父亲连累早早去世了。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话投机取巧,故意迎合对方的人,少有是仁慈的。
识人还是要辩心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