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岁月拾遗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
【王阳明传略】44 正德十年(1515年):王阳明与湛若水

【王阳明传略】44 正德十年(1515年):王阳明与湛若水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10-21 12:00 被阅读0次

正月三十,湛若水母亲在北京去世,扶灵柩回增城,二月底路过南京,王阳明前往龙江关迎接并吊唁。

王阳明作《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提议墓碑刻“湛贤母之墓”,之所以谓之“贤”,王阳明例举了“贞知慈俭”四大理由。

有人议论,湛母为贤母无疑,但湛若水却称不上贤人。因为母亲年迈,湛若水居家十三年不参加科考,但是后来又考中了进士,这是迷恋官爵。居官以后,又让年迈的母亲离开家乡,不远千里来到北京,最后客死他乡,这是不孝。

王阳明反驳说,湛若水至孝,一心想陪侍母亲终老乡间,参加科考,是出于母命,迎接母亲到北京是母亲的愿望。湛若水怎么能够违背母亲的愿望呢?湛若水不会因为外界的毁誉而改变他仁爱母亲的诚心。

有些人又说了,既然如此,那么湛母就不是贤母。

王阳明继续反驳说,湛若水的父亲早逝,生前他嘱咐儿子一定要光宗耀祖,所以湛母的行为是为了履行丈夫的愿望,她去北京是为了安顿儿子的孝心。孟母断机杼是为了激励孟子,孟子于是离家数年,君子不会由此认为孟子不孝顺母亲,也不会由此认为孟母不会教育孩子。

这次见面,王阳明送给湛若水一本《大学》旧本,阐述了自己的格物说。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物只有在心里才能彰显出来。

湛若水认为,王阳明担心人们舍心而求于外,才这么说。湛若水指出,心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体,万物本来就在心中,心无限广大,根本不会遗漏任何外物。所以,格物不是外求,格物致知之心并非用在外物上,因此,如果认为外物只有在心中才存在,反而把心与物割裂为二了,这样就小看了心的广大。

湛若水认为,格物就是“随处体认天理”,也就是孔子说的“求仁造次颠沛必于是”、曾子所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物者,天理也,道也。格,是造诣之义,格物即造道。知行并进,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为了造道。志意、行为、本心是一致的,诚心、正意、修身功夫都体现在格物上。

明武宗朱厚照贪心求异,突然对佛教着迷,诵佛经,穿僧服,行佛事,由是宠幸保安寺大德法王绰吉我些儿,此人原是乌思藏国的使者,如今随意出入宫禁豹房,并请求将他的两个徒弟封为国师,代表大明出使乌思藏。

礼部尚书刘春认为不可,乌思藏很可能假借国师之名欺骗羌胡各族,然后要挟提出非分之请,不同意则危害两国关系,同意则生事端,危害会越来越大。

外交事务正是鸿胪寺的主管范围,王阳明为此上疏反对,武宗不听,南都吏科给事中潘棠(字希召,号云巢,辰州人)附议抗辩,被罢官。

湛若水为此写信给王阳明,认为王阳明此举不够慎重,劝他不要过多参与政事。

到了十一月,明武宗又派太监往乌思藏迎活佛,十一月二十六日,朝廷命太监刘允往乌思藏奉迎活佛。

王阳明于是写下了如下《谏迎佛疏》:

王阳明说,明武宗此举乃为善之端,值得庆幸,只怕皇上好佛之心还不彻底,如果此心真切恳至,不只是好虚名图枝节,而必务根本,就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果如此,则不必求佛,求儒就可以了,不必求于外夷,求于中国就可以了。

佛是夷狄之圣人;儒家圣人,就是中国之佛。在我中国,就应当用儒家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就像陆地行走必用车马,渡海必以舟航。车马虽是致远之具,但用于渡海则不行,因为所用非其地,它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

人们最崇拜释迦的,是他能脱离生死,超然独存于世。但佛经记载,释迦寿八十二岁而没,然舜年百有十岁,尧年一百二十岁。

佛能慈悲施舍,舍己而救人,但必须苦行而得道,而尧、舜则端拱而天下治。

佛能开悟群迷,戒人之酒,止人之杀,去人之贫,絶人之嗔,然必耳提面诲而后能。而尧舜不言而信,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神化无方而妙用无体,这比释迦更伟大。

那些诅咒变幻之术,佛家视为外道邪魔,所以求佛不可以求法术。皇上若认为尧舜之道太久远,则释迦涅槃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皇上如果认为佛家将释迦之道传了下来,那么中国之大,也必有能传尧舜之道的人。

陛下果能以好佛之心而好圣人,以求释迦之诚而求诸尧舜之道,则不必涉数万里之遥去奉迎活佛。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这篇奏疏与其他大臣的有很大不同,他没有排佛,而只是在儒释之间进行了权衡,两利相权取其重,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王阳明最终没有把这篇奏疏呈送出去。

王阳明对佛老的态度,也引来了至交湛若水的质疑。王阳明认为佛老与儒家一致,说到底都是空。湛若水是从方献夫(字叔贤,南海人)嘴里得知王阳明这一观点的,他问方献夫,这是王阳明的一时之见,还是为了革除积弊而提出的权宜之计。因此早在七月湛若水就写信给王阳明,表示对王阳明“不疑佛老”的态度非常惊讶和疑惑。

湛若水提出,自独处以至读书酬应,无非在“执事敬”上用功,一以贯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这正是儒家“开物成务”之学不同于佛老的地方。

上下四方之、古今往来之宇宙,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天道一体,怎么能说没有,何“空”之有?即使天崩地坏,万物灭绝,这个气也不会消亡,不可能为“空”。天道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者也。夫子川上之叹,子思鸢鱼之说,顔子卓尔之见,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湛若水也是一代心学大师,而且比王阳明还要大六岁,但他对王阳明是非常佩服的,从他们的交往中可以发现,在气势上王阳明要高他一头,也许就是这种信念上的细小差异,导致王阳明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湛若水。

相关文章

  • 【王阳明传略】44 正德十年(1515年):王阳明与湛若水

    正月三十,湛若水母亲在北京去世,扶灵柩回增城,二月底路过南京,王阳明前往龙江关迎接并吊唁。 王阳明作《湛贤母陈太孺...

  • 家事纷扰严家教 一路心系是宪儿

    【王阳明传略】146 嘉靖六年(1527年) 王阳明与原配夫人诸氏一直没有儿子,正德十年(1515年)九月三十日王...

  • 【王阳明传略】35 笃志圣学之教学理念

    正德七年(1512年)二月七日,湛若水启程出使安南,王阳明等为他送行。应良(字符忠,号南洲)奔丧回浙江仙居,遂与湛...

  • 舍身为国真阳明 昧心加罪玷厚熜(3)

    【王阳明传略】159 嘉靖八年(1529年) 3、甘泉寸断奠阳明 三月二十九,挚友、南都吏部右侍郎湛若水作《奠王阳...

  • 王阳明与湛若水

    在重归理学前,王阳明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回顾与总结。他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可以用“往事不堪回首”来总结。 ...

  • 一、立志圣贤

    一、立志圣贤 1、少年阳明心中的圣贤 王阳明全集记载,王阳明五岁不言。湛若水写的《王阳明先生墓志铭》里面也说到“王...

  • 【王阳明传略】58 挚友相知

    正德十二年(1517年) 湛若水无疑是王阳明最好的朋友和知己,虽然他们在思想上有一些分歧,但他们的友谊即使在战争中...

  • 王守仁.十二

    第十二章:阳明与弟子论学,江彬藉边兵自固 正德六年十月时,虽然由湛若水和黄绾向当时的冢宰杨一清力荐王阳明去了吏部,...

  • 9/100--《传习录》

    王阳明的思想反转点 王阳明原来沉溺过好多事物与理论,他的好朋友湛若水为他写了墓志铭,其中写道“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

  • 《明儒学案》关于人物派系的疑问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对于某些心学一派儒者的派系划分存在争议。比如先后跟从王阳明和湛若水学习的蒋信,王阳明直接归入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44 正德十年(1515年):王阳明与湛若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tm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