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略】58 挚友相知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06:00 被阅读0次

    正德十二年(1517年)

    湛若水无疑是王阳明最好的朋友和知己,虽然他们在思想上有一些分歧,但他们的友谊即使在战争中也没有中断。

    二月,适逢湛若水的家人从赣州回增城,王阳明期间便托他带去了一封信,告知剿匪近况,湛若水四月回信祝贺,并送来一些礼物,在回信中,湛若水又提起王阳明“不辟佛氏”、“到底皆空”之说,请王阳明解释。

    王阳明和湛若水早年曾有共游衡岳、罗浮山之约,正德三年,王阳明曾作诗《南游》申约,正德十二年九月,湛若水给王阳明写信,有重申此约,但考虑到王阳明军务在身,自己也正在建造新居“烟霞山居”,眼前看来无法践约,建议王阳明剿匪事毕,即辞任,就近共赴衡岳、罗浮。

    在信中,湛若水认为王阳明的格物说“甚超脱”、“高明”,但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属大同小异。

    湛若水认为,格者,至也,与尚书之“格于文祖”、“有苗来格”之格义同;物者,天理也,道也,即《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孟子》“舜明于庶物”之物。

    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格物。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格物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同样的格物功夫,没有不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充,即所谓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则明德、亲民都完成了,如此方可谓知至。知至,即孔子所谓“闻道”。我们的终身终日,只是格物一事罢了。

    孟子“深造以道”,即格物;“自得之”,即知至;“居安资深逢原”,即修齐治平。

    十月,湛若水来信告知,在佛山西樵山觅得一称心的藏修之地,作为长居之地,以避匪患。

    十一月十五日,湛若水再托总兵郭勋给王阳明带去一信,称自己已经与十月七日入住西樵,并详细介绍了房子的结构和周围环境,十月十日上了《乞养病疏》,徐爱的奠文写好了,但给他立传尚需时日。

    十二月,湛若水托梁焯带信给王阳明,随信附了给徐爱的奠文,信中称烟霞山居已经竣工。而重点是劝王阳明乘奏捷之际,下定决心隐退,否则宰相杨廷和迟早会给他穿小鞋,而宁王朱宸濠早晚叛乱,不如趁早离开这是非之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58 挚友相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al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