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疆部族的内迁及其影响
东汉末年一直到魏晋时期,神州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各少数部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气候变冷,各少数部族在原来居住的地区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向条件较为优越的内地迁徙。
原因之二是,周边各少数部族势力的消长变化迫使一部分部落不得不迁徙。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原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中原王朝对少数部族地区的军事征服迫使他们内附,中原王朝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部族进行招诱。
魏晋之际,由于中原北方地区人口锐减,边疆少数部族内迁形成高潮。这一历史时期,内迁的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部族,历史上泛称为“五hu”。
西晋统治时期,神州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部族,尤其是并州和关中最多。关中地区百余万人口中,少数部族占到一半左右。内迁的少数部族在汉人的影响下,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文化也极大发展,为他们后来分别建立政权奠定了人口和经济文化基础。
2、西晋统治的崩坏为“永嘉之乱”创造了条件
在西晋末年,出现了“八王之乱”,即由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专权引发的,以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8位皇族成员为核心的一场动乱。
这场共历时16年(291年—306年)的动乱,特别是始于299年的动乱第二阶段,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还有hu人叛乱割据及对西晋朝廷的进逼,和南方的变民起事。
这些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饥荒频发、瘟疫流行,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彻底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根基,为“永嘉之乱”创造了条件。
3、从hu人政权建立到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内迁的hu人开始建立政权。
公元304年农历10月,氐人李雄占据成都,建立成汉政权。
同年农历11月,匈奴贵族刘渊以恢复汉室为名,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建立政权,国号“汉”,史称汉赵或前赵。
成汉和前赵政权的建立,拉开了少数部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序幕。
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309年迁都平阳(今河南信阳县南四十里)。313年前赵夺取洛阳,俘杀晋怀帝。
公元316年,前赵军队攻陷长安,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司马邺于次年(317年)被前赵皇帝刘聪所毒杀。
西晋灭亡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进入了“永嘉之乱”时期。与此同时,大量汉人迁徙到长江以南。西晋皇族司马睿在西晋灭亡后,于317年在建康(今南京)称帝,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网友评论